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劉茜



摘 要 數字人文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有效真正激活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的建設熱情,成為了數字人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因。論文從建設數字人文信息生態環境的視角出發,基于信息生態理論,結合傳統人文學者以及數字人文的特點,構建了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進而通過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字素養、滿意度、學術信息過載對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產生正向影響,社群影響、信息基礎設施對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最后,根據研究結果,結合信息生態理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數字人文;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意愿;信息生態理論;學術信息過載
分類號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05.00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in Participating in Digital Humanities
Zhang Hai, Liu Qian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ve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How to effectively activate the enthusiasm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s become a key driver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This study star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digital humanistic inform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ed a research model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in digital humaniti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The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Digital literacy, satisfaction, and academic information overload a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to participate in digital humanities, while community influence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Academic information overload.
0 引言
2019年大數據視域下的數字人文入選中國十大學術熱點[1],數字人文開始引起以文史哲為代表的傳統人文學科關注,2023年數字人文領域的古籍數字化成為圖書情報領域年度十大學術熱點之后,人文學科深度參與的細粒度數字人文研究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2]。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引下,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數字人文給傳統人文學者帶來突破現有研究瓶頸的新契機。而在圖書情報領域,雖然對數字人文的內涵和外延尚未達成一致,但是數字人文需要解決人文學科的實際問題,數字技術為輔助的基本認知趨于一致[3]。數字人文在經歷“大帳篷”式的粗獷型發展之后,如何向集約型發展,真正實現回歸人文已經成為數字人文的發展共識[4]。回歸人文首先要關注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需求,真正激發以文史哲為代表的傳統人文學者建設數字人文的熱情。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與建設熱情很可能會成為實現數字人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因。因此,本研究以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為研究對象,基于信息生態理論嘗試構建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研究模型,力圖從主體因素、信息因素、技術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四個維度探討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項目的真正動因和作用規律,進而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的制定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實現數字人文真正融合于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研究中,早日實現回歸人文的學術愿景。
1 數字人文緣起和理論研究
1949年,羅伯特·布薩神父利用計算機編制著作索引及《計算機與人文學科》雜志的發行,標志著數字人文開始走向學術舞臺[5]。自誕生之日起,數字人文在技術手段和方法對計算機技術、圖書情報學科具有天然的親近性。經歷了以技術驅動的發展高潮之后,數字人文開始注重與傳統人文學科融合發展,在數字人文“大傘”之下,已經衍生出計算文學、計算史學及計算社會學等新的數字人文研究分支。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對于傳統人文學科發展的意義逐漸顯現。以文學、歷史為代表的傳統人文學者對于數字人文的期待越來越高,歷史學者夏明方認為,在災害史領域,數字化會成為突破現有研究瓶頸的關鍵動力[6]。文學領域學者趙薇則表示,在文學領域,除了完成文學數字化的規定動作之外,數字人文還需要超越工具階段,以計算批評的方式形成文本闡釋學[7]。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傳統人文學者認為數字人文徒有其表,對傳統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不大[8]。為了提高傳統人文學者對于數字人文的態度、認知及參與意愿,在圖書情報領域,以黃水清、王曉光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數字人文的發展離不開人文學者的參與[9],人文學者的缺席會導致數字人文發展大打折扣,呼吁人文學者需要回歸數字人文[5]。此后,相關學者嘗試透過數字人文現象,探究人文學者接受和參與數字人文項目背后的因素和規律。趙雪芹借鑒扎根理論研究范式,構建了PPTEC模型嘗試解釋人文學者對數字人文的接受意愿[10];肖鵬等則以自畫像的形式,分析了不同學科的傳統人文學者對數字學術的需求及期待[11]。但是當前研究多偏重于質性分析,以扎根理論為基礎進行理論解釋和探討,很容易導致不客觀、不科學的研究成分存在,進而導致研究結論理論指導意義有余而實踐指導意義不足。因此,本研究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信息生態理論為基礎,嘗試構建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厘清各要素的影響路徑及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以此為基礎,提出激發傳統人文學者積極參與數字人文,實現數字人文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2 研究模型構建的理論基礎
