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蓮
摘 要:文章選擇陜西省11個地區2000—2020年的面板數據,從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利用外資、旅游收入等方面,建立空間Durbin模型分析陜西各地區經濟增長及溢出效應。結果表明,陜西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穩定的收斂趨勢,相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本地區有促進和帶動作用,且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利用外資因素對經濟增長率具有顯著影響。進一步研究顯示,物質資本在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中居于顯著地位,這對于各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利,應逐步改變這一形勢。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日益凸顯,因此,借助陜西省的優質教育資源,可以提升各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從而促進陜西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并輻射帶動西北地區的經濟取得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增長;空間溢出;面板數據;空間Durbin模型;人力資本
本文索引:毛雪蓮.<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2):-15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6(b)--05
陜西省位于中國中部,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礦產資源、教育資源和旅游資源等,下轄11個地級市地區(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漢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楊凌示范區)。陜西是西北經濟重鎮,是“一帶一路”的樞紐。2017年9月,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調研時,第一次提出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理念。
2018年1月,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三個經濟”列為重點工作予以部署,明確大力發展“三個經濟”,促進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等要素聚集。同年4月,陜西省委印發《省委常委會2018年工作要點》,將大力發展“三個經濟”作為省委強力推進的23項重點任務之一。2020年將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作為陜西的重點工作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因此,陜西省現階段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要實現經濟持久穩定高質量增長,就要了解自身經濟存在的問題,并做出調整,為陜西省經濟騰飛做好準備。
1 文獻綜述
經濟增長是倍受經濟學家持久關注的問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提高國民財富的方式有兩種:增加勞動者的數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馬克思認為經濟增長是實際產出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的增加。曼昆提出對生產率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有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儲蓄、投資、外商投資、教育、自由貿易、研究與開發密切相關。羅伯特·索羅認為,長期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源于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在這些因素中,技術進步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羅默認為,資本、非技術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社會上涌現的新思想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
季方(2009)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生產供給方面和有效需求兩個方面,并分別從這些方面分析各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生產供給有固定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以及知識技術這四類因素。需求方面有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這三類因素。
王雅文等(2018)認為,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出口等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
趙文軍等(2018)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沒有發揮積極影響,甚至產生一定負面作用,各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城市組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姜錕(2019)認為就陜西而言,資本、知識、勞動三大要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并且陜西省經濟增長對資本高度依賴。
陳娟等(2019)認為我國區域經濟水平呈現出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在控制變量中,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強,溢出效應最大。
謝霄亭等(2015)認為,由于加入了地理權重,空間計量回歸模型較OLS模型能更好地解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旅游對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入境旅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國內旅游弱。
白仲林(2019)指出,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除了取決于其自身的要素外,也依賴于其相鄰區域的經濟增長(Fujita et al.,1999;Anselin,2003;López-Bazo et al.,2004;Ertur and Koch,2007;Yu and Lee,2012),即相鄰區域所產生的增長空間外溢成為一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覃成林等,2012;朱國忠等,2014)。并且,空間外溢的強度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意味著,空間外溢的作用范圍是有限的(Feser and Isserman,2005;符淼,2009;Sun et al.,2015)。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不同的學者研究經濟增長時使用的變量有一定差異,但主要集中于生產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現有文獻中多是對全國或區域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研究,就陜西省經濟增長情況而言,多是從利用全省數據展開研究,或是從某些方面如旅游收入進行分析,缺少對全省各地區的經濟增長相互作用的分析。因此,本文以陜西省11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建立空間Durbin模型,分析各地區之間的溢出效應,尋找經濟增長的動因,以促進陜西省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2 實證分析
