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員工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是企業競相爭奪的稀缺資源。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深入,國有企業對標國際一流企業需要不斷完善治理體制機制,需要更多素質過硬、業績優秀、能力突出的核心員工。如何吸引、培養、使用、保留核心員工,成為國有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結合作者工作實際和經驗,通過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存在的問題,從核心員工甄選、薪酬福利管理、績效管理、培訓管理和職業生涯管理等方面,提出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優化對策。
關鍵詞:國有企業;核心員工;優化對策
核心員工是企業的核心關鍵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戰略資源,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企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國家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任。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深入,國有企業對標國際一流企業需要不斷完善治理體制機制,需要更多素質過硬、業績優秀、能力突出的核心員工,如何開展核心員工管理成為國有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結合作者工作實際和經驗,通過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存在的問題,探索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優化對策。
一、核心員工的定義和特征
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公認的“核心員工”定義,歸納總結現有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核心員工是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掌握了企業核心技術、從事核心業務、在關鍵崗位任職,對企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的員工。
核心員工一般具備以下特征:
一是稀缺性。按照帕累托法則,核心員工是為企業創造了80%價值的20%關鍵員工,具備稀缺性和短時間內不可替代性。
二是較強的自我實現追求。核心員工對個人職業目標有較高期望,關注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處于較高的需要層次。
三是高流動性。核心員工的稀缺性,決定了其在市場資源配置過程中,成為各市場主體重點爭奪的對象,外部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核心員工有強吸引力,使其具備高流動性。
二、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實效得到提升,但對核心員工的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
1.對核心員工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國有企業對核心員工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缺乏科學有效的核心員工甄別機制,對核心員工的甄別,多從領導認可、員工評價、工作經歷、工作業績、學歷和畢業院校、專業技能等級等較主觀的層面進行,較少運用人才測評工具,核心員工的有效識別率較低。
二是缺乏對核心員工的充分授權,國有企業的管理仍存在重視行政級別、強調論資排輩的現象,職位的晉升才能獲取相應的職權。因此,處于非領導崗位的核心員工,較難獲得充分的工作自主權。過少的工作自主權、過度的工作匯報,影響了核心員工的工作效率,削弱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易使其產生不被信任的想法。
2.缺乏有效的薪酬福利激勵機制
國有企業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內部薪酬按員工崗位和職級核定,崗位和職級的晉升才能夠帶來較大幅度的薪酬水平上漲,部分核心員工因崗位數量限制無法通過晉升提高個人薪酬水平;績效獎金能夠與業績掛鉤,但聯系不夠緊密,未能充分體現核心員工的貢獻度和個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核心員工的創造積極性。受管理模式和工資總額的限制,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的薪酬水平未能對標市場,外部競爭力較弱,對關鍵、稀缺人才不具備強吸引力。
國有企業的管理能夠做到合法依規,按規定給予員工五險二金、工會福利、帶薪年休假等法定福利,保障了員工的權益。但在浮動福利方面,仍采用普惠式福利方式,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未能充分考慮到核心員工對追求自我進步、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
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逐步向現代先進企業看齊,對核心員工的保留和中長期激勵提出更高要求,開始嘗試引入股權激勵、超額利潤分享、項目跟投、福利及聲譽類中長期激勵措施,但缺乏完善的激勵方案和有效保障措施。
3.缺乏科學有效的績效管理機制
