黑生榮
語文素養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涵蓋了語言文字的應用、文本理解與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構成了我們認識世界、處理信息、創新實踐與社會參與的基礎。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優秀的語文素養都能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相反,若語文素養不足,則可能限制我們的思維與交流,難以提升認知能力并融入社會。
語文素養的培養,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個人的心智發展,包括提升寫作、閱讀、鑒賞等語文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來說,主要依賴于課本的學習。在深入閱讀課文并寫出讀后感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理解,把老師講授的課文知識點轉化為自己經過思考和消化的個人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水平。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語言的美,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化的魅力,拓展視野的廣度,增加思維的深度,培養創新的精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水平。
讀后感雖然重在“感”,但這種情感是通過深入的“讀”而產生的。只有在深度、認真的閱讀中,我們才能有所“感”,才能有感而發。可以說,讀后感是一種深度閱讀的方式。因為在撰寫課文讀后感過程中,通過對課文的反復琢磨、細細品味,能夠深挖細究文章的內涵,全面把握作品要表達的基本事實和事件脈絡。在厘清基本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體會作者在描寫人物、敘事等方面所使用的文學手法與語言特色,更加切實地領略到課文中語言的美、情節的巧妙構思以及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學意蘊。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課文《少年閏土》為例,魯迅的文字兼具凝練簡潔和細膩真實之美。以開篇為例,雖只有寥寥幾筆,但卻從環境、外貌和動作三個方面充分展現了“月夜瓜田刺猹”中少年閏土的樸實活潑、機敏能干,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描寫與少年閏土的初見細節時,魯迅并沒有從頭到腳逐一羅列閏土的穿著,而是選取了有代表性、有特色、有意義的細節,“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家境清貧但深得長輩呵護的鄉下少年形象。魯迅在刻畫閏土這個人物時,沒有使用過多的形容詞或復雜的句式,而是選擇了簡單直接的語言,讓讀者能夠迅速捕捉到閏土的人物特質。
通過細細品味魯迅的文字之美,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寫作時,并不一定需要通過選取生僻的字詞、華麗的辭藻來展現文采,而是可以通過恰當的、適度的細節描寫來為文章增色,使文字更具真實性、更加有深度和張力,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例如描寫拾荒老人,我們可以通過描繪街頭喧囂、垃圾堆的惡臭(環境),刻畫老人滄桑的面容(外貌)、拾取垃圾時顫抖的手(動作)和破爛衣衫下瘦弱的身軀(外貌),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拾荒老人的艱辛與堅韌,激發讀者與人物建立情感聯系、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能更加沉浸于故事情節中,體味老人的內心世界。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課文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主要途徑,更是他們接觸和理解人類文化的重要窗口。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審美元素,這些元素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的重要資源。深度品讀課文并撰寫讀后感這個過程,能讓學生由被動吸收理解知識進入主動思考理解,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思考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課文中所蘊含的審美價值會成為培養個人審美情趣的催化劑,從而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這種轉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個體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因此寫讀后感不能空談,最好的方式就是聯系我們自身的生活實際。因為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籍內容的簡單復述,更是對書中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深入理解和體驗,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書中內容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精神上獲得成長和啟迪。為了實現這一點,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挖掘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讓讀后感成為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
首先,我們來看文章的標題“少年閏土”。這個標題本身就引發讀者對閏土這個角色的好奇,預示著文章可能涉及一個與眾不同的、具有某種特質的少年。其次,我們深入文章內容。魯迅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與閏土的童年交往。這段純真的友誼沒有被封建禮教所束縛,也沒有受到當時社會狀況的影響。這里的描述不僅是對兩人友情的展現,更是對那個時代純真與美好的一種懷念。最后,魯迅通過對閏土這一角色的深入挖掘,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同時也傳達了他對于那個時代的看法和感慨。這種深入的剖析和展現,使得《少年閏土》不僅是一篇關于友情的文章,更是對歷史和社會的深入反思。綜上所述,《少年閏土》的主題思想是多層次的,既包括對純真友情的懷念,也有對歷史和社會的深刻反思。這種深入而多面的主題思想,使得這篇文章成為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
這種個人與社會的交融,與魯迅在《少年閏土》中展現的個體與時代的融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如文章中描繪的純真友情在封建禮教和社會狀況的陰霾中得以綻放一樣,我們在寫作中也能夠通過聯系個人和社會實際,讓文字更加豐滿、生動,展現出自己對文學作品和社會的獨到見解。這樣的深度思考和巧妙表達將為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使得我們的寫作更具深度和內涵。在具體寫作中,我們可以從聯系個人實際、聯系社會實際、聯系生活細節和表達真實感受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聯系個人實際,我們可以從自身經歷、思想和情感出發,講述在閱讀過程中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契合的地方,使讀后感更具個性和真實感。其次,聯系社會實際,將閱讀內容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談論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和感悟,使讀后感更具時代氣息和社會價值。
進一步地,通過聯系生活細節,我們可以融入自己在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和體驗,以小見大,展現自己的思考和成長,使讀后感更具生動性和可讀性。最后,表達真實感受是寫作的關鍵,我們在撰寫時要有勇氣表達真實想法和情感,避免空洞和虛假的議論,使讀后感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語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區分好壞、辨別良莠的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現象紛繁復雜,我們需要具備這種能力,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問題。課文讀后感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能夠幫助我們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和吸收,還在于它能夠提高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讀后感是我們在閱讀文本后,對文本內容、主題、風格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它不僅是我們對課文文本的理解和解讀,也是對課文文本的再創造。在讀后感中,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甚至可以對文本進行批評和反駁。
以《少年閏土》為例,這篇節選自《故鄉》的文章,通過對童年時期與閏土相處的回憶,展現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況以及作者對舊社會的深刻反思。少年閏土是一個聰明伶俐、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他和魯迅雖然身份不同,但是年齡相仿,心靈相通,他們的友誼是純真而美好的,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也沒有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然而中年閏土卻成了一個憔悴沉默的莊稼漢,他的生活充滿了苦難和無奈,再次重逢時,童年的美好都消失在一聲恭敬的“老爺”里。閏土的前后形象反差反映了中國農民在封建剝削和殖民壓迫下的悲慘命運,向我們展示了新舊社會的巨大差別。魯迅用他的筆,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通過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能夠深入接觸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理解魯迅所要傳達的社會批判和人性關懷。這種體驗不僅使我們更加熱愛如今重新崛起、國富民強的祖國,同時也引發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而在當今社會,我們可以將《少年閏土》中的故事與現實相結合,探討對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教育資源不均等、城鄉差距大等問題的看法和感悟。通過這樣的聯系,我們能夠使讀后感更具時代氣息和社會價值。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對我們自身在當下社會中所處位置的審視和思考,更加深刻地體驗到魯迅通過文學作品所展示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課文讀后感在培養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拓寬視野和增加思維深度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催化作用,是語文素養形成的催化劑,也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