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應增強課程的思想政治引領功能,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的興趣,進而提升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方法:基于新工科建設理念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文章以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為例,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從教育理念更新、師德建設和平臺搭建三個方面探討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以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介紹課程的教學設計。重構教學內容,明確了知識模塊的“知識—能力—素養”三級階梯目標,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元素,采用“閉環+反饋”的教學方法,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結果:通過實施上述策略,學生增強了對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的認同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了測繪工程對國家建設的重要作用。同時,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師德建設得到加強,為課程思政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結論:創新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思政建設;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04
0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17年,復旦大學召開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正式提出了“新工科”理念[1],這一創新性的教育改革方向緊密貼合國家戰略發展的新需求,致力于通過產業需求引導推動傳統工科專業轉型升級。新工科建設迫切需要教書與育人統一,這不但需要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適應變化能力,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需要培養學生工程行業所要求的精神素養、人文關懷、社會責任和價值倫理。因此,課程思政教育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提供了支撐與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從而有效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3]。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路徑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4-7],在實現立德樹人根本育人任務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規律[8]。如何結合新工科背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成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關鍵問題[9]。因此,本文以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為例,分別從實施策略、教學設計與實踐兩個方面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1 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在高校中,學科建設是龍頭,專業建設是依托,課程建設是基礎[10]。著名教育學家張楚廷教授認為專業的靈魂是課程[11]。優秀的課程及其優質組合是辦好一個專業的先決條件。隨著新工科時代的到來,測繪地理信息學科已從單一學科走向多學科交叉,圍繞測繪地理信息類人才培養,社會對人才工程應用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地圖制圖學基礎是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能掌握地圖設計、分析與應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而且能夠應用地圖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課程通過將“解惑”和“傳道”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在傳授地圖制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好“總開關”問題。
1.1 更新教育理念,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作為人們探索、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地圖承載著豐富的地理信息,象征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體現了國家的政治立場和主張[13]。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地圖設計、編繪與分析能力,更應將國家版圖意識和職業素養教育緊密結合,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中,確保滿足新工科建設中測繪地理信息類人才的培養需求,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同時,新時代背景下,測繪地理信息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以推動我國測繪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他們的教學態度、方法和行為,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十分深遠。為了切實強化思政教育效果,教師應當不斷深耕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案,積極更新教育理念,確保思政教育與時俱進,真正達到潤物于無聲、育人于無形的目的。
1.2 深化師德建設,筑牢課堂陣地意識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師德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和關鍵[14]。加強師德建設不僅能讓教師保持對教育的執著追求,更能激發教師內心深處的敬業精神[15]。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自我提升不僅限于專業知識的積累,還包括自身政治素質和職業修養的提升,應拓寬學術視野,恪守職業道德,主動培養責任感和教育情懷。同時,強化課堂陣地意識也是任課教師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要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思政目標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國家版圖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此外,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例如,在地圖制圖過程中,結合關鍵步驟,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工作態度,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1.3 搭建教育平臺,擴大教育時空格局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渠道日益多元化,特別是隨著慕課教育模式的風靡,越來越多的教育平臺將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緊密結合[16]。依托教育平臺,教師可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評等教學環節。與此同時,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也顛覆了學生的認知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平臺,能讓思政教育變得立體化與多元化,這不僅豐富了教育方式,而且能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需求[17]。但這也對專業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自覺提升教育平臺資源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價值。課程團隊需圍繞課程內容,在教育平臺上定期開展話題討論,拍攝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微課視頻,不斷豐富教育平臺內容。
2 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作為地理空間信息的載體,地圖不但能夠模擬客觀世界模型,科學地抽象客觀存在的特征和變化規律,而且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對客觀世界建立正確的空間認知。古往今來,地圖事關國家主權及民族精神,這與課程思政理念密切相關。針對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的特點,本文立足學情分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介紹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2.1 課程學情分析
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是面向南京郵電大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測繪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32學時(含8學時實驗),被安排在第3學期。經過一年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通識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通過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系統掌握地圖制圖學的基礎知識、地圖設計與編繪方法,為學習后續的遙感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數字地形測圖等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2.2 教學目標設定
