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駱賓基是一個敢于反抗、永不屈服的硬漢,在他的諸多小說中刻畫了許多同樣具有硬漢特質的人物形象。帶有功利色彩的時代外因推動了其硬漢形象的塑造,而駱賓基在琿春的成長經歷也為其作品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潛移默化、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些雄健頑強、敢于抗爭、生命力蓬勃的硬漢人物生動豐滿,不僅傳達了作家對堅韌不拔、昂揚向上的民族性格的追求,也體現出超凡的時代精神,為正投身于抗戰中的人們帶來鼓舞與力量,并激勵人們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浪潮中,展現出極高的文學價值與時代意義。
【關鍵詞】駱賓基;硬漢形象;緣起;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3-004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13
駱賓基是東北作家群的成員之一,作為東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學界對他的研究也較少。然而駱賓基也是非常有才氣的作家,他創作了諸多作品,從對幼年的回憶到抗戰文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歌頌,建構起豐富的文學世界。在駱賓基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刻畫了具有粗獷、豪邁、剛強特點的硬漢式人物形象,如康天剛、邰浩然、古班、張萬峰等。“硬漢”在辭典中的意思是性情剛直、有骨氣而堅毅不屈的男人,這種硬漢式的人物堅韌剛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難和折磨,顯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原力。
一、硬漢形象的緣起
駱賓基雖祖籍為山東,但他出生于吉林琿春,自小在東北長大,因此東北的地域文化對其有很大影響,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許多對東北風俗的描寫。他的作品許多都是以家鄉琿春為背景,琿春作為一個處于中、俄、朝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歷史悠久,居住成員混雜,漢族、滿族、高麗族等混居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從小駱賓基就接觸到了各種民族的人,并將給其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寫入作品,在琿春的成長經歷,時代的環境都對他作品中硬漢人物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一)成長之基
駱賓基出生在吉林省琿春縣,琿春位于吉林省東部,處于中、俄、朝三國交界地帶的邊陲地帶。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居住人員復雜,各民族在這里混居。其中漢族人大多是從關內移民而來,駱賓基一家就是從山東移民來到了琿春,駱賓基在琿春出生,雖然沒親自經歷過闖關東這一艱難體驗,但因其父輩的經歷,以及平時接觸的一些闖關東而來的鄉親們,生存的不易與意志的頑強構成了他對闖關東人員的最初印象——頑強不屈,這種生命的強力也對駱賓基產生深入影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眾多具有生命強力的硬漢形象。
滿族最早更多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河流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植被類型多樣,這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東北野生動物與魚類資源豐富,為當地人民打漁和狩獵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漁獵也成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滿族人擅長騎馬、打獵,喜歡肉食,有了“馬背上的民族”的稱號,并由于東北冬天寒冷的氣候環境,需要喝酒來驅寒,因此滿族人也喜歡喝烈酒,這樣的生活方式使滿族人民粗獷剽悍、崇尚武力、豪邁熱情。而琿春又是滿族發祥地之一,駱賓基自小就在這多民族的地域中生活,見到了各種各樣的滿族人民,見識了其驍勇、豪邁與粗獷,對這種具有原始生命力的硬漢的推崇也是不足為奇的。
