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就像那一車馬鈴薯似的,經過好多道嚴格的消毒程序,才讓進車間。
車間里很安靜,沒有機聲隆隆、熱火朝天,只有一排排不銹鋼管線或粗或細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頂。管線始終以平行線的排布在車間里穿行曲折,絕對沒有凌亂和交叉,也沒有斜出的旁門左道。橫平豎直,在瑩白色的燈光下,不銹鋼管線閃著銀光,清潔明亮,不染纖塵。很少見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電腦掌控:溫度調節、干濕度調節、物料投放、調料配比、質量檢測、產品包裝等,包括我們進入到車間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豈不知,管線內罐桶內密封箱內卻是“水深火熱”“刀光劍影”“你追我趕”“循環往復”的世界。帶著泥土氣息的馬鈴薯在這里經過挑選、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調味、塑形、裝袋……十幾道工序后,就變成各種噴香美味的薯片,進入世界各地。
馬鈴薯變薯片的過程,有多條復雜的生產線,有著紛繁的用水回收系統。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餾水,中水、蒸餾水和自來水都會回收用于馬鈴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切片去漿清洗中。什么水用于什么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和標準。
好麗友公司每天消耗馬鈴薯150噸,那每天要用多少自來水呢?滿產是800噸,平時都在600噸以上。如果把兩次中水循環計算在內,日用水量超過2000噸。這個數字可不小。
帶著泥帶著菌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市經濟開發區環保局指導下,好麗友公司對水處理循環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水質達到人們可以接觸的一級A景觀用水,用于企業沖廁、綠化、沖洗廠區,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再處理。每年,他們因為水循環使用節約成本達50多萬元。
除卻水循環利用,好麗友公司可圈可點之處,還在于每天產生的15噸污泥有了好去處,每天產生的1.5噸馬鈴薯皮也有了好去處。
部門經理楊萬慶自豪地說,他們的樓頂是太陽能供電系統,車間里還有廢熱回收系統。企業已經邁進綠色工廠的行列。
二
水,人類的生命之源。科技現代化發展至今,水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命脈,廣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煉油、加工等行業。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廢水仍然位列廢氣和廢渣之前。解決了廢水的問題,環境保護便成功了90%。其他的廢渣廢氣也要通過水的清洗和稀釋等技術性處理,實現無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個牛奶制品企業,竟然會是廊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用水第一大戶。
為了解開疑惑,我通過環保部門聯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兩年沒有到我們這里了吧?”
“是啊,雖然我沒來,但是你們的狀態我都清楚著呢。”一見面,賓主之間的微笑透露出真誠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麗。她是企業的常客,作為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如何為企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是她晝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闖出一條綠色之路。
參觀伊利牛奶生產線不用像在好麗友公司那樣“全副武裝”,在二樓可以居高臨下隔著透明玻璃將車間看個明白。辦公區域中間是6條超高溫生產線和14條灌裝生產線。回形的辦公區域避免了夏天高溫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蝕,使得中間區域溫度相對穩定,恒溫處理成本也相對較低。
“這些管線里大部分都是流動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倉后,需要經過分離、巴氏殺菌、均質、超高溫殺菌、無菌灌裝、包裝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奶制品。但是這些牛奶經過的管線和奶倉的使用周期都有嚴格的要求,達到生產使用周期后需要進行停機清洗,設備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標準進行,保證設備處于安全狀態。我們堅守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這條底線,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廊坊伊利負責人介紹。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滿負荷600噸牛奶生產,用水量在1800噸左右,而沖洗設備的水不能回收重復沖洗。這些水怎么辦?
