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回首從教光陰,青春悄悄流逝,像眼前飄飛的粉筆屑。收獲的,除了平凡,還是平凡。而我,用平凡書寫了光輝的教育事業。
一、歲月如歌,淺吟低唱
前幾日收到一則信息,將我的思緒拉回到20年前。
“老師,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樂,青春永駐。”這是我剛參加工作時一位頗令我頭疼的學生給我發的信息。清楚地記得,那天我正在辦公桌前批改作業,班長急匆匆地來到我面前說:“老師,不好了,我們班的兩個同學打起來了!”我急忙跑進課室,把身體攔在兩個扭打在一起的高大男生中間,試圖將他們拉開。誰知,其中一個男生大手一揮,將拳頭打在我的嘴角上,頓時鮮血直流。
“老師流血了!”一位女生的驚呼讓撕打中的兩個男生瞬間僵住,他們轉頭看向我,手足無措。揮拳頭的男生二話不說,背起我直奔醫務室。
事后,兩個比我高一頭的男生站在我面前認錯,像個孩子。我輕聲地問道:“你們兩個為什么打架?”他們支支吾吾說不清楚。后來我了解到,因為一點小事,兩個年輕氣盛的男生選擇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我說:“從今往后,你們兩個就做同桌吧。看不慣對方,還得天天坐在一起,可能會比較痛苦。既然如此,我希望你們兩個和平相處。”
從此以后,他們兩個成為最好的哥兒們。
歲月流逝,他們只是我職業生涯中無數學生中的兩個。而在學生心中,我卻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難忘的引
路人。
回首過去,成為教師,似乎是一種使命。
同為教師的爺爺是我的榜樣,成為教師是我對職業最初的向往。當家里總是有很多學生出現,他們圍著爺爺問這問那、說說笑笑的時候,我在心中暗自決定:以后我也要當一名教師!
高考志愿我義無反顧地填報了師范專業。可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我踏上教師之路時,才知道這份選擇意味著辛苦和付出。多少次,我因為學生頑劣委屈落淚;多少回,我因為批改作業挑燈夜戰;多少趟,我往返于學校與家訪的路上疲憊不堪。
還好,在這一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總有良師相伴。他們不吝賜教,告訴我為人師的技巧。
20年來,我在思索中領悟,在領悟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如今,我收獲桃李三千,具備豐富的班主任經驗。我愿意把這些經驗告訴那些像我年輕時一樣迷茫的班主任們。
二、鈍感治班,靜待花開
《呂氏春秋》云:“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意思是說:通達的老師教育學生,能使學生學得安心、快樂、從容,盡美盡善,舒暢自如,尊敬師長,又嚴格要求自己。
多少心懷教育夢想的老師,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嘔心瀝血,卻適得其反。我們時常迷茫:我苦口婆心,明明是為學生好,他們為什么充耳不聞;我明明很用心,學生卻為何拒我于千里之外;我明明是希望家校合力,為什么學生覺得我是在告狀,對我恨之入骨?