(二)時代之因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日軍侵占了沈陽,并逐步侵蝕東北三省,東北人民最先處于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之下,作為琿春人的駱賓基,自然也是較早一批感受到被奴役的人,這在青年的他心中留下了革命的種子。日軍的大肆屠掠,致使人心惶惶,駱賓基一家被迫離開琿春來到九道泡子避難,后來他遠離父母,獨自在外求學,在這一段背井離鄉的漂泊歷程中,他目睹了故土的淪陷,看到了戰火下百姓的流亡,這些經歷都加深了他對日本的仇恨。在漂泊期間他也見識到了一些處于國民黨統治大后方的庸庸碌碌、只顧個人利益、茍且求生的人,他越發感受到只有以國家利益為先,不怕流血犧牲的人才能救中國,體現在其文學作品創作中,他塑造了一些積極投身抗戰、為革命不畏流血犧牲,百折不撓,有頑強抗爭意識的硬漢形象,他期望有這樣的人物去趕走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國。
在解放后,駱賓基也曾向許多作家一樣未完全適應創作環境改變帶來的創作題材的轉變,經歷過彷徨的階段。伴隨著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并在毛澤東《講話》精神的指導下,駱賓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深入農村,尋求創作題材的轉變,在不斷與舊有的創作理念斗爭中終于脫胎換骨,確定了自己未來的創作方向,開始以自己熟悉的膠東等吉林東部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作為創作素材,大力歌頌互助組和合作社,因此在作品中塑造了許多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勞動模范,如互助組、合作社中的帶頭人,或為國家建設而奮斗的工人、農民、黨的干部等形象。而在這類人物形象刻畫中,駱賓基塑造了許多具有強健體魄,堅忍不拔,精明能干的硬漢人物,符合了當時集體利益為先、推進工業化建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要求。
二、生命力蓬勃的“硬漢”形象
在東北長大的駱賓基,他亦是一個敢于反抗、永不屈服的硬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年少時為了院長閻宗山仗義執言,敢于得罪日本教員安本元八。在20世紀60年代受到審查時他仍堅持講真話,耿直不屈,即使在被批斗時仍不低下那高貴的頭顱,不為保全自己而污蔑別人,這是十分寶貴的品質,他筆下的人物也如他一樣頑強不屈、不畏強暴。在他的諸多作品中,塑造了闖關東的硬漢形象、滿族硬漢形象、投身抗戰的硬漢形象、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硬漢形象和具有硬漢特征的女性形象等一系列硬漢人物。
(一)闖關東的硬漢形象
在駱賓基的諸多作品中刻畫了許多闖關東的硬漢形象,這些闖關東的漢子大都來自山東河北,在家鄉以耕種為生。在當時我國的人口及土地資源分布是不太均衡的,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資源閑置,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與有限的土地資源的矛盾為人們來到東北提供了客觀原因。此外,在河北、山東等地頻繁發生旱災、澇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使農民無力應對,經常辛苦耕種一年卻收獲無幾,難以溫飽。山東人民也受戰禍影響尤深,加之各種苛捐雜稅的負擔,在這種動蕩的社會環境下滋生大量土匪,農民被迫出走,背井離鄉來到物產豐饒的東北求生。晚清時期,清政府對東北的封禁放松,并出臺墾田法等法令鼓勵去東北移民、開墾土地,這一舉措也致使搬遷到東北的人數量激增。
