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玲 周紅霞
摘要:地理情境教學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其通過創設具有現實感和沉浸感的地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動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社會認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基于地理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以主題式串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虛擬技術融入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以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地理態度,以環境保護內容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以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觀,同時健全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地理思維;社會認知;地理態度;空間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7-0133-04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跨學科特點明顯,既涉及地球的自然環境,又關注人類的社會行為,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但在傳統地理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地理知識,缺乏對地理問題的深刻思考和實踐操作機會。為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要采用更加靈活、更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而情境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
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旨在研究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地球上各種地理現象的成因和演變規律。地理學科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地理判斷能力,使其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具備分析、解決和創新的能力。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其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讓學生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世界的能力。
1.情境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地理學科的內容廣泛而深入,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個領域。地理情境教學可突破教材的局限,通過創設生動、富有創意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以模擬實地考察、觀察地圖、制作模型等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地理現象,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各種地理特征,激發出對學科更濃厚的探索興趣[1]。
2.情境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創新能力
地理學科強調對事物的綜合、系統性認識,要求學生具備綜合分析和綜合判斷的能力。傳統教學方法容易使地理知識割裂開來,導致學生陷入“知識孤島”,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而地理情境教學可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地理知識與實際問題解決相結合,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這種教學方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和判斷能力。
3.情境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社會認知
地理學科不僅關注地球的自然環境,還關注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通過地理情境教學,學生可深入了解地球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環境和資源差異,從而形成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教師可在情境中模擬各國、各地區的風景名勝,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經濟發展情況,思考其中的差異和聯系,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意識,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1.前期準備工作不全面
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學中,全面性的前期準備工作是確保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但部分教師在準備中存在不全面的問題,這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擾和障礙。第一,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理解和把握。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廣泛的知識體系和復雜的地理現象。但部分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不深入,或對某些概念、原理掌握不充分,沒有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2]。第二,教學資源不充足。地理情境教學強調以真實案例或實地觀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但部分教師在準備階段忽視收集相關資料和資源的重要性,導致在教學中無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或探究。第三,時間管理不當。地理情境教學需要教師合理規劃教學活動時間,靈活調整課程進度。有的教師未充分考慮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導致情境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2.欠缺必要指導
地理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地理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基礎性的地理知識,還要提供必要的指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忽視指導的情況。第一,對地理情境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地理情境教學是將地理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通過模擬真實的地理環境和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但有的教師缺乏對地理情境教學核心理念的理解,未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只強調理論知識傳授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受限。第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關注。地理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但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完全按照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進度,未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未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教學活動,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第三,忽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地理學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地理思維能力,能夠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推理并解決問題。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思維活動的引導。這樣,學生就缺乏積極思考、勇于質疑的意識和能力,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也無法靈活地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1.主題式串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
情境教學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可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和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地理知識,并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相應的地理思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3]。例如,在“中國的河流和湖泊”教學中,教師可在情境中設計一系列活動和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分析,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如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湖泊或河流進行實地調查并收集數據。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這樣,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可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總結出河流、湖泊的特點及分布規律,并探索其中的影響因素,以此發展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分析問題能力。除了實地考察和小組合作,教師還可設計一些情境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識解決情境中的特定問題,如讓學生根據地理條件和資源分布來規劃城市中的人工湖泊,以此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在運用情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在不同環節的表現,為學生提供相應學習資源,并加強引導,以此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樹立地理學習信心。
2.融入虛擬技術,培養學生空間意識
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技術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虛擬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場景,以此加深學生對空間的感知和理解[4]。例如,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只能通過圖片、黑板等平面工具來呈現相關內容,但學生受認知所限,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而基于虛擬技術,教師可創設一個仿真場景,讓學生借助VR眼鏡身臨其境地感受地球自轉的速度和方向,以及公轉的軌跡和影響。當學生親眼目睹晝夜更替的變化,親身體驗地球公轉引起的季節變化后,就能對抽象的地理知識形成直觀理解。教師還可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和互動式教學法設計一些情境任務,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扮演地球、太陽或其他天體,主動參與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探究中。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球自轉以及公轉對地球的影響,還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基于虛擬技術的地理情境教學還可提供一系列的模擬實驗、動畫演示和互動游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可通過操作虛擬儀器進行實驗,模擬地球的運行軌跡并觀察其影響,或參與一場虛擬競賽,通過回答問題和解決難題來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這些互動設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由此可見,虛擬技術的運用可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相關地理知識,并形成空間意識和科學思維。需要強調的是,基于虛擬技術的教學方法并不能代替傳統教學方法,其只是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與輔助,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教育智慧,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工具,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地理態度