思索再三,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想要達到目標的心情太急切。有時好的教育,恰恰需要鈍感力。
“鈍感力”是由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他的著作《鈍感力》一書中提出來的,意為對周遭事務不過于敏感的能力,但它不等于遲鈍,而是應對困境的忍耐力、改變困境的靈活力、積極面對一切的堅持力。
做一個有鈍感力的班主任,冷靜處理學生問題。面對學生的言語挑釁,不要反唇相譏;面對學生的錯誤,不要惱羞成怒;面對學生的問題,不要輕易下結論。“心平方能水現月,氣和才見天無云”,留出時間和空間,認真審視問題后再處理。
正如文章開篇因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的兩位男生,如果我不分青紅皂白就對他們進行記過處分,那么收獲的可能就是兩個男生對我一輩子記恨。我不急著發火,不急著告知家長,甚至不急著做出處分決定,而是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學生小麗,在一次周記中寫道:“活著真是一件沒有意思的事情。”面對學生的負面情緒,我沒有急著給她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簽,然后推給心理老師處理,而是做她的筆友,用書信的方式探尋她內心深處的苦惱;做她的聽眾,適時指引,慢慢陪伴她走向成熟。
做一個有鈍感力的班主任,放手培養學生能力。在各項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巧妙地退居二線,成為學生活動中的跟跑者。如在運動會中,讓學生自己去招賢納士,老師做引導者;在文藝晚會中,讓學生自己去傾情演繹,老師做托舉者;在主題班會中,讓學生自己去策劃編排,老師做建議者……看著學生,如花兒一般在春天斗艷,如鳥兒一般在林間爭鳴,如獅子一般在曠野稱王。
做一個有鈍感力的班主任,胸懷寬廣打開格局。能坦然面對得失,不會因家長的誤解而苦悶憂傷,不會茫然迷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處事,從容治班,反省內化,堅持初心,砥礪前行。
古人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鈍感力,是“心路玲瓏格調高”的敏銳力,是“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淡定力,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三、情巧相融,潤物無聲
教育學生,靜待成長需要鈍感力。但是僅有鈍感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我們掌握治班技巧。而我擅長將教育融入活動中,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創建文化,目標一致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文化宣傳和思想引領的主陣地。班級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軟文化。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文化;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行為文化等。這其中以觀念文化最為重要,它是關于班級、學生、社會、世界、價值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存在于班級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因此,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全班學生擬定班名、創編口號、選定班歌、設計班徽、制作班旗等,讓全班學生有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
比如,今年我做新疆班班主任。這個班的學生有點特別,是到內地讀書的新疆優秀學生。在第一節班會課上,我給學生布置了起班名的任務。大家集思廣益,收集上來的班名五花八門,有天山班、鴻鵠班、小草班、騏驥班、雪蓮班等,最后通過投票,我們決定選用“雪蓮班”。因為雪蓮是新疆的神草,長在高山苦寒之地,卻堅持生長,綻放美好。我們希望2023級新疆班的學生也能如雪蓮一般,不怕吃苦,成就美好的自己。
有了班名以后,就要確定班級口號。口號與班名應該自成體系,成為全班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班級口號最后定為“天山雪蓮,綻放禺山”。
學生們在推薦班歌時,寫下不少推薦語。或許是因為一首歌的節奏旋律打動了他們,或許是因為創作背景比較感人,又或者是因為歌詞特別激勵人心,他們選出了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夢想啟航》《相信我們能創造奇跡》《孤勇者》等歌曲,很多歌曲聽起來讓人熱血沸
騰。最后,由班級中的文學愛好者自己作詞作曲,制作的班歌《奇遇》獲得的票數最多。
銀光萬頃點染我們的初見/成為驚艷彼此平凡瞬間/曾憶起五月白蓮漫山遍野/瀚海邊,長河落日圓/曾遠望煙雨朦朧海的彼岸/閱遍青磚石瓦的霧顏/攜手渡云雨/一道同山川/相視間,愿情誼綿綿
(二)主題班會,凝聚班級
主題班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它可以增進學生對班級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融入班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每個學期初,我都會根據不同的節假日和特殊節點,對班會課進行整體規劃(見表1、表2)。班會課涵蓋人生規劃、立志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男女生教育、傳統節日教育、安全教育、愛國教育、民族融合教育等。通過系統的班會課,提升班級的正能量,營造班級團結友愛的氛圍。