原有的教學目標主要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即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基本的地圖學原理與方法,能夠使用地圖學原理和方法分析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對世界地理空間的認知和地圖表達方面的能力,為學習后續的課程打下牢固的基礎,提供技術支持。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程價值引領作用,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將學生的學習分解為初級認知和高級認知兩個階段,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從素養、能力、知識三個角度設立課程目標(見圖1)。素養層面主要培養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讓學生在編繪地圖的過程中能夠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能夠科學地分析與應用地圖;能力層面則注重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通過實驗課程、大型作業和開放項目培養學生應用地圖學方法設計、編繪與分析地圖的能力;知識層面則以初級認知的記憶與理解為主,要求學生掌握地圖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2.3 教學內容重構
根據教學目標,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知識單元,開展以下重構工作。
2.3.1 課程知識模塊構建
根據教學目標,課程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地圖編繪能力與職業素養,將八個知識單元重組為地圖與地圖學基本知識、地圖設計與編繪、地圖分析與應用三個知識模塊(見圖2)。
圍繞知識模塊開展教學,在各個知識模塊中的“知識—能力—素養”三級階梯目標中融入思政元素(見圖3)。例如,地圖與地圖學基礎知識模塊包括地圖的基礎知識、地圖學的歷史發展和學科體系以及地圖投影,學生學習此模塊能扎實掌握地圖與地圖學基礎知識,了解中國古代、近代以及現代地圖學的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和國家版圖意識。地圖設計與編繪模塊主要包括地圖語言、制圖綜合、專題地圖等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此模塊能設計并編繪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在這個模塊中,應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讓學生能夠使用、設計并編繪規范的地圖,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學習地圖分析與應用模塊,學生能深入理解地圖分析方法,結合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歷程及成果,了解地圖應用現狀,形成嚴謹求實和團隊合作的測繪職業素養。
2.3.2 思政教育元素融入
課程團隊以知識為主線挖掘原理背后的思政元素,補充思政育人資源(見表1)。為了確保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與時效性,適應課程的需要與時代的需要,課程內容和相關案例會根據地圖學前沿性研究和學生特點及反饋進行微調與補充。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還應授人以漁,以課程思政元素促進教學內容的提升。例如,地圖編繪中的制圖綜合方法是由其所需要解決的矛盾決定的,即“縮小、簡化了的地圖模型與實地復雜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制圖者通過選取地圖內容要素、化簡圖形、概括數量和質量特征、處理空間關系等方法化解這一矛盾。在某一用途、比例尺或地理特點條件下,某種制圖綜合方法可暫時解決地圖模型與復雜現實世界的矛盾。然而,當條件發生變化時,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制圖綜合的理論和方法要不斷發展以解決新的矛盾。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制圖綜合方法,也應讓學生明白制圖綜合中存在的矛盾關系,從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4 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課程組織實施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采用自建的中國大學MOOC平臺課程,線下實施翻轉課堂,并行開展“閉環+反饋”,實行長短教學周期的全覆蓋。
第一,課內主要構建了基于線上資源和智慧教學工具的“測—講—論—評—思”的教學閉環:“測”主要通過智慧教學工具發布測試題,從而考查學生課上學習效果或線上學習效果,發現學生的知識薄弱點;“講”通過講授方法剖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論”側重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針對易錯題目及大型作業展開討論;“評”是對學生參與教學環節的考評,其形式包括QQ投票、線上討論與小組互評打分;“思”是指師生對問題的反思,要讓教學活動回歸于教學的本質,歸結于課程問題的思考。
第二,課外構建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教學改革反饋機制[18]:教學采用多層次教學目標、多渠道教學反饋、多元化教學外延,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融入相關開放性項目、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社團活動和社會暑期實踐等工作中,多渠道獲取學生反饋,從而改進教學方法。
第三,在授課過程中,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案例啟發學生反思,引出所講授的知識內容;鼓勵學生參與團隊討論并代表小組陳述討論的結果,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地圖設計團隊作業貫穿教學全過程,安排小組學生定期匯報項目進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2.5 教學評價的多樣性
教學評價是針對教學目標及原則的要求,對各種教學活動以及最終的教學成果、教學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通過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適時了解學生的技能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等信息,并為教學提供及時、客觀、有效的反饋。該內容主要停留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層面,而思政教育元素由于無法被量化評價往往容易被忽略。
針對這個問題,課程團隊主要從課內項目和考試題目兩方面入手。課內項目方面,結合專題地圖的知識,啟發學生選擇某項反映地區發展的國情信息,設計并編繪相關專題地圖,制作展板進行評選。考試題目方面,將國家版圖意識滲透到綜合題目中,考查學生對問題地圖的辨別能力。通過上述環節,課程思政得以在教學評價中體現,并可嘗試量化教學效果,從而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
3 結語
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銜接紐帶,特別是對于新工科人才培養,如何系好第一顆紐扣,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其政治素質至關重要。本文以地圖制圖學基礎課程為例,從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師德建設和搭建教育平臺三個方面入手,探討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并著眼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課程建設與實踐,這對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培養優秀的創新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佚名.“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 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4-10.
[4] 曾令艷,王海明,宋彥萍,等.核動力裝置及設備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87-89.
[5] 徐國艷,姬芬竹,王巖,等.基于四條主線的工科專業課程思政體系設計與實踐:以“汽車構造及拆裝實習”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下轉第頁)(上接第頁)(3):91-95.
[6] 杜震宇,張美玲,喬芳.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原則、標準與操作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7):70-74.
[7] 王盼盼.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與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8):35-37.
[8] 高寧,張夢.對“課程思政”建設若干理論問題的“課程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10):59-63.
[9] 夏嵩,王藝霖,肖平,等.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10] 周英.高等教育質量:改革·創新·發展[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42.
[11] 張楚廷.大學教學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9.
[12] 閆利,李建成.測繪類專業的“新工科”建設思考[J].測繪通報,2020(12):148-154.
[13] 馬騰,葛岳靜.國家版圖、地圖話語與地緣政治:兼論我國學者科技論文中的主權和國土意識[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5):1-11.
[14] 田歧立.新時代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師德邏輯及實踐指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88-95.
[15] 馮建軍,劉鐵芳,萬永奇,等.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理論思考與實踐路向(筆談)[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4):1-20.
[16] 徐曉飛.從在線開放課程聯盟看中國慕課十年發展經驗與未來展望[J].中國高等教育,2023(2):55-60.
[17] 張勇,胡詩朦,陸文洋,等.生態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以“環境問題觀察”MOOC建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8(6):34-38.
[18] 江暢,王俊,李文梅,等.高校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反饋機制探索與實踐:以《地圖制圖學》課程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17):117-118.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首批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項目“地圖制圖學”研究成果;2021年度南京郵電大學一流課程培育項目“地圖制圖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8032YL22074
作者簡介:江暢 (1978—) ,女,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遙感影像分析與應用、時空數據挖掘;樂洋 (1980—) ,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子信息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