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正確地理態度[5]。例如,在“自然災害”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自然災害為話題,引入具體案例創設相應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以發生過的地震或洪水作為教學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并在多媒體課件中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視頻,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接下來,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案例,如針對所選擇的自然災害案例,探討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應對措施等。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自然災害的理解,還能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案例分析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更多關于自然災害的知識。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教師可為其提供相應圖書或網絡資源等,讓學生自主整理,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另外,教師還可開展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等,讓其了解更多地理現象及其影響,以加深對自然災害方面知識的認識、理解。除以上教學方式,教師還可通過其他創意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地理態度,如組織學生參與模擬災害演習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應對自然災害的策略和方法,或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發生原理和影響因素。通過以上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從而增強對自然災害問題的敏感性和關注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可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4.擴展環境保護內容,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是一項重要任務。為更好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結合情境教學,采用擴展環境保護內容的方法開展教學,以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使其積極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思考、實踐[6]。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一個真實的環境問題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如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然后展示相關數據和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城市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并探究解決辦法。另外,教師還可組織實踐調研活動,如讓學生前往附近的垃圾處理廠或者垃圾分類中心,親身體驗垃圾處理過程,并采訪相關工作人員和專家,了解工作原理和相應技術手段[7]。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如引導學生參與社區的環境整治活動,或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工作,或開展一些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學生可深入了解和思考環境保護問題,從而提高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與專業人士的交流和互動,可了解更多知識,進一步拓寬視野。
5.開展課題研究,踐行地理實踐觀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情境教學法踐行地理實踐觀,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游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8]。這樣,學生就會對初中地理知識產生更濃厚的探究興趣,成為對地理學科有深刻理解的學習者。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生物的分類、分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模擬真實的生物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深入理解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前往校園內的植物園展開考察活動,讓學生觀察植物,并了解其特點及對環境的適應性。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讓其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植物的信息,分析其分布規律。這樣,學生就能將課堂上學到的植物分類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問題,如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植物考察活動中,教師可以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思考,如“為什么有些植物生長在濕潤的環境中”“哪些因素會影響植物的分布”等。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以此加深學生對植物適應性和生態環境重要性的理解。在教學情境創設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的教學內容,如借助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或設計一些游戲、趣味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其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出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6.健全教學評價體系
健全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學中,科學、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保障。傳統的評價方法以筆試考核為主,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忽略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情況。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學中,學生要通過實地考察、小組合作、多媒體展示等方式進行學習,因此評價方法也應多元化。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實地考察表現、聽取學生的小組合作報告、評價學生的多媒體展示效果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在情境中的學習成果,并引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使學生借助評價、反饋,調整學習行為,實現學習效果的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動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社會認知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情境的合理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評價方式,確保地理情境教學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以此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勇.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06-107.
[2]楊懷志.基于核心素養的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動”功效及教學建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6):16-17+22.
[3]董訓躍.聚焦校園真實情境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6):55-58+61.
[4]莊雅玲,毛學剛.基于新型建構主義的初中地理主動學習策略探究———以“澳大利亞”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2):46-49+75.
[5]李彤.基于時間尺度思想的初中地理、歷史跨學科教學———以人教版“黃土高原”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1):14-17.
[6]袁劍芳,劉卉.以課堂為主陣地的初中地理項目式學習策略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7):20-22.
[7]付京慧.初中地理校本活動類課后服務課程開發的評價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6):62-66.
[8]李詩涵,陳展圖,肖偉麗.中學地理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4):59-61+71.
Explor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Situational Teaching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Zhou Ailing, Zhou Hongxia
(Shandong Province Anqiu City Dahua Middle School, Dawenhe Tourism Development Zone, Anqiu 262100, China)
Abstract: Geography situational teaching is a unique teaching method that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xploration motivation, cultivates their geograph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roadens their horizons and social cognition by creating realistic and immersive geographical contexts.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ical thinking through thematic linkage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geographical context teaching, integrate virtual technology in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patial awareness,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ical attitude through case analysis,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view throu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ent,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ical practice view through project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situational teaching; geographic thinking; social cognition; geographical attitude;spatial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