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韋唯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培養出全面發展、有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型人才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我國邁入教育強國行列作出了明確的規劃部署,而發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實現這一宏偉藍圖的重要途徑,但這一領域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因此我們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和回顧性來探究適合中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從而更好地應對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 班級育人;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研究現代化;向度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教育研究”和“中國式現代化”被緊密聯結在一起,因此教育研究需不斷改革、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核心的核心素養文化和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教育研究的效率與質量,不斷提升教育水平,來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實現教育研究的現代化。但什么樣的教育研究現代化能真正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呢?本文將重點從教研理念、教研主題、教研技術、教研方法、教研思維等方面逐一進行分析。
一、探究本土化:實現教研理念現代化
我國教育要回答的“三個根本問題”——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決定了教育研究的目的要服務于整個國家,教育研究現代化需與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結合,服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然而,西方教育現代化的成功模板無法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未來勾勒出清晰的模樣,我國教育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本土化理論,教育理論仍處于借鑒、創新、發展的階段。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古國,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蘊藏著獨特的文化密碼,構建著中國人深層的價值觀念,如“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自我砥礪等,為現代化教育研究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因此,本土化的教育研究理念,需要根植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教育研究的理念必然來自實踐,理想的中國教育研究需要立足于現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中國地廣人多,區域差異帶來的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仍有待解決。而教育政策需要教育理論的支持,這就形成了實踐—理念—政策三者相輔相成的獨特效應,不僅僅是“因地制宜”,還需要教育資源、政策的適當傾斜來實現均衡。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落地的關鍵是目標的細化,通過分類、分區、分層的戰略對接,逐步解決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矛盾。所以,“本土化”意識是教育研究現代化的出發點,但要避免因循守舊,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實驗、完善,尋找到具體的策略、手段。
加強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研究,可以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包括: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性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教育現代化正是通過發展教育理念、細化教育規劃等措施來實現的,如我國人才培養從之前的“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變化,正體現了教育理念在不斷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選擇多樣化:實現教研主題現代化
在全球范圍內,知識經濟、創新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教育研究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教育研究主題影響著社會價值觀的建設、社會公正和文明進步的程度,以及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而教育研究現代化的各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教育實際問題如“資源均衡”“教育公平”等促進了教育理念的發展,教育理念又為教育研究主題的確定提供了多樣化視角,因此理念的現代化與主題的現代化需協調一致。教育主題的現代化主要指向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更加緊密地聯系和反映現代社會的需求和變化。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教育研究主題也應當緊跟時代,如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的內容,以不斷更新的教育內容促進人才培養的多樣化。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研究教育如何實現跨學科融合具有現實意義。比起單純的知識傳授,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現代教育主題應突破傳統學科的界限,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教育不僅僅是技能和知識的儲備,更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現代教育研究主題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對未來有更好的規劃和準備,比如,提供職業規劃、生涯規劃的教育內容。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教育研究還應設置全球公民教育、國際事務研究等課程,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理解能力。
多樣化研究主題的成果將成為推進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橋梁,提升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因此,確立多樣化教育研究主題不僅可以驅動技術革新,促進社會進步,也是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當然,教育研究主題的現代化要根據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實施,并持續進行優化和更新。
三、依托智能化:實現教研方法現代化
教育研究是教育的前景規劃,要服務于國家的總體規劃部署。教育研究現代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部分,是一種全球化的景觀,要融入全球化的競爭與發展的潮流中來,緊跟全球化發展需求,為中國進入全球化的發展服務,所以,教育研究想要不斷地引領和變化,就要有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才能更深入地去揭示教育內部的規律,對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突破與應用,為教育研究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推動教育研究向更高效、精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面對面、定時教學模式為網絡遠程教學和學生自主選擇課件學習的方式所替代,教學雙方的時間、自由度都得到有效解放,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便利性。例如,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采用在線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學生自我學習、遠程學習和在線考試等功能。同時,科技發展使得教育內容可以更生動的形式呈現,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新型技術的使用,可以讓學習更具趣味性和實踐性,便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學習管理系統,新技術可以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方式進行系統分析,進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教學方法。AI技術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線上學習行為,為教育評價提供豐富、多維度的數據支持,并能夠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家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對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快。
除了依托高新尖的現代化科技外,實證研究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實證研究不僅是基于教育事實進行的研究,更體現了客觀、嚴謹的研究精神,是形成本土化教育理念的前提條件。當下對教育現代化的研究,仍集中在價值層面上的理論化表達,而對現實問題的信息采集、統計分析還遠遠不夠,常常導致教育研究不能很好地引導教育政策的制定方向,反饋教育理念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效果。實證研究是學術深化的關鍵一環,是理論創新的支柱,是平息爭論取得共識的手段,是建立現代智庫的可靠支撐。實證研究可以客觀地反映現狀,合理地規避教育資源的浪費,也能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關注科技運用、實證研究,并不意味著否定傳統的研究方法,任何單一的研究方法都難以反映教育真實的現狀。目前,常見的教育研究方法有比較方法論、歷史主義方法論、個案探究等,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導致教育研究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我們需要將科技化與科學性有機融合,利用技術將事實與證據相結合,提升多樣化教育研究主題實現的可能性,讓教育研究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前瞻性的方法支持。
四、體現融合化:實現教研思維現代化
教育研究現代化本質上是推動一種新的教育文化的誕生,就是要通過教育研究來不斷地催生中國式教育的文化體系,如中國式核心素養的文化,使得教育能夠真正地、不斷地向前發展。但教育研究的任何成果都只是暫時具有適切性的特點,教育研究需要隨著新的需求和問題的出現而開始新的探索。因此,實現教育研究現代化的發展應包含前瞻性和回顧性兩種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黨的二十大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兩者都對教育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司馬相如說:“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教育研究正需要這種前瞻性思維,推動教育的變革和轉型,為中國現代化助力。
教育研究不能滿足于已有的成績,更需要有獨立、創新的探索意識。比如,隨著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優質教育資源觸手可及,教育研究現代化將體現為教學方式的個性化和精細化;AI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廣泛應用,將減少復雜計算在學習中的占比,教育需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間的交流與分享、合作與競爭將日益頻繁,教育資源和人才的爭奪也會更加激烈,教育研究現代化要提前做好準備,構建一體化、全周期的教育體系,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培養個體終身學習的意識等。
教育研究現代化需要具備的前瞻性思維,正是指要預見教育發展正走向普遍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管理智能化、合作全球化、學習終身化等趨勢,提前做好理念研究、主題研究、實踐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的準備
工作。
我們還需要研究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現狀,回顧研究中的利弊、得失,從而對教育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也就是教育研究既要先行,也要善后。任何研究都不能缺乏必要的批判和反思,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在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也要保持科學研究需要具備的一定的獨立性和距離感,始終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避免“當局者迷”帶來的嚴重誤判。所以,這樣的回顧性思維是需要建立在事實證據之上的“瞻前顧后”,是一種跟蹤式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等都依托于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黨中央多次強調教育要培養本土化自主創新人才。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教育研究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楊小微.邁向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定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
[2]袁振國.中國教育需要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