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磊
摘要:遺產管理人制度是我國《繼承法》的發展與延續,也是我國《民法典》的重大創新,契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保護利害關系人的正當利益,但是我國《民法典》僅有5個條文規定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內容,內容的制定并不完善,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分別闡述遺產管理人制度的立法現狀、與其他概念的辨析、現存的問題以及完善建議,以期為不斷完善遺產管理人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制度;遺產
引言
遺產管理人制度是時代結合的產物,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遺產繼承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相關繼承糾紛的案件逐步增加,影響利益關系人正當權利的行使以及家庭穩定、社會和諧等,遺產管理人制度設立的目的是實現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保障遺產的完整性與公平分配性,維護利益關系人的正當合法利益。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增加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是繼承編的新規定,完善了民事法律規定,在法律領域邁出一大步。
一、我國遺產管理人制度當今立法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145—1149條規定遺產管理人制度的相關內容。遺產管理人是指法律直接規定以及通過遺囑直接指定的人。遺產管理人制度是指繼承發生以后,遺產管理人對遺產進行保管、清算、分割等措施的一項制度。遺產管理制度由實體性規則和程序性規則構成[1]。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前身是遺產執行人制度,遺產執行人制度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所產生。遺產管理人制度是遺產執行人制度的擴大與延伸,也是對遺產執行人制度的肯定,《民法典》所規定的遺產管理人制度也比較籠統。
遺產管理人的產生方式有遺囑執行人擔任,繼承人推選、繼承人共同擔任、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這5種方式,涵蓋遺產管理人產生的各種情況,但是一些細化的規定,如推選時間、共同擔任范圍的認定等并未規定。
遺產管理人應當履行的職責有:(1)清理被繼承人的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遺產是遺產管理人整理的基礎,遺產是最重要且又繁雜的,這關乎繼承人的切身利益,制作遺產清單有利于后續分配遺產;(2)報告被繼承人的遺產情況。這是遺產管理人的重要職責之一,如實向繼承人報告有關情況,不隱瞞,不偽造;(3)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滅失。這是妥善保護被繼承財產的措施,如一些易受破壞的花瓶、字畫等,保護遺產的完整性與有用性,減少不必要的傷害;(4)處理債權債務。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對遺產有直接影響,處理好被繼承人真實的債權債務,這既是對遺產的保護又是對被繼承人誠信的保護;(5)分割遺產。繼承人往往有很多被繼承人,遺產根據性質分為不同類型,遺囑是被繼承人分割遺產的重要方式之一,遺產管理人根據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思以及法律規定分割遺產,尊重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6)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其他必要行為。這是遺產管理人職責的兜底性條款,彌補職責的剩余性,例如遺囑是否有效,債權債務是否真實等。遺產管理人應當正確履行職責,不弄虛作假,不馬虎大意,根據《民法典》第1148條的規定,遺產管理人職責的不完全履行以及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害,會導致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遺產管理人可以獲得報酬,遺產管理人所履行的職責內容極為復雜,會耗費很大的時間精力,獲得報酬請求權理所應當,也更有利于公平、公正按照法律以及遺囑分割財產。認可遺產管理人可以獲得報酬是對遺產管理勞動價值的承認,也符合權利義務一致的原則[2]。
二、我國遺產管理人制度與相關制度的辨析
(一)與遺產保管人制度的區別
根據《民法典》第1151條的規定闡述了遺產保管人制度,遺產保管不是一個積極的義務,而是一個消極的義務,需要保管遺產不受侵害,例如,遺產保管人保管一個花瓶,只需要保證花瓶的本體不受侵害,不需要考慮受市場價的影響而是否賣出。遺產管理與遺產保管的區別有:(1)產生時間不同。遺產管理只能適用于繼承以后,遺產保管適用于繼承以前以及繼承以后;(2)選任方式不同。遺產管理的選任方式上文已闡述,遺產保管通過協議確定或者事實行為的發生;(3)職責不同。遺產管理的范圍比遺產保管的范圍大,遺產管理需要保護遺產外觀的完整性以及遺產的保價性。遺產保管需要保證遺產不被侵害。
