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輝 阿爾斯蘭·吉力力
摘 要: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樞紐地帶,新疆在推動城鄉融合與對外開放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城鄉融合是新時代下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旨在實現城鄉資源要素的共享和優勢互補,城鄉產業結構也逐漸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實現城鄉產業的互通和融合。本文測度并對地區層面面板實證檢驗城鄉融合結果顯示,目前新疆城鄉融合水平較低但正穩步提升,地區差異較大且趨于縮小。對外開放穩健促進新疆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對外開放度;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城鄉融合;城鄉產業結構
本文索引:鄧鵬輝,阿爾斯蘭·吉力力.<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2):-100.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6(b)--04
2022年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疆是共建“一帶一路”樞紐地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2023年7月強調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深入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和區域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保障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2023年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成為我國西北首個自貿試驗區。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鄉村建成小康,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要素有效流動,進而推進共同富裕。城市化水平較低,城鄉融合度較低影響了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高質量建設,為此新疆發布《自治區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力推城鄉協同高質量發展。
1 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文獻書評
城鄉融合發展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現實需求(金曉斌等,2024)。
城鄉融合發展是指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工農互促、城鄉產業統籌協同,城鄉公共服務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城鄉共同繁榮。城鄉融合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有助于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其次,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實現產業互動與空間規劃相統一,形成城鄉產業共生共榮的局面。再次,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消除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的問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社會穩定和國民凝聚力。最后,城鄉融合發展強調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農村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以促進城鄉要素流動交換自由。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和協作,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共同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目的,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解決城市病和鄉村病的重要途徑,深入開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李蘭冰等(2020)認為要素流動的階段性差異導致具有差異性的城鄉關系,因此消除要素流動壁壘之外,城鄉要素合理配置以及產業支撐是城鄉融合的關鍵。梁向東等(2021)發現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提供創新技術及資本等有效要素,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周邊區域的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是在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制度健全基礎上,將經濟、社會和生態多元融合的過程,是在城鄉之間實現資源置換、產業共同發展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戴維等(2022)認為城鄉互補融合是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王倩(2023)研究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通過促進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流動集聚,積累先進技術,從而通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來提升產業結構升級。
梳理文獻發現學者對城鄉融合探索主要是宏觀層面和要素流動層面的研究較多,對西部邊疆地區如何將城鄉發展理論成果轉化成開發開放政策具體研究不足。本文構建城鄉融合測度指標體系研究新疆城鄉融合發展的驅動因素,面板模型實證檢驗影響機理,為更好地解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提出科學可行的政策建議,豐富和深化相關理論。
2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城鄉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疆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新疆2005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990元,2022年增長到38410元,增長近4.8倍。2005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82元,2022年增長到16550元,增長6.7倍,增速大于城鎮,農村發展態勢逐漸好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不斷上升,擴大市場需求,新疆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
城鄉融合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隨著經濟發展新疆人口持續增長,城鎮化率不斷提升,2022年新疆城鎮化率達到57.89%,比2005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社會保障反映一個地區社會生活質量及水平的重要指標,新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方面農民和城鎮居民待遇趨同,城鄉衛生設施和醫療條件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城鄉融合發展與生態環境緊密聯系,新疆各地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以及污水處理率指數不斷提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最好的是博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廣的地區是阿勒泰地區。新疆近年在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并采取的措施已見成效,水平逐漸提升,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日趨加大。城鄉空間發展體現在城鎮和鄉村之間的交通來往、要素雙向流動,城鄉基礎設施水平提升,進而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新疆交通網密度的逐漸上升,交通設施水平越來越完善,從而為城鄉空間融合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一產業比重降到15%以下,第三產業占GDP 比重超過51%。
盡管新疆城鄉融合體系逐步形成,但由于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城鄉規模不大,產業集聚能力弱,需要各地州市出臺相應的產業和城鄉融合規劃,積極引導產業體系和城鄉融合良性互動,推進重點城市輻射作用,推進城鄉融合。
3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分析
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協調城鄉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關于城鄉融合指標體系構建,孫群力等(2021)從城鄉人口融合、經濟、環境、居住等作為城鄉融合的一級指標,評估城鄉融合水平。還有學者從人口要素、空間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以及生態要素方面測度中國縣域城鄉融合。本文主要參照徐雪等(2023)兼顧系統論和復合論思想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新疆城鄉融合發展現狀,以人口融合、經濟融合、社會融合、生態融合等方面17個指標測度新疆2005—2022年14個地州市的城鄉融合水平。數據主要來源《新疆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各地公報以及統計局網站資料,以及查閱政府公開公報信息獲得。
結果顯示,新疆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向好,城鄉融合綜合發展指數水平由2005年0.097上升到2022年的0.353,但融合程度較低。2013年底,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同時間階段來看,2005—2013年新疆城鄉融合水平提升幅度不大,2014—2022年城鄉融合水平增長速度較快,包括各維度都有所提升,城鄉人口融合由0.035升至0.063、城鄉經濟融合由0.231升至0.473、城鄉社會融合由0.319升至0.387、城鄉生態融合由0.289升至0.424、城鄉空間融合由0.208升至0.213,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城帶鄉,力推新型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新動能的培育等一系列城鄉政策的積極推動作用正逐步發揮。
