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泉泉
摘 要 對小說人物情感進行深度挖掘,有利于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感知小說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從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人物情感中實現文本解讀,以提升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人物情感? 文學性? 閱讀教學? 小說閱讀
小說中形象各異的人物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核心要素,人物情感既是小說文學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讀者解讀文本的重要抓手。教師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好人物情感這一載體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梳理人物情感,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作品主題;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分析社會背景對小說人物情感的影響,在人物情感中實現文本解讀,進而提高對小說作品時代性和文學性的理解。
一、解析描寫手法,揣摩作者風格
小說中人物的情感可以通過語言、行為和思想來表現,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可以通過人物對話和行為直接向讀者展示人物情感,也可以通過景物描寫、對比描寫等方式間接隱喻人物情感。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一方面要留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另一方面還要抓住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等品味人物的情感,在分析寫作手法作用的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風格,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以必修上冊的《百合花》為例。作者在描寫“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時,采用了幾乎一致的寫作手法——將人物情感蘊藏在某個事物中。比如通訊員出場時將樹枝插在槍筒里,后來槍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這一細節巧妙地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又如通訊員回到團部之前“走了幾步,但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的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這兩處描寫教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琢磨,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小說作品中同一人物的情感與性格必然一脈相承,在沒有出現明顯的情感變化時,人物性格應當前后一致。當學生分析出通訊員對“我”看似比較冷淡實際卻非常關心,但因為是異性所以保持一定距離的人物情感時,基本也就能把握通訊員這一人物純真質樸的特點,進而揣摩出作者善于“在細微之處見真情”的寫作風格。
《百合花》中作者的這種寫作風格貫穿全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對通訊員的分析為例,小組研討作者在描寫“新媳婦”這一人物時運用的寫作手法。“新媳婦”在衛生員揭開通訊員身上蓋的百合花被時,先是“臉發白”,其后“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氣洶洶地嚷了半句‘是我的”。回顧文章前半部分通訊員去借被子的相關情節可知,百合花被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前半段的溫馨場面與結尾處的感人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新媳婦表情與言語的前后變化中能分析出新媳婦純潔、善良的特征。
《百合花》中槍筒里的野菊花、百合花被等事物細節和人物的語言、動作細節都隱藏著人物的情感,這些細節描寫在學生第一次閱讀文本時很難被注意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通讀與細讀結合,反復品味關鍵詞句。此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其抓住細節內容分析人物的情感特征,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二、梳理情感線索,探尋文本隱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小說中人物的情感線索有助于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的行為邏輯,通過情感上的“共通”實現與人物的深層對話,找到文本的“隱脈”。由于小說是一種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體裁,其中的人物情感與現實世界共通,學生在閱讀時可能會傾向“情緒化”,僅憑自身情感經驗去分析文本。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客觀、細致地梳理人物的情感線索,要向學生強調,一切基于人物情感產生的文本解讀都必須從“線索”中推導出來,才能更真實、全面地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厘清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故事邏輯。