信息生態理論源自生態學領域,是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與生態環境學科融合發展而來的理論。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學者Thomas在借鑒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融合生態系統整體分析、局部聯動的學術理念,詳細闡釋了信息系統內部信息加工、信息組織、信息傳遞的過程及信息系統內部各信息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關影響的互動關系,進而形成了信息生態理論的雛形[12]。信息生態理論的提出,開辟了信息資源管理領域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此后,國內學者婁策群等在借鑒信息生態理論的同時,重點分析了信息系統與信息環境的作用關系,將信息生態理論細化為信息、人和環境三位一體的信息生態要素[13];王晰巍等學者在信息、人和環境三個信息生態要素的基礎上,融入了信息技術要素,總結出由信息人、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環境四個生態因子構成的信息生態理論[14]。此后,融合四要素的信息生態理論被廣泛應用于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尤其是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信息生態理論中包含的整體聯系思想較好地詮釋了信息用戶的采納意愿與使用行為。張海結合信息生態理論深入闡釋了網絡用戶信息繭房的形成機制與作用機理,結果顯示信息生態理論可以很好解釋網絡用戶信息繭房的形成過程和作用規律[15];安琪等融合扎根理論與信息生態理論,探討了移動網絡社群用戶團購信息的采納動因,發現移動網絡社群在技術、信息等維度具有較高的創新性,是用戶采納團購信息的關鍵動因[16]。本研究以傳統人文學者的參與意愿為研究對象,本質上屬于用戶信息的采納行為研究范疇,因此,本研究以信息生態理論為基礎,從信息人、信息、信息技術、信息環境四個維度構建了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其中,信息人維度從情感和認知兩個角度考察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分別選取了滿意度和數字素養兩個變量進行測度;信息維度,選取了學術信息質量考察信息因素對傳統人文學者的影響;技術維度,選取了系統質量和信息基礎設施兩個變量進行測度;環境維度,選取了學術信息過載和社群影響,分析以學術信息環境和學術社交環境為代表的環境因素對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意愿的影響。
3 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假設
滿意度(Satisfaction)是用來衡量用戶期望與實際使用體驗之間的差異,起源于管理學領域,常用來測量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與消費行為。為了能夠細粒度分析用戶情感與態度,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學者開始將滿意度引入用戶信息行為研究之中。以王晰巍、趙宇翔為代表的學者發現滿意度與信息系統用戶的采納意愿與使用行為存在較大關聯。如王晰巍以S-O-R理論基礎,構建了在線聊天機器人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其中證實了滿意度是影響用戶使用在線聊天機器人的重要影響因素[17];趙宇翔等則證實了滿意度是影響志愿者參與數字人文眾包的關鍵情感因素[18]。在數字人文領域,趙雪芹等以質性研究范式,通過歸納的方法,總結出滿意度是影響傳統人文學者接受數字人文的重要因素[10]。由此可以看出,滿意度已經成為信息資源管理領域測量用戶信息行為的重要情感因素。因此本研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信息滿意度、技術滿意度會顯著提升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的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滿意度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
數字素養(Digital Literacy)是信息素養為適應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衍生出來的信息能力觀測變量。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術緊密相連,會隨著數字技術變革而發展變化[19]。數字素養既包含數字能力、知識技能,又包含數字資源構建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屬性。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不斷涌現,有關數字素養的研究日益成為圖書情報領域關注的熱點。趙晨等認為,數字素養已經成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必備的數字能力[20];孟璽則認為數字素養是社交媒體用戶識別虛假信息的基本能力,對于社交媒體用戶的識別意向產生重要影響[21];黃如花則指出,數字素養是信息素養的升級版,推動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不僅有助于提升圖書用戶的使用行為,也有助于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22]。在數字人文領域,數字素養可以分為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能力、技術能力,以及數字知識體系和數字價值觀等[23]。傳統人文學者數字能力和技術能力越強,反映出其數字素養越高,對于技術與文獻融合發展的數字人文研究的認同感會越強,參與意愿與其他學者相比,會更強烈。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2:數字素養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
學術信息質量(Academic Information Quality),信息系統成功模型認為,信息質量是影響信息系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信息的準確性、有用性、友好程度等[24]。信息質量不僅是影響用戶信息系統采納行為的重要因素,也會影響用戶的信息行為,譚春輝等發現在用戶信息偶遇行為中,信息質量作為信息維度重要的構成變量,對用戶的信息偶遇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25];彭瑤等則以人文學者的數字學術能力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人文學者數字學術需求影響因素研究模型,證實了信息質量在數字學術情境中,仍然是影響人文學者數字學術能力的重要因素[26]。在數字人文領域,信息質量不僅包含數字人文平臺提供的信息和數據的準確程度,還應當包含數字人文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傳統人文學者的契合和需求程度。相關的研究成果越符合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預期,傳統人文學者對數字人文的認可程度就會越高,才會以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數字人文建設。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3:學術信息質量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