例如,本學期開學初,我開展了以“心系家國,逐夢不息”為主題的班會。整節班會課圍繞“了解國家形勢,致敬英雄”“了解身邊的人,樹立榜樣”“掌握學習方法,不負青春”三個環節展開。通過班會,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是前輩們浴血奮戰的成果,如今中華民族正處于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需要我輩努力學習,為國增光。
又如,期中考試過后,有的學生因為成績下降而情緒低落,有的學生勤奮努力,但苦于沒有正確的方法,進步不明顯。針對這些情況,我又及時開展了主題為“樹目標學方法,做自強少年郎”的主題班會。整節班會有情景、有游戲、有活動、有視頻,從學生生活中來,到學生生活中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班會課課堂氣氛熱烈,課堂效果良好。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在日積月累中影響著整個班級的班風和學風。如何打造特色班風,如何營造濃厚學風,班會課是有效手段。
師心化春雨,我用精心設計的班會課滋養學生的心靈;前行路漫漫,我用恒久不變的真心等待一樹花開。
(三)活動引領,培根鑄魂
一次活動勝過一千次空洞的說教。除了開展系列班會活動,我還將學生的美好品德、愛國意識的培養,融入一次次特色活動中。
1.尋根明歷史
我校前身是番禺師范學校,1906年創立于番禺學宮。1926年5月至9月,由毛澤東擔任所長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就在這里舉辦,為黨培養農民運動骨干、為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我校有先天的紅色基因,因此每一屆學生到番禺學宮進行尋根,已成為傳統。
通過參觀和導游講解,學生對我校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在讀后感中寫道:作為現代社會的中學生,我們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需謹記“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要想實現更高遠的目標,迎接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每一位中國人繼續發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2.詩詞誦中華
為了迎接國慶節的到來,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學生的詩歌朗誦水平及語文素養,展示青春的活力,創建“書香校園”,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祖國在我心中》《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學生們圍繞“歌頌祖國”這一主題,以單人、雙人、多人等形式,演繹對祖國的熱愛和生于華夏之自豪。選手們出色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學生們在朗誦中明白“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的深刻含義。
3.書法送祝福
春節是華夏兒女最隆重的節日,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我會讓學生拿起紅色紙張,黑色毛筆,揮墨寫祝福。一個個福字寄托著學生對友人的祝福,對教師的感謝,對新年的期許。
寫完以后,學生們將春聯和福字發到班級群,雖已放假,仿佛從未分離。班級群紅紅火火,充滿過節的喜慶氛圍。學生們在寫春聯的過程中體驗著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對于華夏兒女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不知不覺在每一位學生心中扎根。
4.詩作表深情
除了讀詩,我還讓學生大膽寫詩。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在學生們的筆尖流淌,每一個字都是愛的明證。
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們會還你驚喜。一首首原創詩歌在班級內部傳誦:“聲聲鳥鳴抵不過陣陣書聲,陣陣花香伴著青春臉龐,墨等賢,莫等賢”;“種下夢想的花朵,將在禺山綻放,‘禺你共嗅花果清香”;“微風輕撫紫荊花,余暉遍訪星光道,無一不浪漫,無一不青春”……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做最好的自己,成為班級每一位學子共同的追求。
顧明遠先生說:“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活動是德育的加油站。開展豐富多彩,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活動,能使青少年充滿活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學生們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回報老師的辛苦付出。吳強清華碩士畢業,楊萬濤清華大學碩博連讀。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一張張985、211的高校錄取通知書如紙片般飛來。張晶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學生,張薇獲得廣州內高班高考第一名,喀伍力江奪得全國新疆體育生第一名,被北京體育大學錄取。一個個喜訊用最熨帖的方式,撫慰著我柔軟的內心。
前不久,清華碩博連讀的楊萬濤回到母校,站在三千學子的面前,向我及培育他的老師們大聲喊出:謝謝你們!
這一句感謝,是對老師們日復一日艱苦付出的肯定;也是這一句感謝,讓所有沉重的辛苦付出變得風輕云淡。
送走一屆又一屆學生,青絲已微霜,幸好“被記得”。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沿著正確而光明的道路引領著學生平靜地欣賞“風景”。一路上,我那堅定的眼神、親切的問候、溫柔的動作、真誠的陪伴……都可能化作強大的力量——呵護生命、指引方向、點燃夢想、照亮未來。是的,這一切很平凡,然而“被學生記得”,便是無上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