國有企業績效考核指標參照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指標設定,包括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缺少關鍵業績考核指標,核心員工鮮少參與個人績效指標的確定,缺乏工作成就感,對組織和個人績效提升作用有限。
績效缺乏全流程管理,關注績效考核環節,忽視了其他績效環節,輕視和忽略績效輔導溝通作用,績效管理工作多終止于績效考核環節,未開展績效溝通反饋,未形成工作閉環。績效結果僅用于薪酬調整,對績效改進計劃制定、個人培訓內容確定、職級晉升及崗位調整等方面的應用不足。
4.缺乏完善的培訓管理機制
國有企業對員工的培訓強調普適性,側重于企業管理制度宣貫、通用知識培訓和管理知識培訓;而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培訓,則以應急式培訓為主,定制化培訓內容較少,未能充分滿足核心員工的個性化培訓需求。培訓方式較單一,以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為主,講師與學員的互動較少,學員接納課程內容的主動性較低。培訓評估方面,國有企業多停留于反映評估層級,關注學員的培訓滿意度,對培訓內容、培訓教師、培訓方法、課程資料、培訓場地及設施等進行評價,缺乏有效的培訓后續跟蹤,對培訓結束后學員的學習效果、行為改變及培訓對企業經營效果的改進關注較少。
5.核心員工職業生涯管理有待完善
國有企業對核心員工的崗位確定和晉升方向規劃,仍以企業領導人的經驗和績效考核結果為主要依據,未能開展核心員工職業興趣評估和引導工作,存在部分核心員工職業發展方向模糊、發展路徑混亂、人崗匹配程度較低等問題。
員工職業發展通道方面,多采用單一模式,以管理為主,因領導崗位有限,部分核心員工無法得到晉升,很快達到職業生涯瓶頸,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核心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消極怠工的想法和行為,如個人職業發展長期得不到滿足,將導致核心員工向外部尋求發展,造成人才流失。
三、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對策優化原則
國有企業由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其管理具備一定行政性。開展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對策優化,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堅持黨建引領原則
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開展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要堅持黨的領導,以黨建工作引領企業發展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2.堅持戰略導向原則
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開展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引導核心員工將個人職業生涯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結合,實現二者發展方向一致、相輔相成,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培養更多高忠誠度的核心人才。
3.堅持差異化原則
開展核心員工管理,應考慮核心員工個性特征、職能、崗位的差異性,在堅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進行差異化管理,根據不同崗位、職級核心員工職業發展需要,制定不同的核心員工發展路徑,促進核心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滿足核心員工較高層次、個性化需求。
四、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的優化對策
1.構建職位體系,甄別核心員工
(1) 開展職位分析與設計
通過科學規范的分析,對職位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形成職位說明書,明確職位的工作職責、任務、工作聯系、績效標準、職位權限、任職資格條件等,快速、有效識別企業核心關鍵崗位,為甄別核心員工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核心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建立核心崗位勝任素質模型,幫助核心員工了解個人能力與企業發展要求間的差距,激發其學習動力和干事創業的精神。
(2) 開展人才盤點
通過人才盤點,全方位評價各級人才,能夠有效識別國有企業關鍵崗位現有核心人才和高潛人才,為搭建核心人才梯隊提供有效依據,同時統一管理者評價標準,將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戰略相結合。
2.優化薪酬體系,探索長期激勵
(1) 引入寬帶薪酬,提高內部公平性和差異性
國有企業中領導崗位有限,在傳統等級薪酬結構中,若領導崗位無空缺,核心員工則無法通過晉升職級職位獲取高薪酬。引入寬帶薪酬,同一薪酬級別內,浮動范圍較大,且不同薪酬級別間有重疊部分,核心員工通過專注提高工作績效和個人能力,即使職級未晉升也能夠實現個人薪酬水平較大提升,甚至超越部分領導崗位,提高了薪酬的內部公平性和差異性。
(2) 對標市場,提高薪酬外部競爭力
開展國有企業核心員工薪酬管理,應注意提高其外部競爭力,關注行業薪酬水平變動,開展外部薪酬調查分析,采取領先戰略或跟隨戰略,并制定各類相關政策措施,從待遇、工作、情感方面留人,提高國有企業對核心人才的吸引力。
(3) 實行個性化福利計劃
實行核心員工個性化福利計劃,采用普惠性福利與浮動福利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充分保障核心員工依法享受五險二金、帶薪休假等法定福利。其次,通過分析核心員工差異化福利需求,定制企業個性化福利菜單,核心員工的個人績效貢獻、專業技能、服務期限等條件,換算成福利分值,自由兌換福利菜單上的項目。對于表現特別突出、貢獻特別大的核心員工,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享有外出考察、交流學習的優先選擇權。