系統質量(System Quality)在信息系統成功模型理論中,體現的是信息系統在技術層面的特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統在技術層面上的可靠性、可用性及完整性等。張海等發現系統質量正向顯著影響移動政務App的技術特性,是影響移動政務App用戶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王晰巍等也發現系統質量會正向顯著影響學術用戶的使用行為[27]。在數字人文領域,數字人文項目和成果多以系統和平臺等具有典型技術特性的成果呈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CBDB(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等[28]。數字人文系統及平臺的可靠性、可用性及易用性會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在數字人文系統和平臺的使用過程中,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也會潛移默化的提高。王若宸、高勝寒等學者也認為,系統質量等技術層面指標會成為決定數字人文項目成敗,吸引傳統人文學者積極參與數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4:系統質量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
H5:系統質量會正向顯著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
信息基礎設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指的是組織或技術基礎設施對用戶個體的支持程度,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信息基礎設施與用戶的信息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網絡社群、科研數據管理領域,圖書情報領域學者很早就意識到信息基礎設施會影響社群用戶的購買意愿及科研人員數據共享行為。在數字人文領域,信息基礎設施既包含數字人文基礎數據、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也包含技術支持、技術手段等數字人文基礎技術支持。在參與數字人文的過程中,數據的易用程度、系統的友好程度及信息技術的支持程度,都會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信息基礎設施支持程度越高,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會越高,其數字素養也會隨之顯著提高。謝歡也曾撰文明確指出,信息基礎設施是實現數字人文由達摩克利斯之劍到普羅米修斯之火質變的關鍵要素[29]。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6:信息基礎設施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
H7:信息基礎設施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學術信息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當學術信息的增長態勢超出科研人員的應對范疇,就會出現學術信息過載現象。學術信息過載(Academic Information Overload)已經成為困擾科研人員表述和查找學術文獻的新的信息難題。為了將科研人員從學術信息過載的信息情境中解脫出來,圖書情報領域學者圍繞著學術信息過載的內涵與外延及形成機理與作用路徑展開相關研究。張佳寧發現學術信息過載增加了高校青年科研人員獲取有用學術信息的難度,學術信息規避行為是在學術信息過載信息情境中產生的新的信息行為[30];沈雨田則證實了學術信息過載會導致學術信息用戶的信息焦慮。在數字人文領域,傳統人文學者同樣面臨學術信息過載問題[31]。當傳統人文學者難以獲取有用的學術信息,很可能會借助技術或工具檢索有用信息,而數字人文的出現,借助技術“遠讀”的優勢,通過算法技術不僅可以為傳統人文學者推薦個性化的學術信息,還可以借助知識圖譜等數字技術實現文本信息的可視化。肖鵬等學者也認為,學術信息過載會影響傳統人文學者借助數字人文進行學術信息檢索和優化,數字學術需求和使用意愿會不斷增強。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8:學術信息過載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
社群影響(Social Influence),用戶在社會群體中生存,其決策意愿和最終行為難免會受到社群關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社群影響指的是用戶個體受到組織或社會環境等外界環境影響下產生的態度、行為變化,可以具化為順從、認同、內化等作用機制。圖書情報學者已經意識到社群影響作為組織行為中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會對用戶的行為意愿產生重要影響。常穎等以TAM理論模型為基礎,證實了社群影響在農民工微信公眾號使用過程中的作用路徑及影響機理[32];袁順波等則在PPM理論框架下證實了社群影響對移動政務App用戶流失的重要影響[33]。在數字人文領域,社群影響仍然是重要的研究概念,趙雪芹、肖鵬等在質性研究范式下,演繹出社群影響對于人文學者接受數字人文、參與數字學術的作用規律。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行為很可能會受到以同行、同學等親密社群的影響,也會受到學界知名學者、導師等意見領袖的影響,還會受到業界、學界等學術環境的影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9:社群影響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
H10:社群影響會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
4 問卷設計與檢驗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解析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與作用路徑。為了保證實證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本研究在借鑒王晰巍、趙宇翔及Nguyen等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設計出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調查問卷。問卷的主體即影響因素調查部分,采用李克特(Likert)7級量表進行作答。在正式調查之前,課題組隨機選取了40名文史哲領域的人文學者進行預調研。根據預調研結果及預受訪對象的建議,將一些表述不清、難以理解的問題項進行修改和完善后,最終形成正式調查問卷(具體如表1所示)。最終的問卷共包含8個變量,每個變量對應3個問題,共有24個有效問題項。
為了擴大調研范圍,保證數據來源的廣泛性,除了一小部分采用紙質方式調研,絕大部分數據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和搜集。在發放過程中,首先要確定調研對象屬于傳統人文領域的學者。歷時3.5個月,共搜集問卷數據489份,除去回答時間過少、回答前后矛盾等無效問卷64份后,共得到有效問卷數據425份,問卷有效率達到86.91%。
