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潭
一、案例背景
小娟(化名),15歲,初三女生,家中獨生女,小時候和奶奶一起生活,三年級后被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家族無精神病史。目前,小娟在學校成績中等,自述能考上一所普通高中,而母親的要求是至少考上重點高中,因此對她的監管十分嚴苛,并限制其交友權利。在小娟的眼里,母親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因母女關系的惡化對自身情緒產生了不良影響,小娟自愿前來進行心理輔導。
二、人本主義的治療理念
人本主義療法又稱“以人為中心”療法,由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被稱為心理治療理論的“第三股勢力”。
人本主義理論對心理障礙的成因解釋為自我概念與自我經驗之間的不協調。當自我概念不是由個人自己的評價過程來決定,而是內化了別人的價值并把別人的價值當作自己價值的一部分,為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否定自己的經驗,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就會形成沖突并產生不和諧。此時,這種不和諧會使人越發感覺不能適應環境,從而出現焦慮、煩躁等異常心理狀況。
該流派的基本理念:人在本質上是可信賴的;人具有無需咨詢師直接干預就能解決問題的潛能;心理咨詢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的咨訪關系。因此,人本主義取向的心理輔導重點是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信任的空間,對來訪者保持真誠、共情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尋找來訪者自身資源,促進來訪者自我解決能力的提升和達成自我實現。
三、心理輔導過程
(一)第一次輔導
首次訪談,心理老師通過傾聽和共情的方式,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咨訪關系,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小娟主訴和媽媽的關系不太好,心理老師通過刻度化詢問技術進行詢問:“如果用0—10分為你和媽媽的關系打分,你覺得是多少分?”小娟說:“外表看起來是7—8分,實際上差不多3—4分吧。”通過打分,心理老師進一步了解了小娟和媽媽之間的關系。
小娟還因為媽媽說自己“就算考上了普通高中也沒用,那就相當于沒考上高中一樣”而感到難過,覺得不被理解。心理老師采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接納的態度,對小娟表示理解:“如果能夠穩妥考上普通高中也是很不錯的,只不過媽媽希望你在此基礎上能更進一步,所以她自己也感到有些焦慮,是這樣嗎?”小娟點頭表示認可老師的說法。通過將母親的焦慮和小娟自身的感受相分離,有效幫助小娟調整了不良情緒。
此外,通過本次輔導,與小娟澄清了其需要解決的兩個重要人際關系問題:一是和班上同學的關系不好,覺得他們都不喜歡自己,會針對自己;二是和母親無法溝通,母親對自己監管過于嚴格,總是看到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學習不夠努力。據此,我們的輔導目標定為調整和改善小娟因同學關系和母女關系導致的不良情緒。
(二)第二次輔導
小娟提及本周和一位同學發生了沖突,因自己擦黑板時無意觸碰到對方,她就在體育課時找自己麻煩,還當面說自己爸媽的壞話,于是火氣上來,推了同學一把。而母親到學校處理此事時,也是讓她忍讓。
對于這件事,心理老師并未對小娟進行批評和說教,而是站在中立和客觀的角度與小娟進行了交流。首先,對小娟動手的動機表示理解;其次,對這一沖突的發生進行開放式提問:“下次如果遇到類似情況,你覺得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處理,而不至于讓自己受到處分呢?”
小娟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如果她下次再這樣說我爸媽,我就先懟回去,如果她變本加厲,我就先告訴班主任,看看班主任怎么處理。”心理老師點頭表示肯定。通過這一過程,進一步讓小娟感受到被理解,鞏固了咨訪關系,也引導小娟意識到,好的動機也要通過合適的行為來表現,提升了小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第三次輔導
本次輔導,小娟主訴和班級同學之間關系不好,認為大家都不喜歡自己。這種想法有著明顯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認知理念的特征。于是,心理老師首先采用開放式提問:“能介紹一下你目前在班級中的朋友的情況嗎?”
