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錦線
[摘要] 中小學生中存在厭學情緒,且日趨低齡化。本文將以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為例,從學生厭學的表現出發,分析其厭學的原因,進而提出一系列的輔導方法:共情溝通,走進學生內心;點燃興趣,喚醒學習自覺;和諧關系,家校合力賦能;定期跟蹤,優化干預策略。
[關鍵詞] 小學生;厭學表現;厭學歸因;輔導方法
近年來,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群體中的厭學情緒有所增長。作為老師,要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要搞清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緣由,然后才能對癥下藥,讓他們重拾學習的快樂。本文將以二年級學生麗麗(化名)為例,從學生厭學的表現出發,尋找學生厭學的原因,進而提出一系列的輔導方法。
一、學生厭學的表現
厭學的學生,一開始大多表現為不喜歡學習,不認真聽講,不想寫作業,對跟學習有關的事情感到厭煩、痛苦,繼而產生抵觸情緒。
麗麗原本是個性開朗、聰明、獨立,很有想法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愛讀書,表達能力較強,和同學相處愉快,交到一些好朋友。麗麗和老師關系也不錯,會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從二年級下學期的后半學期開始,她產生了厭學情緒,不想寫作業,對學習表現出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家長對此并沒有重視,認為這是孩子的正常情緒表現,便沒有向老師反饋。期中考試過后某天上午,麗麗早上起來有感冒癥狀,并伴隨低燒,家長向班主任請假。但是病情好轉且退燒48小時以后,麗麗還是不愿返校。又過了一周,班主任發現麗麗仍未返校,便詢問家長。家長表示孩子已經返校,于是大家趕緊尋找麗麗的下落,最后大家發現麗麗就在家中。原來孩子早上強烈要求自己上學,出門后卻未前往學校,而是在小區溜達,等家長都出門上班后再返回家中。家長與班主任溝通后,決定當天在家與孩子溝通,并約定第二天一定會送孩子到校。結果家長臨時有事,沒能按約定送孩子,所以孩子出門后再次回到家中。家長對孩子失去耐心,打算就這樣讓孩子留在家里。經過班主任的溝通和勸導,家長請假趕回家中,并把孩子送到校門口。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是如此,早上不肯到學校,厭學情緒嚴重。就算勉強出了門,來到校門口也會表現得較為激動,生氣或者哭泣,甚至有一次躲進廁所40多分鐘都不肯出來。但當她情緒穩定后,表現恢復正常,和同學、老師相處良好,看起來心情較為愉快。
二、學生厭學的原因
學生厭學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性。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從內在層面來看,學生自身的思想壓力和精神負擔、對學習缺乏興趣、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等都是厭學的成因。從外在層面來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導向等的不良影響也能誘發學生的厭學情緒。
通過和麗麗本人、她身邊的好友、父母進行溝通,我們發現麗麗厭學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麗麗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家中還有一位哥哥在讀高中,兄妹感情一般。在和麗麗父母的溝通中得知,父母的教育觀念不一致。父親會順著孩子的意思,以哄為主,對孩子的陪伴比較多,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也經常接孩子放學;母親則對孩子要求相對嚴格一些,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
通過深入溝通,我們還了解到哥哥在初中時患上輕度抑郁,沒有去上學,這件事情對麗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件事中,媽媽有些自責,覺得女兒出生后,自己沒有更多精力照顧哥哥的情緒,所以當哥哥出現心理問題,把重心放在哥哥身上,忽視了女兒。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點不同,夫妻互不理解,對家庭整體氛圍產生了很多的影響。麗麗在家里感受不到愛,變得情緒化和任性。只要一提及學習,父母和哥哥都對她嚴格要求,甚至會打罵,這導致天性貪玩的麗麗更覺得學習和作業是讓她不快樂的“罪魁禍首”,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
三、學生厭學的智慧輔導方法
對于厭學問題,要早發現早解決,防患于未然。但由于家長前期的不重視,導致問題日益嚴重。解鈴還須系鈴人,要幫助麗麗解決厭學問題,就需要從根本原因出發,制定相應的輔導方案。
(一)共情溝通,走進學生內心
面對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要通過適時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
班主任通過跟麗麗聊天談心,得知她的感受:
(1)她喜歡同學,喜歡老師,就是不想來學校;(2)不想寫作業,不是因為不會寫,只是不想寫;(3)不喜歡家人,在家里不開心,因為沒有人聽她說話;(4)有睡眠障礙,經常晚上睡不著覺。
針對麗麗的感受,班主任也相機進行輔導:首先是理解麗麗的想法,體諒她的難處,并提供幫助;其次,重視麗麗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引導她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她遇到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讓她明白,在義務教育階段,上學既是權利也是義務,逃避學習不能解決問題,面對困難要學會迎難而上。同時引導麗麗發現,學習可以對自己產生很多良性的影響,從而獲得更多快樂。
在溝通過程中,麗麗明顯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對班主任產生了信任。有幾次跟老師溝通后,麗麗第二天能自主進校園,并且主動跟老師打招呼。