為了驗證問卷量表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對問卷數據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在信度檢驗方面,使用Cronbachs α系數來反映問卷內容及問題項的一致性。信度驗證結果顯示,每個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80(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在刪除其中某一問題項時,Cronbachs α系數會顯著降低。由此可以看出,問卷量表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問卷信度較高。
在效度檢驗方面,問卷量表均改編自國內外成熟的量表體系,具體內容通過預調研,在相關學者和專家在反復推敲的過程中最終形成,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業符合要求,由此分析,問卷量表的內容效度較好。問卷的收斂效度通過因子載荷、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這三個數據組合觀測,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問卷中問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70,組合信度均大于0.80,平均方差值大于0.60,由此判定測量指標的收斂效度較好。在區分效度方面,任意兩個觀測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80,且所有測度項平均方差值的平方根均大于任意觀測變量的相關系數,由此判定各觀測變量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具體信息如表2所示)。
在模型檢驗階段,本研究利用AMOS24對結構方程進行模型擬合指數和適配度檢驗。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卡方值/自由度2/df需要小于3,RMSEA值小于0.008,NFI值、CFI值、TLI值及IFI值需要大于0.9。研究結果顯示,本次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理論構建的研究模型各指標值如下:2/df=1.675,RMSEA值=0.527,NFI值=0.932、CFI值=0.968、TLI值=0.976,IFI值=0.958。各擬合指標均在標準范圍內,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模型適配度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在假設驗證階段,本研究同樣利用AMOS24軟件采用極大似然法對各變量及變量間的影響路徑進行估計計算。本次研究以信息生態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共涉及到8個變量,10個假設。研究結果顯示,在假設驗證階段,其中的7個假設得到驗證,3個假設不成立(具體信息如圖2所示)。與此同時,還發現基于信息生態理論構建的研究模型對傳統人文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解釋度達到79.5%,模型中的內生變量解釋度也分別為41.9%和35.4%,同時大部分路徑系數在95%的置信區間顯著。由此可以看出,該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度。
5 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5.1 信息人因素影響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以滿意度為代表的情感因素會正向顯著影響(T=0.495,P<0.001)傳統人文學者的參與意愿。肖鵬、趙雪芹等人的質性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因素、體驗感知及認知態度是影響傳統人文學者接受數字學術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次研究的結果在證實上述研究推論的基礎上,將情感因素細化為滿意度。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可以具化為技術滿意度和信息滿意度等,在情感方面,需要增強傳統人文學者的歸屬感和參與感。數字人文回歸人文的首要條件就是傳統人文學者要成為研究的主體,與數字人文產生共情。在認知維度,先前的研究已經證實有用感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則發現數字素養是影響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的重要因素(T=0.502,P<0.001),數字素養可以細化為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等維度,此外,還發現認知因素的影響力明顯高于情感因素。因此,數字人文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特別需要以傳統人文學者的情感和認知為基礎,在提高傳統人文學者滿意度的同時,更應當關注傳統人文學者數字素養能力的提升。在實踐領域,不僅要提升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還要提升傳統人文學者對數字技術的認同感。尤其是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鼓勵學科交叉,文理融合,尤其是技術與人文的融合發展是數字人文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可以在文史哲等傳統人文學科中加入信息技術、編程技術等基本信息技術課程,實現計算機技術在傳統人文學科的普及,切實增強傳統人文學者對數字技術的親近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讓傳統人文學者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切實增強傳統人文學者對信息技術的認同,切實以滿意度和數字素養為突破口,扭轉現階段傳統人文學者的對數字人文認可度不高的不利局面。
5.2 信息因素影響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術信息質量是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T=0.357,P<0.05)。黃水清曾呼吁除了做一些可視化研究外,要切實解決人文學科和人文學者的實際問題;肖鵬也認為學術質量決定著數字學術的發展。本次研究證實了學術信息質量對于傳統人文學者及數字人文的重要意義。在數字人文領域,學術信息質量具體包括:學術信息的科學性、專業性、準確性等。提高數字人文學術信息質量需要優化和完善現有的數字人文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有助于凈化現有的研究體系,切實增強數字人文研究的學術質量。在建立數字人文學術評價體系過程中,需要構建以人文學科發展為導向,基礎數據建設和標準化數據處理流程為前提,面向多學科和跨學科融合發展的評價體系,著力突出數字人文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在優化數字研究體系的同時,數字人文研究還需要充分挖掘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需求,運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算法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人文學者與學術文獻資源的高效匹配,通過算法匹配和算飯優化,優化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文獻檢索路徑,擴大高質量學術文獻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提高數字人文學術研究質量的同時,以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學術需求為基礎,優化高質量學術文獻資源的傳播路徑。