在伊利公司廠區西北,我們看到了最后的水處理系統,那個管口不論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溫水,按國家標準經過嚴格處理后,帶著伊利人的熱烈和溫馨流向了另外幾家企業,繼續發揮著它們的效用。如果是冬天,這些水還會經過取暖管道再從這里排走。
“給你們5毛錢一噸的中水,干不干?”當開發區環保人將這個信息介紹給從事汽車制動器加工的盧卡斯公司和從事涂料生產的阿爾卡斯諾爾公司時,兩大廠家非常高興。
這兩家生產企業也是用水大戶,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噸以上。前者用水沖洗設備,后者是按照開發區環保要求,把油脂涂料變成水質涂料生產。工業用水9.3元/噸,用中水0.5元/噸,成本減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們的用水要求。
雙方都降下了成本,還實現了水循環使用的環保要求,水資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石多鳥,生態園內的水資源循環起來。
三
梁春麗和幾個同事是1997年通過全市招考到開發區的。那個時候,到處荒蕪一片,周圍村莊林立。剛開始“引鳳筑巢”,不分企業性質,來了就好。遠不像現在,硬件具備,但“入駐”也是有門檻的。那期間,環保部門設在建設局,叫做“環保辦”,梁春麗就在環保辦工作。
后來開發區成立行政審批窗口,他們成為行政審批窗口的環保工作人員。當企業負責人前來辦理環評手續時,都不知道怎么稱呼他們。梁春麗說,我們是政府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都是為咱們企業服務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稱為“王工”的,也有被稱為“李工”的。
二十多年來,開發區環保人不管職務和身份如何變化,當某個企業生產不符合環保要求時,他們總是及時出現在現場,和企業一起分析原因,幫助他們找上游的原材料問題,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廠家。
2011年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局成立后,他們以超前的思維站在環境保護第一線:環境保護,目的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和服務。上千家企業日夜不停地運轉,他們就24小時不停地開展巡查,發現一家,整改一家。
為最大化降低企業處理三廢的成本,保證企業效益,最大限度地留住企業,廊坊市經濟開發區生態環保局實行了“環境保護獎勵補貼”政策。 2002年開發區拿到ISO14000國家環保認證,2009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2007年,開發區開始探索國家生態工業園示范區創建,2018年3月經過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考評驗收,被正式命名為河北省國家生態工業園區。
生態環境保護對于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來說,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廊坊開發區的招商工作也不斷轉變觀念。向“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大文化和大健康”四大產業集群方向進軍,走出一條高附加值、低生態影響的發展道路。
現在,廊坊市經濟開發區有大小企業累計6000家,占地企業1000家,世界500強20家,這些企業分布在什么街區,什么性質,生產多少產品,產生多少廢水、廢氣、廢渣,還有噪音,都有一本環保賬、布局圖。
“其實,環境保護就是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實現能源循環,生態循環,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減少污染。”每個開發區環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體會。
四
走進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處,一壟壟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樹下,掀開壟上覆蓋的毛氈,黝黑的泥土中鉆出一條條紅亮的蚯蚓,春天來了,這些小精靈們也時不時地露出頭來探望。
這是廊坊市臻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800畝蚯蚓養殖場。總經理劉漢波,本來辦著一家家具企業,近幾年企業效益不太好,他時常發愁。聽朋友閑聊,得知可以用污泥養蚯蚓的信息,決定關閉經營二十年的家具廠,先期投資200多畝地,潛心鉆研蚯蚓養殖技術,這一鉆研不要緊,得到了樂趣,嘗到了甜頭。
劉漢波辦養殖場得到了廊坊開發區生態環保局的支持,以每噸160元政府補貼支持他全年21000噸污泥,這些污泥有來自好麗友公司的下腳料,還有來自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等企業的有機污泥。這些廢渣、污泥成為蚯蚓生長的最佳食料。如果劉漢波將800畝地滿產養殖,全年需要200萬噸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濕度和陰涼的環境里繁殖極快,生長極快。別看這些小家伙柔柔軟軟,吃起污泥來,不怕“撐壞肚子撐壞胃”。從小米粒大的蟲卵到10厘米成蟲只需要1個月,1噸污泥,可以讓蚯蚓吃掉90%。養殖場日消耗污泥1300多噸,每天可收獲蚯蚓1噸多。
工業處理污泥傳統的辦法是焚燒法,但這個方法處理成本極其昂貴,焚燒1噸的成本是5000元。在2018年以前,廊坊開發區的污泥處理方式是填埋,成本降下來了,但是土地隱患又上去了。蚯蚓養殖讓污泥有了好去處,蚯蚓吃過污泥排出的糞便,就是撒進田里上好的肥料。
在劉漢波的規劃里,從蚯蚓養殖延伸開去,花卉觀光、綠地宿營、采摘養生、少兒研學正逐一實施,污泥處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態產業鏈。
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年處理污水1400萬噸,處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觀綠化、公用事業、熱力供應,剩下的30%排入鳳河,再流入不遠處的永定河。
車行在廊坊開發區寬敞的大馬路上,整個城區綠樹掩映。藍天白云下,陽光旖旎,滿眼的花紅柳綠。讓流水回歸江河,讓泥土回歸大地,這是現代化工業園區最和諧美好的生態循環。
(譚國倫,原名李國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任廊坊日報副刊部主任。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啄木鳥》《延河》《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等發表作品200余萬字。出版有散文集《綠色的牽掛》《走過黑土地》。長篇小說《少女河心》獲第三十二屆梁斌小說獎。)
編輯:郭文嶺? 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