(二)與遺囑執行人制度的區別
遺產管理與遺囑執行的主要區別有:(1)遺產管理人產生的方式有多種方式類型。根據《民法典》第1133條規定,遺囑執行人通過自然人的遺囑方式產生;(2)行使權利的限制不同,遺產管理人行使權利時只需按照法律的規定即可,只受法律的限制。遺產執行人行使權利時受遺囑以及法律規定的限制,除受法律限制外,行使權利時必須遵照遺囑;(3)適用范圍不同。遺產管理人制度適用遺囑繼承、法定繼承等多種方式。遺產執行人制度僅適用于遺囑繼承。
三、我國遺產管理人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任職資格不明確
《民法典》規定了第一步的選任方式,沒有規定第二步的任職資格,遺產管理人的任職資格應該非常明確。不同的遺產管理人對同一份遺產所進行管理的結果不同。遺產管理人若是自然人,是否應考慮自然人的知識水平、道德素質、法律觀念、社會經驗等。遺產管理人若是民政部門與村民居委會,是否有完善配套可實施的制度措施等,這值得考慮。通常情況下,遺產管理人為自然人,生活中缺少正規完善的有關遺產管理機構,但律師事務所與公證機構擔任遺產管理人的情況確實存在[3]。
(二)退出規定不明確
退出作為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尾部環節,《民法典》未作具體的規定。退出有3層含義,即辭職、解任、終止。遺產管理人有意思表示在開始擔任以及擔任過程中退出,但是缺少具體的程序以及退出之前的報酬如何獲得等問題的具體途徑,缺少保障遺產管理人的自由以及遺產管理人退出后利害關系人的正當利益的保護等。遺產管理人若想辭職無法成功,可能對管理的遺產疏于照料,導致遺產的毀損也可能發生,極大損害被繼承人的權益。遺產管理人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無法勝任繼續擔任損害被繼承人的權益、違反法律規定等情況,這需要解任遺產管理人以避免遺產的損害。遺產管理人出現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等情況無法繼續管理以及履行職責完畢導致的自然終止的退出規定不明確。民政部門和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對其特殊的退出機制規定不明確。
(三)職責規定不具體
《民法典》初步闡述遺產清單,但對于具體規定并未闡述,如清單的內容、制作效力等。如果繼承人選擇有限責任繼承方式,則其必須在法定期間內制作并提交遺產清冊[4]。《民法典》第1161條規定:“繼承人以所得遺產實際價值為限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遺產清單是復雜的且可能是不完整的,債權人無法獲得遺產清單或者只獲得部分遺產清單,債權人不了解遺產內容,這容易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沒有規定清償時間以及清償的具體順序,容易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信息的不對稱極易損害其自身利益,需要進一步的保障機制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四)監督機制缺少
遺產管理人對被繼承人的財產進行管理、清算,遺產管理人的作用以及權利是非常大的,關乎遺產分配的真實、公平以及真實保障繼承人以及債權人等的利益。法律規定遺產管理人的民事賠償責任,這屬于已經對繼承人、遺贈人、債權人造成損害,但發生損害前若有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遺產管理人在監督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對造成損害的概率將減少,更有利于完善遺產管理人制度。
(五)主體范圍狹窄
法律規定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債權人、遺贈人等其他具有利害關系的人,民政部門、村民委員會這類特殊主體可以成為遺產管理人。海南省首例法院指定民政部門為遺產管理人,這個判決結果發生于2023年下半年,可見自從《民法典》施行以來,民政部門作為遺產管理人的情況比較少。從自然人角度選擇遺產管理人主體范圍狹窄,不確定遺產管理人是否具有遺產管理的能力。有關遺產管理的機構也尚不完善,法律也暫未保護遺產管理機構。與遺產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進行遺產管理不在法律規定的主體范圍之內,是否應該把第三人納入法律之中值得探究。遺囑執行人僅在《民法典》涉及一個概念,沒有具體規定遺囑執行人的具體內容。
四、完善我國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遺產管理人的任職資格
從遺產管理人為自然人角度出發,遺產管理人須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遺產管理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是條件之一,遺產管理人需要擁有道德素質高、法律觀念強、社會經驗充足等特質,需要保持中立,可以公平真實分配遺產,尊重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遺產管理人若為民政部門、村民委員會這類特殊主體,應當設立一系列的制度措施與其配套,可以設立與遺產管理相關的部門,有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加強培訓其相關知識。