此外,為了讓麗麗有更高的返校意愿,班主任每天在校門口迎接她進校,又通過調整座位,讓她和好朋友成為同桌,她非常高興,上學的積極性提高了一些。
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利用師生情、同學情作為教育的潤滑劑,可以更好地化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學生喜歡老師和同學,往往也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能重拾學習的信心。
(二)點燃興趣,喚醒學習自覺
在溝通中,我們發現麗麗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常常表示不開心,抗拒上學的情況也越發嚴重,甚至偶爾出現到了學校還會躲起來的情況,于是我們及時聯系了心理老師對麗麗定期進行心理輔導。
剛開始,因為麗麗常常不來學校,心理老師只能在她返校時和她進行溝通。溝通以談話為主,重在安撫麗麗的情緒,與她共情,取得她的信任。其次,通過溝通了解麗麗的人際關系、家庭情況及心理需求等。
溝通中,心理老師發現麗麗有失眠問題,偶爾會出現身體疼痛、情緒低落、身體疲乏等情況。因此,心理老師建議家長帶麗麗去相關專業醫療機構做進一步診斷,排除身體疾病對孩子的影響。全面體檢結果顯示麗麗生理上是健康的,失眠的原因更多來自情緒問題。
麗麗能按時返校后,初期每天到校都會先到心理咨詢室調節情緒,等情緒穩定了才進教室。同時,心理老師安排了每周一次的定期輔導,通過心理咨詢、沙盤游戲等方法,不斷了解麗麗的真實想法,接納她的負面情緒,并引導她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有效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避免出現過激的舉動或做出后悔的事情。鼓勵麗麗多和他人溝通交流,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將一些壓力釋放出去,減輕心中的煩惱,進而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和學習。
經過心理老師長時間的陪伴和耐心的勸導,麗麗情緒變得較為穩定。
(三)和諧關系,家校合力賦能
麗麗剛開始產生厭學情緒,不愿意返校時,家長明顯有“諱疾忌醫”之嫌,對班主任隱瞞事實,每次都以孩子身體不舒服為由給孩子請假。直到班主任發現問題時,家長才承認麗麗存在厭學問題。因此,班主任多次跟麗麗家長溝通,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家長積極面對問題。只有積極面對,才能找到解決方法。在老師的堅持下,家長逐漸正視孩子的厭學問題。
因為麗麗厭學的表現較為強烈,而且情緒的矛頭指向家庭問題,班主任、心理老師、德育處兩位主任一起與家長進行了兩次會談,發現父母不但教育觀念不一致,且不認同對方的看法,夫妻矛盾較為明顯。在家里,父母有時會當著麗麗的面爭吵,家庭氛圍較差。母親對麗麗的心理問題不是很重視,不愿意心理老師接觸孩子,甚至覺得麗麗這段時間的表現只是在試探父母,并不是真的出現了心理問題。父親認為,從前對麗麗管教過嚴,現在麗麗是在試探父母是不是真的會改變,所以想遵從麗麗的意愿,先讓麗麗請假在家。
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們勸導麗麗的父母積極修復夫妻關系,尊重對方的想法;承認不足,積極改正,并且要統一教育觀念,多關心孩子。同時,我們也針對麗麗的情況給家長提出三點建議:(1)認清孩子的狀況;
(2)修復家庭關系,勇于表達關愛;(3)可以嘗試去權威機構尋找解決家庭矛盾的方法,解開心結。明確了兩個要求:(1)孩子上下學,家長一定要親自接送;(2)向
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家長認可老師們的建議和方法,表示會努力做到。
經過多方會談,家長的心態和行動都有了明顯轉變:首先是充分認識到孩子厭學問題的嚴重性,不再找借口粉飾;其次,不再抗拒心理老師接觸孩子,并且家長自己也積極閱讀一些兒童心理方面的書籍,學習和麗麗溝通的方法;再次,面對麗麗厭學的問題,不再消極應對、聽之任之,而是積極應對,每天堅持送麗麗上下學;最后,家長也反思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學會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親子關系得到緩和。
(四)定期跟蹤,優化干預策略
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麗麗在學期末終于正常回到學校上課。但下學期開學第一天,麗麗再次沒有返校,這其實很正常,厭學問題本來就容易反復,需要老師穩住心態,長時間地予以關注。發現麗麗沒有來,班主任馬上聯系了家長。了解到麗麗還沒有收心,有點不愿意返校后,班主任先是安撫了家長,給家長打預防針:對于孩子反復出現的問題,要有耐心,在家里盡量正面勸導孩子返校。然后又給麗麗發了一條微信:“開學的禮物老師給你準備好了,許久不見,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想你哦!明天記得到老師辦公室領哦!”果然,第二天,麗麗就正常返校了。
此后,麗麗有過幾次不來上學的情況,但一般都是一兩天。為了鞏固輔導效果,我們為麗麗制定了心理重點預警學生干預方案,對麗麗的情況定期跟蹤、動態監測,通過家訪、班主任談心、心理咨詢等方式對麗麗進行輔導幫助,并兩周一次記錄麗麗的在校表現、學業困擾情況、情緒狀態、人際交往情況、家庭氛圍等信息,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防患于未然。
通過定期跟蹤輔導,麗麗的情況逐漸穩定,從四年級開始,已經沒有曠課的情況。
在本案例中,麗麗厭學的原因更多出于對父母的反抗。通過溝通和輔導,家庭矛盾得以緩和,親子關系趨于和諧,麗麗的心理壓力變小了,對學習也不那么抗拒。從案例中,我感受到有效溝通的力量。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如能以愛為帆,乘溝通之風,便可抵達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鼓勵、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友善,從而獲得追求美好人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