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紅軍 李秋玲 宋玉英
摘 要: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動力,自然博物館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森林博物館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在展陳中,從堅持特色發展、提升文化素養,聚焦數字轉型、推動文化宣傳,創新科普模式、拓展文化體驗,弘揚傳統文化、傾力文化育人,服務教學科研、踐行生態文明,服務社會公眾、廣泛開展合作等方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和教育的有效陣地。
關鍵詞:森林;博物館;生態文明;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20
1 博物館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博物館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特別是自然博物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擔負著收藏自然歷史的見證物,研究自然界發生、發展的過程和機制,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的使命,與生態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供科學研究基地,為社會進步積累物質和精神財富①。在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然博物館展陳涵蓋天文、地理、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等方面標本和內容,這種自然知識的教育和傳播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要求十分契合。這種博物館教育具有開放性、大眾化的特點,可以與學校教育互補,與日常生活融合,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②。例如地質博物館,其展陳包括天文、地理、古動植物,以及具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藏品。在傳播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③。濕地博物館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立足濕地博物館功能,全面做好濕地原生態保護和文化挖掘工作;建立的中國濕地植物數據庫,涵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2000余種中國濕地植物的分類檢索。通過開放貝殼館、蝴蝶館、螃蟹館、蝸牛館、中草藥館等,推動博物館科普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融合④。古茶樹資源展館通過茶樹標本、圖片、茶文化史書等,展示古茶樹生態系統和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科普觀眾對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認識,并用相關的科研調查數據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有力支撐,以此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⑤。
2 森林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森林。人類文明的發展首先經歷了由森林提供基本物質保障和生存環境的原始文明,然后是砍伐林木、種植作物獲取基本生活和生產資料的農業文明,但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這種改變沒有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平衡。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質文明發展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工業文明階段。此時加快了對森林及其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森林生態系統和環境遭到破壞,人類生態文明出現倒退。
工業文明使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物質文明建設得到空前發展,但隨著森林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反思,在合理利用森林的同時,重視對森林的保護和森林生態系統修復,人類進入生態文明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森林與人類文明密不可分,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森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森林的生態效益方面,如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殺菌消毒等。
3 森林博物館展項對生態文明的詮釋
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是一家以森林為主題的專題類高校博物館(簡稱“森林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建筑面積11000平方米,內設7個常規展廳、1個臨時展廳。森林博物館展品涵蓋化石、動物、植物、土壤、種子、昆蟲、木材、毛皮、家具、大型真菌、林下經濟產品及民俗等。從森林與自然界、森林與人類兩方向詮釋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優質的教學、科研資源,也成為學校服務社會公眾、普及森林文化和倡導生態文明的文化育人陣地。
3.1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華文明也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要遵循自然規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在“走出森林”和“走近森林”展項中,展示人類從直立到走出森林創造的燦爛文化,說明森林孕育了人類,人類文明離不開森林,森林與人類的關系千絲萬縷,密不可分。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幾乎是所有文化的起源,森林開創了原始文化,長久地影響農業文化,同時也是工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需要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平衡法則,呼喚人類關注森林,走近森林、向往自然、回歸森林,進入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3.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在闡明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方面十分辯證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和生產力的關系,指明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新路徑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在“森林-文明之路”和“森林-危機與挑戰”展項中,展示森林在農業、建筑、交通和家居等方面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不僅從森林中獲取天然經濟資源和生活資料,還通過培育大量人工林、經濟林獲得工業原料、木本糧油、果蔬、藥材等。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對森林的依賴不斷加重,造成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通過展示直接與間接破壞森林的方式,反映我國森林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以及經過努力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的恢復。同時,還利用電子地球系統顯示全球森林總面積、覆蓋率、蓄積量、生長量、消耗量的變遷。
3.3 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人類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態環境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這就要求必須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過度掠奪式消耗資源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要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生態閾值內開展經濟活動和進行人的行為,使自然生態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在“知識森林”展項中,展示森林的八大功能,以及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森林不斷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反映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宣教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行動起來,挖掘減排潛力,共建綠色生態家園。
3.4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它們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既相對獨立、各有特征,又彼此依存、緊密聯系,共同維持地球生態系統正常運轉。人類要運用系統論的思想,從系統的和全局的角度來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在“森林生態系統”展項中,從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光、熱、水、氣、土壤等)展示森林生態系統的構成、運行、功能及特征。采用聲光和多媒體技術,模擬池塘、溪流、田野、湖泊、沼澤、草地等多種生態系統景觀,充分展現森林是與其他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