以高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指定篇目《紅樓夢》為例。《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中有一段寶玉替黛玉喝酒的描寫:“寶玉便要了一壺暖酒……說著,便自己干了……賈母又命寶玉道:‘連你姐姐妹妹一齊斟上,不許亂斟、都要叫他干了。寶玉聽說答應著,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飲,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上邊,寶玉一氣飲干。黛玉笑說:‘多謝。”寶黛二人在這里顯得非常默契,黛玉“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上邊”的舉動本就十分親密,公眾場合下二人下意識的舉止更顯得十分親昵,這是寶玉黛玉二人的情感處于發展階段的表現。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回溯前文中的情感線索,從前向后梳理兩人之間的情感變化,找出兩人的情感發展脈絡。例如,第五回中,寶黛二人還有一些摩擦碰撞,甚至有些“求全之毀,不虞之隙”的狀態,這時兩人的情感關系處于起始階段,是一種“孩提般”的情感樣態。通過對情感線索的梳理,學生會發現,寶黛兩人的感情經歷了從萌芽到成長、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那么第五十四回中寶玉替黛玉喝酒的行為就十分合理了。作者對人物情感變化埋下的“線索”是學生理解人物性格、分析文本邏輯的客觀依據,在逐步找尋人物情感線索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發現《紅樓夢》在人物情感邏輯方面的特點——草蛇灰線,潤物無聲。
又如第六十八回,王熙鳳親自到小花枝巷勸說尤二姐到賈府居住,其中對王熙鳳有這樣一段語言描寫:“今日二爺私娶姐姐在外,若別人則怒,我則以為幸……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頭洗面。”學生初讀時會感到十分詫異,王熙鳳此前一向是聰慧又狠辣的“人設”,怎么突然轉了性子如此做小伏低?有這樣的疑問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對人物情感的基礎感知能力,但這恰恰是作者通過人物主觀語言想要給讀者造成的“假象”,在人物語言背后隱藏著的更深層的人物情感才是文本的“隱脈”。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王熙鳳在前文中展現出的性格特點和她與賈璉的情感關系,順著情感線索推理出她“此時此刻”真正的心理和意圖。從前幾十回的文本中學生能找到多個情節說明王熙鳳并不是一個以德報怨、寬容大度的人,所以從情感邏輯上看,她對尤二姐的“做小伏低”并不符合這一人物的行為特點,她話語之下真正的情感是嫉妒、不忿甚至痛恨。在學生把握了小說人物的深層情感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的情感邏輯,探究人物語言之下所承載的“底層”情感。例如,王熙鳳為什么要如此處心積慮地說這些話,不惜如此放低姿態?當學生繼續閱讀看到王熙鳳將尤二姐騙入賈府除掉,便能夠明白她此前的“隱忍”皆是因為在自己的“地盤”更容易將尤二姐斬草除根罷了。這樣對人物情感從表層到深層、從深層到底層的梳理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能幫助學生深入探索文本,激發學生對優秀小說作品文學性的探索。
三、剝離時代烙印,達成情感共鳴
小說作品因人而生,其中的人物情感不可避免會受到作者創作時社會背景的影響,要在人物情感中實現文本解讀,就必須關注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的來源和變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讓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小說文學性的感知和思考。
以必修下冊《雷雨》為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是理解這部作品中眾多人物情感的基礎,也是學生對這一作品產生濃厚情感體驗的“地基”。以周沖這一人物為例,他愛上四鳳的理由是“她心地單純,她懂得活著的快樂,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勞動的意義”,他理想的世界是“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海燕似的小帆船……”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行總結周沖的情感特點:天真簡單、涉世未深。在學生對人物有了基本概述后,讓學生思考:周沖的簡單天真源自何處?為什么在這樣一個畸形的家庭中他會有這樣的情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學生會發現,周沖天真單純的情感之下還隱藏著一層不易被察覺的懦弱。在“喝藥”那一幕周沖認識到了父親的權威,嚴峻的現實一下子推到他的面前,他才驚覺自己連向父親“提”的勇氣都沒有,魯大海、周萍甚至蘩漪、四鳳將他的夢幻擊破,他無力反抗,甚至都沒有真正試圖反抗,只有悲哀地呻吟:“我好像并不是真愛四鳳……我——大概是胡鬧!”這里的人物情感變化與前文中的天真單純形成了鮮明對比,教師可以補充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思考周沖前后情感變化的原因和深層邏輯。
當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雷雨》中的周公館就是古老又頑固的封建道德體系的化身,封建社會的力量岌岌可危,看似強大實際內里已經腐朽不堪,但在外界看來這種力量依然強大而嚴酷。“五四”運動的火焰點燃了無數青年人內心的尊嚴和對愛的渴望,但這些在周公館里統統被消解、被壓抑了。就像當時中國社會不徹底的革命一樣,舊的秩序混亂無比,新的世界還未真正建立。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真正推翻封建“權威”,青年們的一切夢想和愛都是空談。結合時代背景再看周沖這個人物,學生帶入其中會感受到被壓抑的憤懣,也會感到一種無法改變現實的深深無力,這正是作者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也是當時的青年人的內心情感映射。如此,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便能夠完成對周沖這一人物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到時代背景對人物情感的影響、對作者創作的影響,進而實現對小說文學性和藝術性地體味。
四、結語
小說中的人物情感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帶領學生逐步梳理情感線索,解析作者描寫情感的手法,探尋時代對人物情感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在人物情感中實現對小說文本的深入解讀,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最終真正實現高中小說文學性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