5.3 信息技術因素影響分析
ChatGPT的出現,已然證明信息技術對學術研究重要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系統質量是提升傳統人文學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T=0.356,P<0.001),而對提升傳統人文學者數字素養的價值不大。可能的原因是以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為代表的數字人文系統和項目功能較為完善,響應速度較快,輸出的學術信息基本滿足用戶需求,能夠增強用戶的情感認同,滿意度也會隨之提升。但是受到技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提升意義不大。在國家文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肖鵬等也曾論述過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提出基礎設施和數字項目是實現數字時代人文學者研究范式轉變的關鍵要素。本次研究則證實了信息基礎設施能夠正向顯著影響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T=0.298,P<0.001),而對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作用意義不大。可能的原因是,現有的數字人文信息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傳統人文學者數字化和可視化的學術需求,刺激傳統人文學者接受和采納數字人文研究,同時提升了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素養。然而數字人文信息基礎設施尚處于建設初期,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加之在某些項目上存在技術壁壘,導致傳統人文學者難以產生天然的親近感,從情感視角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滿意程度有限。因此,從技術層面,需要積極吸收和引入新技術,優化數字人文系統和項目,抓住國家文化數字化的時代契機,完善數字人文信息基礎設施。一方面以提升數字人文系統質量為抓手,在建設數字人文知識庫的同時,引入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切實滿足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學術需求。與此同時,數字人文建設應當積極融入到國家文化數字化國家戰略之中,以國家文化數字化為契機,將局部、零散的數字人文系統和項目整合起來,加強頂層設計,以人文學科的特點和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需求為基礎,著力打造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平臺,為數字人文的發展奠定數據基礎和技術基礎。
5.4 信息環境因素影響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影響(T=0.476,P<0.05)和學術信息過載(T=0.357,P<0.01)對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其中社群影響對傳統人文學者的滿意度影響作用不大。就傳統人文學者而言,社群影響可以具化為社交關系和意見領袖兩個維度。與其他群體相比,以文史哲為代表的傳統人文學者的學術決策與學術行為很容易受到學術社交關系和學術意見領袖的影響。因此,數字人文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尋求人文學科領域知名學者的支持,借助知名學者的學術威望學術影響力,提高數字人文在傳統人文學科的傳播歷和輻射力。此外,還需要加強與傳統人文學科的交流和溝通,以新文科建設和國家文化數字化為契機,宣傳和推廣數字化及數字人文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對于傳統人文學科的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為數字人文發展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和社會環境。此外,信息過載是當前信息環境下每位用戶不得不面臨的信息情境[34]。在學術研究領域,學術信息過載也是傳統人文學者面臨的新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學術信息過載為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提供了新的契機。傳統人文學者需要從過載的學術信息環境中快速找到符合個人需求的信息和文獻。如何為傳統人文學者提供相對安靜的信息環境可以成為數字人文新的研究方向。在數字人文領域研究可以借助技術進行“遠讀”,從繁雜的學術文獻中快速有用的學術資源;還可以借助ChatGPT類的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文獻“細讀”,將相關文獻進行細粒度的文本分析和創新點展示[35]。通過“遠讀”和“細讀”相結合的形式緩解傳統人文學者的信息壓力,打造有利于數字人文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環境。
6 結語
在公共文化數字化國家戰略及古籍數字化的指引下,以數字化、可視化為學術特色的數字人文研究儼然成為傳統人文學者迭代發展的重要動力。不斷提升傳統人文學者對數字人文的認同感,真正激發傳統人文學者的參與熱情,成為了數字人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本研究以信息生態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傳統人文學者的數字人文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通過問卷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滿意度、數字素養、學術信息質量及學術信息過載是影響傳統人文參與數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因素。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提升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意愿的對策與建議。與此同時,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本研究雖然探討了滿意度、信息質量對參與意愿的作用路徑,但是忽視了影響因素間的組態效果,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引入定性比較分析法探討不同組態間的實際影響效果;其次,參與意愿是一個抽象和動態變化的概念,可以通過擴大數據來源(引入二手數據)及動態連續觀測的方法彌補僅僅依靠問卷數據橫截面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8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N].光明日報,2019-01-01(011).