這批闖關東人員來到東北后,一部分人開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產,以穩健的方式去積累財富賺得家業。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在東北從事伐木、挖參、淘金等工作去賺錢。無論是哪類“闖關東”人員都跋山涉水、背井離鄉,打破了安土重遷的小農思想,擁有開拓、冒險、追求自由的精神,具有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他們來到東北,“要抵抗自己內心的鄉土文化,在陌生的領域尋求立腳之地” ①。在駱賓基的作品中對這樣一批勇于拼搏的闖關東的硬漢形象進行了刻畫。在《混沌初開》中,姜青山不滿于父親對其日常的規矩的管束,不愿意讀枯燥的“四書五經”,不甘心一直過著種莊稼的日子,毅然從家中出走,孤身一人來到關東闖蕩,開設了百貨商店,成為當地商會“會辦”,又開墾了九道泡子的荒地租給佃農成為財東,積累了許多財富。他敢于從舒適的家中出走,獨自來到關東闖蕩,并賺得家業的這一過程必然經歷了重重困難阻礙,這樣的一份勇氣令人敬佩。
在《鄉親——康天剛》中為娶地主女兒的康天剛,決然賣掉家里僅有的半畝祖塋墓地,來到關東賺錢。他多次拒絕了鄉親孫把頭的穩健的種地賺錢的邀請,堅持著“有月亮不摘星星”的雄心壯志,跟著山幫去山里采參,即使過了與地主約定的時間,也不肯放棄,不屈服于這樣的命運,堅信“人是命運的主”,誓要找到老山參。漫長的十七年采參之路,換了十六個山幫,整個人衰老無比,終于在死亡前發現了“四品葉”的老山參,這樣頑強的意志,為實現理想不服輸、不認命的精神,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的形象在精神上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使康天剛的硬漢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熠熠生輝。在《藍色圖們江》中孫把頭等訪山客每年春暖花開之時,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找黃芪、訪山參、鋸鹿茸,風吹日曬,既要面對時刻變化的天氣,又要應付隨時跑出來的野獸,沒有超凡的膽識和氣魄是萬萬不能堅持的,一代又一代人不斷走上闖關東的道路,為生存而頑強拼搏。
(二)滿族硬漢形象
在駱賓基的作品中塑造了這樣一類粗獷豪邁,具有硬漢精神的滿族漢子形象,如《混沌初升》里的古班和田家父子。古班身體強壯,手掌大、指紋粗,可以輕松地將姜步畏舉起來,聲音響亮、高昂、健康,和人說話像是在吵架。他擅長騎馬打獵,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嫌棄城市的椅子不結實,嫌棄城市里人多、吵鬧,認為看戲無聊,在戲院睡覺,古班這健壯的身體、響亮的聲音與同處縣城中的人們并不匹配。古班無比直爽,心直口快,直接表達自己對姜青山念及同鄉之誼,不追究同鄉坑騙的行為的不滿。
這類的代表人物還有田家父子。田一駿和其兒子田大寶都體格健碩,體態敦厚,脊背寬大,初見給人像熊一樣的壯碩感,同樣臂力過人。田一駿作為八道泡子的財東,受人尊敬,既能騎馬打獵、又使家業紅火,田家大院如琿春縣城里的衙門般宏偉,他的性格極其直爽,熱情款待每一位客人,聊天時直來直往,無所忌諱。古班與田一駿都是較為典型的滿族漢子,健壯的身體、響亮的聲音、直爽豪邁的性格,對城市生活的不屑都充分體現了滿族人民的獨特氣質,他們的身影使我們好似看見了在草原、山林肆意縱馬、打獵的滿族漢子。
(三)投身抗戰的硬漢形象
《邊陲線上》的劉強出身于地主家庭,卻不沉溺于家庭的安逸,參加救國軍,為國出力,然而在加入軍隊后他逐漸發現了這支抗日隊伍的腐敗,目睹曾經投入革命的同學季偉剛、孟昭禮等人的墮落。面對王四麻子以其送父親尸體回家等理由的勸阻,他堅持以國家為先,放棄小家,雖有過短暫的動搖,但最后仍堅持抗日。
正是因為有了像劉強這樣覺醒的、牽掛國家命運,在墮落的環境中仍堅持自身的具有硬漢品質的青年人,國家才有未來、民族才有希望。
在《邊陲線上》的馬靠山同樣具有硬漢精神,他胡子出身,粗獷豪邁,具有東北漢子的野性,驍勇善戰,具有抗日決心,毅然與劉強聯合起來,脫離腐敗的隊伍去繼續抗日。
《由于愛》中的邰浩然,出身于東北軍閥家庭,體材魁偉,抗戰爆發后,積極投身抗日,舍棄小家,拋下懷孕的妻子,多次受傷、與隊伍失聯,又重返戰場。一次次出生入死卻未能得到其應有的褒獎,但他仍不氣餒,直到在傷病休養院低迷了四年,目睹了這些權威依附者只為個人牟利,不顧國家危亡,更不在乎浴血奮戰的將士的生命這一黑暗現實,帶領休養院的戰士們落草為寇,繼續投身抗日。這種百折不撓、堅毅不屈的硬漢精神令人動容。
