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
摘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工程管理專業,其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探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項目案例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開展團隊合作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開展“三個融合”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工程管理;教學模式;創新
引言
工程管理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專業課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程管理領域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也面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的挑戰,從而對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過多注重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缺乏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內容相對于工程實際更新較慢,課程專業教學與產業融合不夠,學生能力素質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昂诎?教材+課堂”的專業授課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急需創新并付諸實踐。教與學“供需”失衡 ,導致學生上課“抬頭率不高”;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脫節,理論灌輸導致學生感到所學無用,對專業“認同度不高”;教與學“教師獨大”,導致課堂上學生“參與性不夠”。因此,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專業素養,使之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進行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是必要的。
一、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 “一帶一路”戰略下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帶一路”戰略下,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要求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具備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中適應和應對各種挑戰。在這一戰略背景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促進專業技術交流,以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需求。
(二)工程管理專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在現代工程管理領域,人才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體系,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專業工具和方法進行項目管理、風險控制、質量管理等工作,專業課程應當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確保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勝任各類工程管理崗位的工作。隨著工程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工程管理領域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現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夠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工程管理項目中。工程管理專業還需要培養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的人才,專業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技巧[2]。還需要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案例分析、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職業倫理問題。
(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具體能力要求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較強的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隨著工程管理領域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應用型人才還需要有創新思維,能夠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動工程管理領域的發展。
二、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的現狀與改革
(一)現有教學模式現狀
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知識與實踐脫節、專業與產業融合度不夠等問題,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1.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在傳統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中,教學方法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以聽課為主。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難以激發其主動學習和深入思考的動力[3]。例如,當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單向講解時,學生往往只是在筆記上摘錄要點,而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為改變這一現狀,可以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分析真實或模擬的工程管理案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通過討論某個知名工程項目的管理過程,學生能夠理解項目管理的各個階段及其重要性。小組討論也是一種重要的互動教學手段。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就某個主題或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和討論,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也能促進他們對問題的多角度思考。此外,問題解決方法同樣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或個人思考來尋找解決方案。這種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
2.實踐環節的不足
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實踐環節往往存在不足。為改善這一現狀,應當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實際案例和項目。還可以引入模擬工程管理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實際工程項目的管理過程。同時,學校可以與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實習、參觀和項目合作,使學生能夠更直接地了解行業動態和工作流程。此外,通過競賽和挑戰項目,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鍛煉和展示他們的能力。
3.師生互動不充分
在傳統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中,師生互動通常不足,這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是被動聽課,缺乏與教師的有效互動和交流。為改善這一狀況,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提問和參與討論。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或討論主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這不僅能提高課堂的互動性,還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也是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例如,通過在線討論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虛擬實驗室等技術,學生可以在模擬環境中實踐學習,這樣既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也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4]。
4.專業與產業融合不足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緊密結合產業需求,但目前很多課程體系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為改善這一現狀,可以實行“雙導師”制度。這種制度下,學生不僅可以從校內教師那里學習理論知識,還能從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那里獲得實際操作指導。此外,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如開展企業實習和項目合作,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實際工作中。這樣的經歷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將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創新,能夠培養出既掌握扎實理論知識,又具備良好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滿足當今工程管理行業的需求[5]。
(二)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1.解決能力素質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
通過豐富的實際工程案例和實踐操作機會,提高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補齊學生對復雜工程設計能力的短板,提升創新思維和持續學習、主動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
2.解決了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脫節的問題
通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加深對行業未來發展認識,樹立產業和專業親近感和認同感,提升內需動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首要解決的問題[7]。
3.解決了專業教學與產業融合不夠的問題
本專業課程實踐性較強,前沿技術、知識迭代主要在產業界中,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多方協同育人的結果,通過教學、科研、產業的協同融合,使專業課程教學與產業界的聯系和合作更緊密[8]。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能夠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提高其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三、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聚焦“高素質”“應用型”和“創新與實踐”3個關鍵問題,創新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內驅動力、提升創新思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三者高度融合。
(一)構建“專業課程—課程設計—工程實踐”三位一體創新路徑
通過此,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產業,使之熱愛自己的專業并親近行業。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加深對產業現狀認識,堅定專業選擇信念。課程設計“一生一題”,使課堂理論教學轉化為理科思維,與工程實際融合。深挖專業課程思政,專業教學中有機融入國家戰略、專業前沿,增強其專業使命感。
(二)“雙導師”師資隊伍建設
面對學生個性多元化發展,構建校、企產教融合“雙導師”師資隊伍。在校內、外老師的指導下,于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提高學生動手和參與能力,使學生具有成就感,達到了“應用”的教學要求,又能拓寬學生跨學科學術視野。與相關企業合作,設立了實踐項目,讓學生能夠在實際工程環境中學習和實踐,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樹立“三個融合”教學新思維
課程教學強化“三個融合”,即:產教融合,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更新課程內容;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課程教學;賽教融合,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測量大賽和成圖大賽等實踐教學模式,同時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和專業使命感[9]。
(四)優化評價和評估體系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如考試、論文、項目成果等,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制定詳細的教學評估指標,通過學生反饋、同行評價、教學監控等多種方式,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果,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問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解決了“能力與市場需求”“理論與實踐脫節”和“教學與產業融合不夠”等諸多問題。
結語
針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本文提出的創新型教學模式,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之處,主要是在教學中,需要理論課專業教師和工程實踐中企業指導教師,共同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閉環管理,避免學生在工程實際中脫離“雙導師”教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中,大多是“出大學校門即進大學校門”,缺少行業工程實踐經驗,教學中不注意工程規范的變化,專業知識更新不及時,這是亟需解決的短板問題。現有行業企業,大多顧慮學生人身安全和企業支出成本,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或實踐,這就使得“三個融合”無法在更廣領域實施;優化教學資源,以提供更好的實踐教學環境,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不僅對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如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仍然是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面臨的挑戰。
本文系呼倫貝爾學院線下一流本科課程《建筑結構》課程建設(項目編號:XXKC20231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慧蕓.新工科視域下地方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農產品加工,2022(01):125-126.
[2]王莉莉.教考分離模式下民辦高校新文科課程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4):100-102.
[3]姚潔.校企融合多元協同新時代大數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內江科技,2022(10):92+110-111.
[4]孫俊偉.基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水力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06):96-101.
[5]劉朝霞.基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08):228-229.
[6]唐滿賓.基于開放式協同育人平臺 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以工業機器人類課程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04):78-82.
[7]陳穎,劉鵬,張聰,等.新工科視域下面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工程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7):25-28.
[8]譚毅,陳麗梅,丁志坤,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數據庫原理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OL].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6[2024-04-15].
[9]馮寧.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0,33(03):147-150.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