吳卓茜,趙航.馬里蘭大學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實踐與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22(8):64-69.
黃水清,劉瀏,王東波.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進展[J].情報學進展,2022(14):50-84.
BARZEN J. From digital humanities to quantum humanities: potentials and applications[J/OL]. ArXiv abs/2103.11825, 2021: 1-54.
哈歡歡.圖書館在數字人文研究服務中的實踐與策略[J].新世紀圖書館,2021(9):46-51.
夏明方.大數據與生態史:中國災害史料整理與數據庫建設[J].清史研究,2015(2):67-82.
趙薇.作為計算批評的數字人文[J].中國文學批評,2022(2):157-166,192.
王若宸,母詠然,朱學芳,等.數字人文技術研究者采納意愿影響因素:以技術接受模型為視角[J].圖書館論壇,2019,39(6):1-9.
黃水清,王曉光,夏翠娟,等.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加快創新智能化發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2,34(5):4-20.
趙雪芹,莫長鐳,李天娥,等.人文學者的數字
人文接受意愿影響因素:以歷史學者為中心的考察[J].圖書館論壇,2020,40(4):40-49.
肖鵬,衣春波.萬華鏡里的自畫像:關于中國人文學者數字學術認知與需求的質性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7):4-14.
THOMAS H D. Information ecology: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婁策群,畢達宇,張苗苗.網絡信息生態鏈運行
機制研究:動態平衡機制[J].情報科學,2014,
32(1):8-13,29.
王晰巍,楊夢晴,王楠阿雪,等.新媒體環境下
網絡社群情境信息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
于信息生態群落視角[J].情報學報,2017,36(10):
1050-1057.
張海,徐紅昌.S-O-R理論視角下網絡用戶信息
繭房成因要素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2(12):
15-22.
安琪,畢新華.移動網絡社群用戶團購信息采納動因:基于信息生態視角的扎根理論分析[J].情報科學,2021,39(8):164-172.
王晰巍,羅然,劉宇桐,等.智慧圖書館在線聊
天機器人使用行為影響因素及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23,42(2):217-230.
李桂群.疫情下公共圖書館讀者焦慮心理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1(6):15-21.
惠曉萌,陳宇晴,惠良虹.大學生數字原住民特征對數字公民素養的影響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和fsQCA的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3):37-51.
趙晨,林晨,周錦來,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概念、內涵及培育路徑[J/OL].圖書情報知識:1-11[2023-05-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30516.0938.004.html.
孟璽.社交媒體用戶虛假信息識別意向影響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23,43(4):39-50.
黃如花.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高高校圖
書館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J].圖書館論壇,2022,
42(3):14-16.
肖可以,李韞璠.供需匹配視角下中國高校圖書館參與數字人文教育服務建設現狀及其啟示[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5):37-50.
萬震,鄒凱,張艷豐,等.基于ISM-MICMAC的移動社交媒體倦怠影響因素與關聯路徑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2,12(1):46-55.
吳江,魏子瑤,王誠坤.即時會話情境下學術交流的社會支持交換機制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0,10(4):36-47,59.
文禹衡,戴文怡.云環境中學術數據安全事件的風險致因及其檢視:以事故致因理論為視角[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1,11(3):50-58.
王晰巍,賈若男,王雷,等.社交媒體用戶轉移
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18):45-54.
周文杰,楊克虎.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視域下的中國特色數字人文循證范式述要[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2,34(11):5-13.
謝歡.“普羅米修斯之火”還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數字人文與圖書情報學的理性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9(1):81-87.
孫建軍.人文社科專題數據庫建設關鍵技術與方法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0,10(5):11.
沈雨田.學術搜索中用戶信息焦慮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常穎,王晰巍,竇平安,等.新媒體環境下農民工微信公眾號使用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科學,2021,39(6):161-170.
袁順波,張海,段薈.PPM視角下移動政務APP
用戶流失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雜志,2021,
40(2):182-188.
關芳,趙可彤,任偉,等.情境認知視角下科研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的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2,34(4):94-103.
張嘉寧,宋西貴.ChatGPT與圖書館的領域動向[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8): 19-29.
張 海 劉 茜:傳統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意愿影響因素及實證研究
Zhang Hai, Liu Qian :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Scholars in Participating in Digital 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