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盼
摘要:數字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數字化技術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發揮賦能作用,成為提升大學語文課程育人實效的重要抓手。大學語文教師數字化素養低、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信息化教學環境欠缺等因素使得賦能過程面臨諸多困境。高校應從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幫助教師樹立數字化思維,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模式變革,構建數字平臺,提升資源共享效能等方面入手,全力推進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育人成效。
關鍵詞:數字化;賦能;大學語文;內在機理;困境;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7-0013-04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做大做強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2]。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3]。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主題,以數字技術賦能大學語文課程是順應國家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探討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現實困境和發展路徑是當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非常重要且緊急的議題。
在教學領域,數字化為大學語文課程注入了新動力。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豐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方式變革,助力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
1.豐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分兩種形式:一種以文學史為主,另一種以固定的單元主題和閱讀篇目為主。兩者講授的內容都較為單一,容易造成對教材的照本宣科,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未來職業素養需求,這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缺乏積極性。而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程可以豐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
一是優化與創新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在內容的更新和傳播上,與現實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數字化的發展為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優化與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平臺獲取最新崗位所需要的文化知識、能力素質和相關案例資源,并通過整合將社會、行業、企業所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融入教學內容,實現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優化,確保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最有價值的、最能發展自身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數字化手段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其提供適合個人發展的學習內容,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二是借助數字化平臺將紙質作品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能更好地賦予語文教學內容真實的情境。數字化可以將紙質經典著作通過圖像、電子書、視頻等數字化方式呈現出來,展現作品內容的真實情境,還可以實現云端閱讀,從而極大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打破教學資源獲取的時空限制,使教學內容更加立體,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教師教學古詩詞時,可以通過數字化資源將文本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可視化情境,增強學生對美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共情力等。三是進一步豐富大學語文學習內容。數字化使得語文學習的內容和場域不再局限于書本及課堂,可以使學生依托數字化平臺獲取更為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如在線教學視頻、電子圖書、學術文獻等。此外,數字化還可以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相鏈接,運用信息技術展現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境。多種類的教學資源能夠極大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學習成果更加豐碩。
2.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方式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高等教育要根據時代特點,利用大數據的高速性、多樣性和真實性,面向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自身的學習支持平臺,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性轉化。不斷推動教學方式變革,是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育人實效的重要途徑。當前形勢下,數字賦能大學語文教學方式變革已成為現實。
一是賦能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數字賦能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改革,可以使教師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布置學習任務,開展小組合作討論,組織在線討論,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等等。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加強教學互動,發起遠程互動、課堂直播,開展沉浸式線上線下課堂教學,使線下課堂在線上學習中得到時間和空間的拓展與延伸,從而拓寬大學語文教學場域,培養和提高學生深度學習語文的能力。二是賦能高質量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活動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有效的教學活動是高質量課堂教學的關鍵。數字賦能教學活動創新,可以通過虛擬仿真、AI數字技術、可視化圖片創設符合教學實際和個人發展所需的情境,開展體驗感較強的實踐性活動[4]。例如,教學《詩經·蒹葭》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盡量還原文本中的場景,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比較詩中描述的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三個時令中“伊人”的行蹤,將學生帶入動態學習情境,帶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和審美體驗。三是賦能教與學的變革。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促使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教法上,教師不再采用傳統的單純的講授法,并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在課堂上堅持“從做中教”“從做中學”教學導向,大量運用項目教學、問題探究教學、案例教學、模塊化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例如,教師針對生活情景、崗位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將書本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VR、AI等數字技術動態呈現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做到學有所用。在學法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建構知識的主動學習者,這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了滿足。
3.助力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
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標準對教學活動及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數字賦能能夠使數據信息獲得更加便捷、類型更為多樣、加工更為深入、應用更為及時,使大學語文課程評價從終結性評價向伴隨式評價轉變。原有的大學語文評價體系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對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運用較少,難以全面、真實反映語文課堂上教與學的全過程,不利于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一是數字賦能強化過程性評價、伴隨式評價。在數字賦能環境下,教師可以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教學過程的監測,利用數字跟蹤、記錄、分析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而強化過程性評價。課前,了解分析學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前任務并將學習結果反饋至教師端,可以為教師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供學情依據。課中,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組織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平臺可以實現對學生討論、學習的實時監測,從而把握教學進程。課后,檢測作業、目標達成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采集伴隨式數據信息,并進行數據分析,生成可視化評價報告再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然后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為其推送相應的學習資料,從而實現差異化、個性化教學。二是數字賦能探索增值性評價。大學語文中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教學模塊對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提出了高要求。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難以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思維過程、審美情趣、價值立場、學習進步等情況。而數字技術可以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加頻繁和深入,使每位學生都受到關注,都獲得差異性和個性化發展,并使增值性評價成為可能。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計算機動畫、圖像處理技術,采集學生在一段時間之前和之后的知識、能力、素養等各要素的表現數據,再對這些數據進行縱向比較和分析,進而形成有針對性的評價結果,并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增值評價的分析數據,從而測量出這段時間后學生在語言表達、寫作能力、文學素養、審美水平等方面的進步程度。
1.教師數字化素養低