各地州市城鄉融合綜合發展水平整體逐步提升,大部分地州市年均增長幅度達到10個百分點及以上但各有差距。各地州市城鄉融合綜合發展水平“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前的2005—2013年平均值與實施后的2014—2022年平均值來看,克州由0.058升至0.076 、和田地區由0.063升至0.082 、吐魯番市由0.076升至0.097 、哈密市由0.081升至0.114 、阿勒泰地區由0.071升至0.096,整體水平相對較低,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低于城市,增速緩慢。昌吉州由0.090升至0.138 、伊犁州由0.110 升至0.158、巴州由0.085升至0.122 、阿克蘇地區由0.084升至0.120 、喀什地區由0.080 升至0.140 、塔城地區由0.097升至0.108 、博州由0.076升至0.100 ,屬中等融合發展地區,地區農業發展較快,城鄉融合進展較快。而克拉瑪依市由0.196升至0.416 、烏魯木齊市由0.200升至0.389 ,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處于疆內領先水平。各地州市各維度處于波動狀態,其中經濟融合的維度、社會融合維度和生態融合維度偏高于其他維度。
4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貿易開放對城鄉融合影響實證分析
城鄉融合的發展實質上是城鄉產業的互動協調過程,本文基于城鄉融合的影響機制分析,利用新疆2005—2022年14個地州市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城鄉融合的影響因素,以其從實證層面得到可靠的研究結論。
4.1 變量選取及描述性統計
基于前文的理論路徑分析,本文以城鄉融合水平(Urint)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為對外開放程度(Open),進出口總額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對外貿易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城市和農村商品結構、銷售市場,從而影響城鄉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需求??刂谱兞坑挟a業結構優化(Str)、地方財政干預(Fis)、人力資本水平(Edu)。地方財政干預以地方一般財政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來衡量,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支持性越大,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隨之越高。人力資本水平的投入對城鄉人口流動,高教育水平既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提升,本文將用每萬人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數據。產業結構優化系數=第二產業產值比*2+第三產業產值比*3,一般認為直接反映產業結構升級的指數。原數據是根據相應年份的《新疆統計年鑒》、地方統計公報整理所得。
4.2 模型設定
基于上文變量選取,本文構建模型為:
lnUrintit=α0+α1lnOpenit+α2lnStrit+α3lnFisit+α4lnEduit+μit(1)
式中,μit為隨機誤差項。通過Stata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得知變量VIF均值為2.85,遠小于10,故判定各變量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性。Hausman檢驗結果不滿足隨機效應的假設,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貧w結果如表1所示。
總體回歸結果顯示,開放度(open)解釋變量在控制變量逐漸加入的各模型中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均有穩健顯著的正向影響,推進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城鄉之間的開放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影響也均為正向的顯著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說明通過對外開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以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巨大活力。
地方財政干預(fis)的作用同樣為顯著的正向影響,促進城鄉之間的高質量融合。人力資本水平(edu)對城鄉融合是正向影響,人力資本的提升,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為城鄉融合的發展帶來智力動力。
5 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過程,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各地應探索適合本地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如輻射型、交流型或共建型等。
通過以上理論與實證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新疆城鄉融合水平、對外開放度不斷提升,各地州市城鄉融合總體水平及各分項維度都穩中提升,但存在明顯區域異質性并各有相對優勢和短板,總體上呈北疆領先于南疆的分布特征。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城鄉融合水平較高,克州、和田地區城鄉融合水平較低。其次,實證結果證實,地區對外開放度對城鄉融合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外資和技術,拉動經濟發展,推進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城鄉之間的開放協調發展。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對外開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對外開放有助于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城鄉之間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得以更加順暢地流動,不僅可以促進城市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還可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其次,對外開放有助于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可以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促進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共享。最后,可以推動城鄉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步伐。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應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
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首先,加快暢通“雙循環”,加大制度性開放。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樞紐地帶,東聯西出與西向開放是其獨特優勢也是天然使命。新疆需要擴大內生動能,推動消費結構內循環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優化城鄉統籌。加快建設對外開放通道,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市場,加強“雙循環”融合發展新格局。努力發揮好區位開放優勢,資源產業優勢,特色經濟優勢。增強企業競爭力,高質量內外循環來提升外貿企業、地區特色農產品城鄉融合提質增效。其次,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產業融合立足于城鄉資源優勢深度合作協同發展。要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環境優化、服務保障等舉措,促進更多市場主體創業創新。鞏固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特色品牌優化品牌化建設。改善市場環境,產業為基礎推進城鄉融合。新疆應布局新能源、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先進供應鏈。著重發展區域中心城市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以及新經濟業態和先導產業,推進重點城市輻射作用,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可靠水平。再次,完善財政體系,提升財政支撐。金融業對各行業均有影響,特別是對農村農業發展加強政府社會資本的有效結合,保障產業結構升級的財力來源以及資金運用效率。金融業引導人才等資源流入農村,更能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由于農村的發展取決于自然條件,有風險性,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中小金融企業駐村,主動利用金融資金對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供扶持。以積極引導招商引資等方式引入資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及教育等領域發展潛力。扶持本土小微企業發展,利用金融業更好地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發展,進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進程。最后,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政府實行精準育人,應不斷完善鄉村教育投入以及鄉村教師補充機制。有效配置城市和鄉村教育資源,加大鄉村地區特別是較偏僻鄉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投資力度,提升人才科研能力及技術水平有利于促進人才流動。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產業多元化、經濟增長而言高素質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應出臺農村人才吸引的相關政策,發揮農村發展潛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城鄉融合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李蘭冰,高雪蓮,黃玖立.“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1):7-22.
梁向東,闕啟越.要素配置視角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鄉融合發展: 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21(4):113-127.
孫群力,周鏢,余丹. 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收斂性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21(5):26-36.
高增安,何興隆.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研究[J].經濟學家,2023(6):5-14.
徐雪,王永瑜.城鄉融合的邏輯機理、多維測度及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基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3(11):49-62.
金曉斌,葉超,岳文澤,等.新時代中國城鄉融合發展: 挑戰與路徑[J].自然資源學報,2024,39(1):1-28.
戴維,張格格,陶媛婷.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研究 [J]. 中國商論, 2022(2): 165-168.
王倩.數字經濟、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3):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