2.1 經濟增長速度的動因分析
2.1.1 模型設定
本文參考姜錕(2019)的陜西經濟增長動力模型,在此基礎上分析各地區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物質資本以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人力資本以年末在崗人數表示;技術水平以每萬人中科研技術就業人員計算;對外開放水平以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占 GDP的比重表示。其中,FDI根據各年度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平均匯價折算為人民幣。
另外,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收斂假說(Barro et al.,1991;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選擇區域經濟增長的β收斂模型作為實證分析的基本模型。將空間外溢變量引入模型,構建包含空間外溢的區域經濟增長收斂檢驗模型:
式中,git、yi0t分別表示各個區域i的經濟增長率和各個時期初的經濟水平;gjt、yj0t分別表示各個區域j的經濟增長率與各個時期期初的經濟水平,用于測度相鄰區域對本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β0為常數。β1為收斂系數,若顯著為負,則說明區域之間經濟增長是收斂的。Zit=(Xit,Kit,Lit,F2it),Xit表示旅游收入,Kit表示固定資產投資額,Lit表示年末在崗職工人數,F2it表示外商直接投資額。β2=(β2,β3,β4,β5)δ1為空間外溢系數,若顯著為正,則說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空間外溢,空間外溢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W為描述區域空間關系的n×n階權重矩陣,n為區域數量。δ2為鄰居區域期初經濟水平估計系數,若顯著為正,則說明鄰居區域期初水平對目標區域的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影響。γ表示相鄰區域各控制變量對本區域經濟的影響,γ和δ2不為零時為空間Durbin模型。εi為區域i的個體效應。uit為隨機誤差項。如果εi與解釋變量相關,則為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為隨機效應模型。
2.1.2 空間權重設定
在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中,應用最廣泛的空間權重矩陣是鄰接矩陣,它分為一段鄰接矩陣和高階鄰接矩陣。本文采用一階鄰接矩陣,它假定空間個體之間只要共同邊界的長度不為零,則空間交互作用就會發生,賦值規則為有共同邊界時用1表示,否則用0表示。
2.1.3 樣本數據
本文采用陜西省11個地區2000—2020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2001—2021年陜西統計年鑒,2012年陜西區域年鑒,2018年陜西區域年鑒)。其中,,yi0t為i地區t-1年的GDP,W為空間權重。
2.1.4 模型估計與檢驗
本文利用Stata軟件分別估計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空間Durbin模型,并進行Hausman檢驗。
2.1.5 模型修正及結果分析
根據表2的Hausman檢驗結果prob=0.0000,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εi與解釋變量不相關),這說明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根據表1的檢驗結果,旅游收入X的系數對應的概率分別為0.837和0.811,均不顯著,這說明在陜西省各地區經濟溢出效應中,旅游收入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在統計上并不顯著,故將其剔除,再進行模型的估計,β1的估計值為-0.1129,其對應的概率為0.000,估計值顯著不為零,這說明模型應選擇固定效應的空間Durbin模型。
分析結果表明,本地區期初經濟水平、物質資本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年末在崗職工人數及外商直接投資對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其中β1的估計值顯著為負,說明陜西省各地區經濟增長呈現穩定的收斂趨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期初經濟水平每增加1%,經濟增長率均減少0.11%。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增加1%,本地區經濟增長率均增加0.07%。在崗職工人數每增加1%,本地區經濟增長率均減少0.11%。外商直接投資額每增加1億元,本地區經濟增長率均增加0.04%。
δ1空間外溢系數的估計值顯著為正,說明各地區經濟增長的空間外溢效應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即相鄰區域的經濟增長率越高,對本地區的影響就越大。但是相鄰區域的期初經濟水平,物質資本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在崗職工人數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無顯著影響。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速度依賴于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外資的利用情況以及相鄰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
2.2 經濟增長水平的動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對各地區經濟增長水平的內在動因進一步分析,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引入空間效應因素,運用stata估計結果顯示Hausman檢驗結果prob=0.0000,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εi與解釋變量不相關),說明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由分析結果可知,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依賴于本地區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利用外資數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本地區的固定資產投產每增長1%,本地經濟水平均增長0.598%;本地區的在崗職工人數每增長1%,經濟水平均增長0.997%;利用外資每增長1億元,本地區的經濟水平均增長0.087%。在空間效應方面,相鄰地區的人力資本對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陜西省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本地區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者系數之和大于1,這說明當前經濟為規模報酬遞增型經濟,如增加1倍的投入,經濟增長報酬就超過1倍。此外,利用外資對經濟增長也有正向作用。
3 各地區經濟增長動因分析
從研究結果來看,陜西省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人力資本,其次是物質資本及外資的利用,相鄰區域經濟增長有溢出效應,因此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輻射相鄰區域,帶動相鄰區域快速發展。