(二)明確遺產管理人的退出規定
設立遺產管理人的退出規定有三方面的內容:(1)設立辭職退出機制,辭職是遺產管理人自由意志的體現,辭職并不是隨意退出遺產管理的程序,而是有正當理由,若沒有正當理由的限制遺產管理人隨意辭職將導致遺產管理的混亂,損害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民政部門以及村民委員會是遺產管理人任職的最后一道防線,不適用遺產管理人的辭職退出機制;(2)明確遺產管理人解任的情形,對于遺產管理人為自然人以及法人等其他機構的情形,怠于履行職責出現重大損害需要進行解任,進行遺產管理是遺產管理人最重要的職責,若出現怠于履行職責導致遺產造成重大損害,例如,房子因為怠于履行職責沒有及時在高房價時拋售造成利害關系人的重大財產損失等情況。遺產管理人出現違反法律等情況出現無法繼續擔任遺產管理人,需要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及時申請更換遺產管理人,以避免遺產的損害;(3)明確遺產管理人自然終止的情形,遺產管理人中的自然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法人等其他機構喪失資格等情況的出現導致遺產管理人自然終止,在此情況下,遺產管理人沒有能力繼續擔任。遺產管理人履行完畢遺產管理,遺產管理人自然終止擔任,自動結束遺產管理的程序。無論是退出規定的何種情形,遺產管理人需對下一任遺產管理人進行交接,使下一任遺產管理人更好地了解遺產的情況以及所進行的程序,更大限度減少因遺產管理人的更換對利害關系人的損害。
(三)明確遺產管理人的具體職責
建立有效的遺產清單制度,建立完善的遺產清單是遺產管理人進行遺產管理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完善遺產清單的制作期限、有效性等。設立遺產清單制度,則遺產債權人通過查閱遺產清單便可以清楚地了解被繼承人的遺產狀況,進而可以就遺產的實際價值求償。搭建完善債權人知道遺產清單的有效途徑,明確債務以及稅款的清償順序,把債務以及稅款的清償順序置于被繼承人繼承遺產的順序之前,保護債權人正常實現債權。遺產債務的清償,應當以遺產分割之前清償為原則,以遺產分割之后清償為補充[5]。
(四)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遺產管理人在進行遺產管理時權力很大,所做出的各項舉措影響著被繼承人、債權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需要建立一個完善有效的監督機制限制遺產管理人的權利的使用。設立利害關系人監督機制,利害關系人天然與遺產管理人關系密切,利害關系人有權利以及主動自愿監督利害關系人。公證機構與遺產管理關系密切,公證機構可單獨設置監督這一崗位或者程序監督遺產管理人。設立監督遺產管理的第三人機構,利害關系人可向其委托,進行監督遺產管理人。
(五)擴大主體范圍
擴大遺產管理人的主體范圍,增設公證機構擔任遺產管理人,公證機構這一主體了解遺產管理的具體內容。增加律師事務所作為遺產管理人,律師事務所成為遺產管理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法律知識以及自身能力成為遺產管理人,可以更好促進遺產的公平分配,實現遺產的完整性以及保值。在現實生活中公證機構以及律師事務所成為遺產管理人的情況已經逐漸增加,應給公證機構以及律師事務所賦予權利外延。增設第三方主體作為遺產管理人,根據市場需求,應出現專業的遺產管理機構,以專門的業務針對遺產管理,以及與遺產不相關的第三方自然人以及其他法人主體等,如與遺產無利益關系的非專業公司。
結語
《民法典》新增設的遺產管理人制度順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遺產管理人制度具有家事性以及高存在性,為我國民事法律增添一抹濃厚的色彩,遺產的豐富性以及復雜性不斷挑戰著法律的完善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遺產管理人制度的內容以及實施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后續繼續探討,以不斷完善遺產管理人制度。
參考文獻:
[1]付翠英.遺產管理制度的設立基礎和體系架構[J].法學,2012,(08):31-37.
[2]楊立新.我國繼承制度的完善與規則適用[J].中國法學, 2020,(04):88-108.
[3]吳國平.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探究[J].政法論叢,2013,(02): 58-66.
[4]陳葦;劉宇嬌.中國民法典繼承編之遺產清單制度系統化構建研究[J].現代法學,2019,41 (05): 58-74.
[5]徐文文.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審判實務若干問題探討——兼論遺產債務清償制度的完善[J].東方法學,2013,(04):141-152.
(責任編輯: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