在駱賓基的報告文學的一些作品里同樣有對抗戰中勇猛、不怕犧牲,具有硬漢精神的人物形象的刻畫。如《我有右胳膊就行》中一個在戰爭中失去左臂的傷兵,包扎好傷口后仍堅持上戰場。《一個星期零一天》中的來自復旦大學的大學生小杜與同隊人員陣地堅守了八天,等待換防人員,為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以及《在夜的交通線上》已經受重傷意識近于模糊的主人公在碰到同志時,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傷而是關心前線的戰事。
(四)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硬漢形象
《夜走黃泥崗》的李四虎,“四十出頭的彪形大漢,紅紅的臉膛,烏黑的眼珠,濃濃的圈腮胡” ②,目光敏銳,年輕時是武工隊員,大膽機警,槍法打得準,在與地主還鄉團斗爭時受傷過重,腿落下了殘疾,不得已退伍,但他并沒因為殘疾而自棄,而是繼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維護村里擔治安,還當選了鄉人代表。
他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勤勞能干,在支援水利建設時趕騾子車參加運輸工作,出車兩個禮拜將互助組的騾子不但喂的肥實,又將掙到的運費收入給組里添了一頭兩歲大的牛,在群眾間很有威信。
《草原上》打草組老組長張萬峰,五十開外的彪形大漢,寬肩厚背,腰粗的像圓油桶一般,鼻梁寬大,闊嘴,有兩只精力健旺的大眼睛。五十多歲的他能一個人脫光了膀子打草,要七個人給捆垛,他可以在背負著工具、寢具之外,還能背負著120斤糧食,總是第一個最先到達宿營地,在到達之后還卸下所背的東西,回頭去接應其他人,強壯有力、勤勞能干。
《交易》中護山村農社主任魏丙外形上是個體健如牛腰圓四筒的漢子,面型粗糙,卻有一雙明亮的淳樸而又熱情的蒙古式眼睛,一心為社里的發展,即使父親的各種反對,他也并未動搖,而是對父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都是以集體利益為先,體格健壯、踏實能干的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硬漢人物。
(五)具有硬漢特征的女性形象
在駱賓基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力量過人、性格要強、豪爽、有能力的,完全不輸于男性的,具有硬漢氣質的女性形象。如《混沌初開》中的韓四嬸是滿族人,身高比韓四叔還高,飼養豬、鵝等各種牲畜,忙里忙外,又要時刻應對丈夫在外揮霍而來的欠款,獨自撐起了整個家庭,無論是從體型上,還是從精神層面上,她都比丈夫更具有硬漢精神。以及《紅玻璃的故事》中的王大媽,丈夫去黑河淘金,多年未歸,家中只剩她與兒子,“一身結實的筋肉,身量又有男人高,腰粗、臂膀壯,有著一雙充滿生命力的眼睛,和一雙能操作的大手” ③,被同村女性笑稱像“跑關東的漢子”,她憑借漢子般的身材與性格獨自撐起整個家。
《北京近郊的月夜》中的柴桂英健壯無比,壁壯腿粗,松樹一樣壯健,“兩只眼睛,亮亮的,坦率地望著人,有股男人的豪氣” ④;“論力氣,柴桂英挑個二百來斤,走個一里半里的不用換肩” ⑤,熱情大方,性子要強,在打井時與其他組你爭我趕,爭做進度最快的小組。《山區收購站》中老黑山公社小屯收購站的主任曹英,作者在交代其外貌時是這樣形容的:“高個兒,有兩條矯健的長腿,藍布制服,挎著大背包,唯一和男人不同的標志,就是項下結著的那塊天藍色頭巾” ⑥,以上的女性形象無論是在體型上、力量上,還是精神上都具有一定的硬漢特征。
三、硬漢形象的價值
駱賓基在其小說中塑造的這些雄健頑強、生命力蓬勃的硬漢形象生動豐滿,與其他作家筆下的雄強漢子一起共同向全國呈現了東北人民的倔強強悍,不僅傳達了作家對堅韌不拔、昂揚向上的民族性格的追求,也體現出超凡的時代精神,為正投身于抗戰中的人們帶來鼓舞與力量,并激勵人們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浪潮中。
(一)文學價值
作為東北作家群的成員之一,駱賓基與其他東北作家群成員一樣偏愛塑造具有原始生命強力的硬漢形象,如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中擁有健壯的軀體、高大外形,性格堅韌,帶領佃戶反抗地主剝削反抗地主的大山;《大江》中有著像大山、鋼鐵堅實壯闊身軀,有著強悍的性格與頑強的韌性的鐵嶺;《大地的海》中不畏強暴,拼死反抗的杏子。蕭軍《八月的鄉村》中身材高大,性格剛強嚴肅,為人正直無私的鐵鷹隊長;《第三代》中敢于抗爭、倔強堅毅的老義和團井泉龍和土匪劉元;《伊瓦魯河畔》中勇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賈德等,東北作家群筆下的人物許多都帶有這種粗獷強悍的英雄氣概,而在駱賓基的這些作品里塑造的這些體質上具有強健體魄,精神上也同樣強健頑強的康天剛、古班、邰浩然等人,與東北作家群中其他作家作品里的雄強人物共同呈現了東北人民的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為人們展現了一種昂揚向上的人性力量,這種豪邁、敢想敢做的漢子正是對他筆下的如楊村農、吳非有、劉南波等庸庸碌碌、貪圖享樂、精神上矮化的人物精神狀態的反撥。