從圖1可以看出,西安市直接利用外資占GDP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變化幅度在0.01~0.05。西安市物質資本占GDP的比重呈逐年遞增趨勢,在0.4~1.1。楊凌地區波動幅度較大,其他地區變化幅度較小在0~0.1。從圖2可以看出,各地區的物質資本占GDP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之后,延安和榆林有下降趨勢。圖3顯示,各地區的人力資本占GDP的比重呈逐年遞減趨勢,呈現較強的一致性變化規律。
由此可見,物質資本在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中仍居于顯著地位,而靠高資本投入的經濟很難獲得持續增長,因此陜西各地區如果想取得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就需要逐漸改變這一形勢。
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但是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三個因素中最大的因素,可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日益凸顯,畢竟依賴于高資本投入的經濟很難獲得長期持續增長。西安有著優質的教育資源,借此輻射提升陜西各地區人力資本的水平,從而使人力資本成為陜西各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促進陜西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并輻射西北地區,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取得長效的可持續增長。
4 結語
本文從陜西各地區旅游收入、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利用外資等方面,建立空間Durbin模型,分析陜西省各地區經濟的溢出效應。
研究結果表明,陜西省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呈現穩定的收斂趨勢,符合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各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依賴于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外資的利用情況以及相鄰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物質資本、利用外資及相鄰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為積極影響。
本文進一步分析各地區經濟增長水平的動因因素,結果表明陜西省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本地區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利用外資方面。此外,相鄰地區對人才的吸引會對本地區經濟產生負向影響。這說明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對相鄰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本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產生間接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陜西“三個經濟”: 從何而來 有何意義 如何發展[N].新華網,2019-1-29.
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129-145.
季方.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實證分析[D].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19-20.
王雅文,汪偉舵,朱家明.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實證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8,34(4):10-16.
趙文軍,葛純寶.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248個城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6):9-19.
姜錕.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陜西省經濟增長內在動力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學,2019:19-42.
陳娟,張菲菲,楊雪怡.區域創業、空間溢出與經濟增長效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7.
謝霄亭,廖樂煥.基于空間經濟計量模型的云南省區域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5):77-84.
白仲林.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79-95.
覃成林, 楊霞.先富地區帶動了其他地區共同富裕嗎: 基于空間外溢效應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7(10):44-61.
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第二版),2014:250-301.
蔡躍洲,馬文君.數據要素對高質量發展影響與數據流動制約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21, 38(3): 64-83.
張乃麗,李宗顯.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時空格局與收斂性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 140-150.
井冰.“兩翼三圈”新格局下河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商訊,2021(7):15-16.
王亞男,唐曉彬.基于八大區域視角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22,41(2) : 191-206.
岳強,翟鵬芳.汾河生態保護與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聯特征: 基于河流沿線城市數據的實證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3):98-106.
張舒,李依澳,陳佳琪.錦州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2): 66-70.
汪旺,鐵舒雅,楊森.陜西省水資源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關系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21,27(2):1-6.
劉蕾,紀佳琪,范浩陽.產業結構升級對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1):74-79+89.
于洋,朱建平,郭華生.新戰略背景下城市經濟發展狀況測度研究: 基于融合社會網絡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21,38(3): 30-43.
張曉昱,李玉璞.黃河流域城市群區域創新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21,34(2):36-41.
楊鑫環,雍雯曣.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測度[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1,37(1):46-59.
王菲.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問題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21,38(1):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