3.5 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在體制、法治、制度、執行、懲處等方面尚存在突出問題。因此,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方面加大力度,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走上制度化、法治化之路,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在“保護森林”展項中,展示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以及黨和國家在保護森林、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方面取得的成就。
4 森林博物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
4.1 堅持特色發展,提升文化素養
森林博物館堅持科普活動“長期化、規范化、品牌化”理念,積極開展各類形式的科普活動,以主題科普活動為載體,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了哈爾濱市科普體驗行、網絡科普講堂等多種科普教育活動,傾心打造“雷鋒月”“走入殘聯,奉獻愛心”“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茶會”等主題特色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活動中積極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參觀加強參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參觀者近距離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把生態文明教育宣傳與文化育人有機結合,傳播生態文明與森林文化,發揮高校博物館的公益服務教育功能。
4.2 聚焦數字轉型,推動文化宣傳
森林博物館加速與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的聯動發展,推動博物館游覽方式升級,積極建設智慧化博物館,實施藏品信息化管理、數字化展示,完成線上展廳系統的服務器校內遷移,提升網絡訪問速度和安全性,為手機客戶端開發奠定了基礎。對部分館藏品進行調整和優化,逐步完成數字虛擬展廳線上參觀,以360度全景形式展現,使觀展體驗得到顯著提升,為學校實踐教學拓寬了科普知識面。依托手機微信平臺打造線上“智慧導覽系統”,向參觀者提供智能化的云參觀服務,更好地助力森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積極通過各種媒體平臺發布科普小視頻,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和知識服務作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22年,選送5件野生動物標本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中宣部舉辦的“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主題成就展”,為展示龍江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貢獻力量。
4.3 創新科普模式,拓展文化體驗
森林博物館積極拓寬服務思路,豐富科普教育途徑,采用網絡直播形式開展科普教育。攜手東林研支團,定期為支教學校舉辦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科普活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發揮科普育人功能。擴寬森林文化傳播渠道,以“云直播”“云科普”等多種形式輻射更多受教育者,增強森林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線上傳遞東林聲音。森林博物館還開設畢業生專場,通過畢業季活動使畢業生珍藏屬于自己的東林記憶,升華對母校的情感。每年為新生家長開設專場,讓新生及家長們更好地感受東北林業大學的特色校園文化,為新生家長的東林行增加一份特殊的回憶。在博物館醒目位置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宣傳展板,建設志愿者服務站和休閑文化空間,完善場館服務設施,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營造文明、健康、整潔的參觀環境,為師生提供學習休閑體驗。
4.4 弘揚傳統文化,傾力文化育人
自2013年開館以來,每年九月為全校4000余名新生提供專題教育活動,強化林業特色,講述東林故事,讓東林學子了解學校歷史、秉承東林精神、感受森林文化、領悟生態文明。從大學文化的視角搭建各種交流平臺,讓大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大學文化,提升學生的個人追求。舉辦“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森林文化”系列專題展,如“感知森林生物群落 感悟植物文化魅力”“弘揚工匠精神 增強民族自信”“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暨昆蟲文化”“保護大象,重任在肩專題展”“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絕品—傳統木工工具及卯榫結構主題展”等展項,以傳統文化為媒,從思想和行動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學生,架起東林學子多元文化溝通的橋梁,充分發揮高校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的獨特作用。作為涉林專業學生的第二實踐教學課堂,通過實踐教學課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普活動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參與度和課堂效果,為學校師生走進博物館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提供多元途徑。
4.5 服務教學科研,踐行生態文明
一方面,森林博物館為學校相關學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學科研的專業課堂和實踐基地,如林學、森林保護、生態學、動物學、自然保護區學、家具設計等,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有效平臺;另一方面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優質的輔助學習資源,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校教師利用森林博物館展陳資源將理論教學與實踐實習相結合,在直觀明晰的視覺感受下,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加生動深刻。開設有《植物學》《樹木學》《昆蟲學》《木材學》《家具設計》等實習實踐課程。同時,博物館借助2.6萬余公頃的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林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和0.7萬余公頃的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自然教育優勢,將室內和野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造全方位、全過程的生態文明教育科普基地體系。近年來開展了“小興安嶺生物多樣性探索”“探秘原始紅松林”“原始紅松林昆蟲科考”“森林防火演練”“森林動物學科考”“育苗試驗”等活動。
4.6 服務社會公眾,廣泛開展合作
森林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從陳列講解、服務理念、服務質量等方面扎實開展各項工作,為館校合作,共同開展社會公眾教育、青少年素質教育以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搭建理想的平臺。森林博物館配合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開展“龍江學子走進高校博物館”主題系列參觀實踐活動,讓中小學生走進高校博物館,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的育人作用,增強中小學生保護森林、愛護自然意識。許多中小學和社會組織與博物館建立了長期科普教育合作,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目前,森林博物館已成為全國林草科普基地(2023年首批入選),全國林業科普基地,黑龍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科普教育基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青少年林業教育示范、校外教育實踐基地,黑龍江省公共文化場館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首批示范基地。
5 結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重要的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大基本理念⑦。“溯源古今、筑夢華夏”是高校博物館育人主題與宗旨,森林博物館秉承“森林文化凝聚中華上品自然情,生態文明彰顯中國強盛美麗夢”,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禮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規劃發展,豐富館藏和宣教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宣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方針,在服務學校教學科研的同時,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和科普基地的重要作用,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和教育的有效陣地。
注釋
①李迎化.生態文明與自然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01(4):14-18.
②胡芳,李益民,羅德燕.淺論自然博物館如何發揮生態文明教育職能[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24(1):45-46.
③趙瑜.地質博物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挑戰與機遇[J].華北自然資源,2019(2):132-133.
④[佚名].中國濕地博物館以生態文明為基調打響自然科普品牌[J].濕地科學與管理,2022,18(3):1-2.
⑤李法營,宋琴,石明,等.自然博物館的生態文明教育功能與發展對策研究:以西南林業大學世界古茶樹原產地資源展館為例[J].農業考古,2021(2):250-254.
⑥何冰,吳立紅,馬麗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5):51-53.
⑦彭先兵,陳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大基本理念[EB/OL].(2019-02-14)[2023-10-07].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2/14/c_1124113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