這種具有一定理想色彩的硬漢形象也傳達出駱賓基對頑強、堅毅的人格力量的追求,對東北人民骨子里的樸實雄強的贊頌,對民族性格中硬漢力量的追尋。
(二)時代價值
當時在日本侵略者的侵襲下,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階級和民族壓迫滾滾而來,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民族存亡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重心。正是在這非比尋常的時刻,東北作家將東北人民的頑強生命力充分貫注到作品中的人物里,“讓這種強悍的帶有英雄本色和氣概的人物承擔起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 ⑦,用自己的文字為祖國、故土歌哭吶喊,而駱賓基等東北作家塑造的這一批永不屈服、勇猛強悍的人物為正投身于抗戰中的人們帶來鼓舞與力量,激發全國上下的反抗意識與斗爭精神,為喚起國民的民族意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樣的體魄強健、英勇能干的人物形象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運動發展的需要,激勵人們去學習先進人物吃苦耐勞、積極奉獻、以國家利益為先的精神,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浪潮中。在今天,這樣一批具有熱烈直爽、豪邁積極,執著無畏的硬漢人物始終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像桑迪亞哥一樣,僅能被打敗肉體,卻永遠無法磨滅其精神,也激勵著我們無論在多么艱難的困境中永不放棄,勇敢與困難搏斗,與人生搏斗,要有不屈服于現實的斗爭精神,活出自己的生命強力。
駱賓基作為東北作家,在其獨特的成長環境與人生經歷的影響下,他筆下的硬漢人物無一不具備他心目中理想的民族性格的特點,不屈不撓、頑強拼搏、敢于抗爭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所在,也是生命原力的最佳彰顯,這種具有不屈意志的硬漢人物不僅在當時給人們以激勵與鼓舞,在今天仍對我們的人生態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駱賓基:《混沌初開》,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頁。
②③④⑤⑥駱賓基:《駱賓基短篇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頁,第47頁,第319頁,第319頁,第392頁。
⑦逄增玉:《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頁。
參考文獻:
[1]駱賓基.邊陲線上[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20.
[2]謝淑玲.駱賓基建國后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6):130-134.
[3]王曉習.論駱賓基小說的地域文化特色[D].延邊大學,2007.
[4]張圣節.硬漢子駱賓基敢講真話[J].新文學史料, 2007,(03):113-116.
[5]駱賓基.藍色圖們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
[6]金瑩瑩.亂世勇生:駱賓基小說中“闖關東”漢子形象探析[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30(03):49-52+58.
[7]孫曉嬌.駱賓基小說中的東北地域書寫研究[D].延邊大學,2022.
作者簡介:
馮慶穎,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2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