小娟介紹了在班級中的幾個重要人際關系:“和A同學一開始是閨蜜,但后來因很多理念不同,所以漸漸疏遠;和同桌B同學相處得比較多,但關系一般;和C同學關系較好,會經常一起學習、談心。”
心理老師進一步引導小娟分享:為什么和C同學關系更好,她身上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小娟回答:“因為C同學為人比較和善,和同學相處的時候不會斤斤計較,而且她學習上也比較認真刻苦,經常會和我交流學習上的問題。”心理老師采用發掘學生積極面的方式進行回應:“你覺得同學們都不喜歡你,其實老師卻覺得你挺會交朋友的。聽起來只是個別同學和你有點不和,但你也有相處得很好的同學。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是一樣,沒有人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而你和C同學相處得很好,發現她身上很多閃光點,這也說明其實你挺擅長挑選朋友的,不是嗎?”
小娟聽到反饋,眼神中透出一絲光亮,這也許是她第一次從第三方的視角得到正面的回饋。通過發掘小娟的積極面,引導她發現自己在交友上做得好的一面,既改善了她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也調整了其在交友方面追求完美的認知信念,從而緩解其焦慮情緒。
(四)第四次輔導
本次輔導,小娟簡述了自己的成長史,并闡述了媽媽的一些不合理做法,導致小娟對媽媽的管教產生不服氣的心理。比如,讓同學關注小娟在學校里的一舉一動,并向她匯報;把自己的隱私到處亂說,等等。心理老師讓小娟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的媽媽,小娟回答說:自私、固執、不可理喻。
緊接著,心理老師向小娟進行提問:“你覺得媽媽這樣的表現,和你生活中的哪些人有點像?”這個問題讓小娟陷入了沉默,她思考一會兒回答說:“感覺和我外公外婆有點像。”“能具體說說嗎?”老師問道。小娟繼續回答:“外公性格有時候較為固執,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以前他們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外婆和人相處會比較小氣,總是只顧自己。”老師問:“這樣來看,能讓你更理解媽媽的性格和行為嗎?”小娟點點頭。
通過本次輔導,學生能夠從家庭系統的視角認識到,母親的性格是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的一些令小娟不滿的行為及溝通方式,也許并不是母親有意為之,而是早年的成長環境塑造了母親的性格和行為。
(五)第五次輔導
在第五次談話中,小娟提及在生活中感到和媽媽無法溝通。主要表現如下:發生爭論的時候,媽媽總是喋喋不休,堅持自己是對的;對自己管束過于嚴格,還經常私下查看自己的手機,感覺很不可理喻。
心理老師運用奇跡提問的方式問小娟:“假設有一天,發生了一個奇跡,你所困擾的問題解決了,也就是媽媽不再對你管得那么嚴格和喋喋不休,你覺得那是因為發生了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小娟一開始感到有點一頭霧水。在心理老師的鼓勵下,她開始慢慢去思考。最后,小娟說:“那可能是因為我考到了一個比較不錯的高中吧。媽媽就會覺得我比較自覺,自己能管好自己,自然就會多給我一些空間。”
心理老師對小娟的回答表示贊許,并進一步詢問:“那么,你覺得通過自己什么樣的表現,可能會達到這一目標,讓母親對你更放心呢?”小娟繼續思考,并鄭重地回答道:“如果我在薄弱的語文、英語學科上再提高一點分數,考上重點高中的機會會更大一些。”老師繼續問道:“那么,你在自己的行動上會做出哪些調整呢?”緊接著,小娟詳細闡述了自己在學習上應該調整的態度和方法問題。
最后,心理老師總結:“作為青春期的我們,都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是很正常的,當然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我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家長也更加放心的時候,我們的獨立空間自然也更多。”通過本次輔導,小娟開始意識到,對待他人,自己能改變得很少;而對于自己,改變的鑰匙其實一直都握在自己手中。
四、案例小結
該案例中的小娟,在和母親相處的過程中,較少能得到積極正面的反饋和鼓勵,因而造成其內在自我的評價也較低。心理老師以“人本主義”為基本取向,在輔導的過程中能夠綜合運用不同心理咨詢流派的理論和技巧。例如,采用短期焦點解決問題的“刻度化詢問”和“奇跡提問”技術,在來訪者表述不清的地方進行澄清,并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利用精神分析和家庭系統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自己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受到自己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的影響;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改善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認知,從而調節自身的消極情緒。
秉持著心理輔導的“助人自助”原則,心理老師通過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和資源,讓學生內心滋養出力量,幫助她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自身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面對將來可能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