教師的數字化素養決定著數字化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廣度與深度。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化素養已成為教師未來必備的職業素養。2022年頒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提到,教師應具備應用數字技術資源實施教學的能力[5]。數字化轉型對教師的身份要求是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合作者、創新者。目前,高職院校部分語文教師適應數字化教學的能力較弱,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及各類軟件創新變革教學方式的意識淡薄。有的語文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的態度是畏難,甚至排斥的。有的教師不愿意主動嘗試轉變自身教學方式,仍在使用“灌輸式”“一人講授式”傳統教學方式,這導致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學習體驗感較差。在教學評價上,傳統的教學評價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一些語文教師不能合理利用數字技術對教學進行診斷和改進。教師數字能力、數字素養的欠缺制約著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程的高效發展。
2.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傳統教學組織形式主要依托教材、課堂、教師。然而,傳統大學語文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相對老套,滯后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課堂無法迅速、直觀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只能隨機抽取個別小組的成果,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強、參與度較低。傳統師生關系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能力較弱。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難以構建理實一體化、多元互動的高效課堂,以致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3.信息化教學環境欠缺
智慧數字校園建設是實現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程的基礎和前提。當前,部分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缺乏足夠的設備和軟件系統,數字化進程緩慢,資金投入較少,相應地,依托數字資源搭建的教學資源平臺、教學資源庫、在線精品課程、課程思政資源庫也較少。同時,一些高校缺少專門的數字化管理人才,無法將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另外,數字化信息收集不全面,導致數據不能被精準掌握,各系統之間的統籌存在困難。例如,教務系統、學生宿舍系統、教室系統、圖書借閱系統、辦公系統過于分散,教師能夠使用的教學平臺、APP數量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會影響數字化推進教育服務供給方式變革。
1.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數字化思維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6]教師的數字素養是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軟實力。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數字化思維。首先,教師要轉變思維,提升自身開展數字化教學的意識與能力。傳統的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使用投影儀、電子白板、視頻、音頻等傳統多媒體手段。數字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師要拓展思維,在信息獲取、信息評估、信息處理和信息創新上有所突破,學會在課堂上運用人工智能或虛擬仿真等新技術開展教學過程監測、學情分析、學習資源供給。其次,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運用數字化技術與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語文教學及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師應該重視數字化技術學習深造,掌握數字素養理論知識,具備技術教學的能力,能夠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教材、教法等改革,開展模塊化教學和實踐活動設計、實施、評價,不斷探索智慧化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
2.改變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模式改革
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推動著教育模式的轉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等對大學語文教學方式變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落實這些要求,則需要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進行重大突破[7]。大學語文課程在數字化背景下的改革,可以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在教學內容上,不應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而是向多元化發展。要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大量的學習信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包括溝通與表達、應用文寫作、文學篇目賞析,以及與大學語文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哲學等知識。還可以讓學生貼合生產實際與崗位需求,學習與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相關的知識等。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依托數字化網絡技術,在課堂上推行模塊化教學、項目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式,還可以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字化為媒介,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現實課堂與虛擬教室相結合的雙課堂教學模式[8]。該模式集信息收集、整合、共享于一身,能將師生互動討論、學生參與、移動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大學語文的育人實效。
3.構建數字平臺,提升資源共享效能
數字資源庫的建設能夠為大學語文課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方面,加強大學語文課程與數字化的融合,能夠推動語言文化數據資源高效共享。高校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力度,構建文本閱讀、應用寫作等多樣化的數字化平臺。還應積極與周邊兄弟院校、圖書館、文化館等開展合作,打通資源共享通道,建立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等在內的語言文化數據資源庫,通過數字化平臺融合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語言文化素材,為大學語文教學和實踐提供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完善大學語文課數字化應用場景,能夠提高備、教、學、評、研、訓等數字化水平。高校要構建數字化智能型平臺,加快智慧教室、虛擬仿真等設施建設,為大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新環境、新平臺、新模式、新評價提供具體的路徑,將數字化落實在具體的語文教育場景中,推動語文教育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而增強師生的參與感、獲得感。
數字化時代,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程既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公共基礎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程對激發課堂潛能、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使學生時時皆學、處處能學。但當前,大學語文數字化轉型還存在教師數字化素養低、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信息化教學環境欠缺等問題,高校應加快數字平臺構建,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素養,推動教學模式改革,以推進大學語文課程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大學語文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22-12-21)[2023-06-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3][6]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2023-06-2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 2305/content_6883632.htm.
[4]劉星煥,何玉芳.以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機理、現實梗阻及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23(10):104-108.
[5]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2022-12-02)[2023-06-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 t20230214_1044634.html.
[7]劉寶存,李紫璠.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教學:進展、問題與對策[J].北京教育,2023(07):13-17.
[8]陳永平,馮燕芳.技術賦能的高職教學資源質量:場域學習、空間資源與教學設計[J].職教論壇,2023,39(06):54-62.
Digitally Empowering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trinsic Mechanism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Development Paths
Yang Pan
(Guzhou College of Health Prodessions, Tongren 554300, China)
Abstract: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gital technology plays an empowering role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becoming an important lev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 low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he single 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lack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make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updating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concepts, helping teachers establish digital thinking, changing their teaching methods, promoting teaching mode reform, building digital platforms, and improving resource sharing efficiency. They should fully promot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han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digitization; empowerment; college Chinese; intrinsic mechanism;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resource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