(4) 探索利益共享中長期激勵機制
核心員工對國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中長期激勵不足,易導致其短視行為,過分看重眼前利益,做出與企業長遠戰略發展相悖的行為,因此,有必要開展核心員工中長期激勵。中長期激勵形式,以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為主。國有企業核心員工持股應堅持合法依規、公開透明的原則,確保規則、程序、結果公開,杜絕暗箱操作,嚴防國有資產流失;核心員工以自愿為前提加入員工持股計劃,與企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擔市場競爭風險,進一步激發核心員工主人翁意識。
3.優化績效體系,實行全過程管理
(1) 實行戰略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重要工具,促使員工為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承擔責任。開展核心員工績效管理工作,要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加強組織績效與核心員工績效的銜接,將企業績效目標分解到部門、員工,確保各層級員工對績效目標、標準的認識達成一致。核心員工應深度參與績效目標分解、績效計劃制定等工作,切實將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績效目標統一,實現個人與企業的雙贏。
(2) 優化績效考核內容與標準
績效考核內容包括關鍵績效指標(KPI)和行為績效指標(BPI)。KPI是用于衡量核心員工工作業績的量化指標,來源于企業戰略目標分解、崗位重點工作等;BPI包括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等定性指標,主要來源于核心員工崗位勝任力模型。確定考核內容和指標后,應遵循SMART原則,設定指標考核標準。
(3) 實行績效全過程管理
實行績效全過程管理中,首先,國有企業管理層應提高對績效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履行績效管理領導、監督職責;其次,人力資源部門組織開展績效管理工作,履職盡責,做好績效各環節工作的組織、督導、服務工作;被考核部門和員工積極配合,做好績效目標的分解、制定績效計劃,加強績效溝通與反饋,重視輔導與改進。部門負責人尤其應該關注核心員工的績效執行情況,考核周期末與核心員工開展績效面談,就績效完成情況、存在不足、下一周期改進計劃進行深入談話并達成共識,形成績效面談記錄表,報備人力資源部門。將績效考核結果充分運用于核心員工提拔晉升、崗位調整、薪酬標準調整、績效薪酬發放、培訓等各方面,為核心員工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導。
4.優化培訓體系,加強人才儲備
(1) 構建有效的核心員工培訓體系
以國有企業戰略為導向,立足于企業的核心需求,兼顧核心員工多層次培訓需求,構建有效的培訓體系。第一,開展核心員工培訓需求調查分析,基于調查結果制定周密的培訓計劃,做到培訓內容重點突出、聯系實際;第二,根據核心員工個性特征,選擇合適的培訓教材和培訓方式,做到因材施教;第三,開展持續性培訓評估,將評估側重點后移至學習評估、行為評估和成果評估層級,促進培訓效果的轉化,提高培訓的投資回報率。
(2) 組建內部培訓師團隊
國有企業除關注核心員工的個人成長、滿足其培訓需求外,還應關注核心員工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承和發揚。通過組建內部培訓師隊伍,吸納核心員工加入,形成具有國有企業特色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多方面內部培訓課程體系。為保證長期、持續的輸出,國有企業應關注內訓師隊伍和核心員工講師的成長,組織開展TTT培訓,幫助內訓師從行為層和技術層完善課程內容。
(3) 建立核心員工培訓檔案
建立核心員工培訓檔案,包括個人學習檔案和內訓師授課檔案。個人學習檔案記錄核心員工的培訓需求、培訓計劃及完成情況、培訓成果轉化情況,形成核心員工的學習地圖,發現核心員工培訓不足之處,為改進培訓規劃提供依據。內訓師授課檔案記錄核心員工開發的課程教案、授課情況、改進計劃等,促進核心員工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5.完善核心員工職業生涯管理體系
(1) 構建職業發展雙通道
構建管理型和專業技術型縱向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并設置雙通道間的雙向橫向通道,實現人才交流,提高人崗匹配度。管理型職業生涯通道用于為公司選拔和培養具備管理、領導潛能的核心員工,為公司管理層儲備人才;專業技術型職業生涯通道用于培養技術專家,引導技術型核心人才不斷完善專業理論體系、提高專業技能。當員工沿著一個通道發展阻力過大時,可通過橫向通道嘗試另一個職業發展方向,通過設定過渡期,幫助核心員工確定個人職業發展方向。
(2) 開展核心員工職業規劃
開展國有企業核心員工職業規劃,通過運用科學的職業興趣測評工具,幫助核心員工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特點,充分考慮測評結果和個人意愿,結合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人力資源規劃,引導核心員工將個人職業發展與國有企業發展相結合,做到目標、方向一致,實現個人與國有企業的雙贏。
(3) 開展多種形式的內部人才交流活動
對處于職業探索期的核心員工,可通過提供跨部門、跨職能的崗位輪換,幫助核心員工確定個人職業錨,同時促進國有企業內部人才交流,培養一專多能的核心員工。對處于職業上升期和成熟期的核心員工,可通過工作擴大化和豐富化給予核心員工更多工作挑戰、工作自主權和決策權,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劉琦.C公司核心員工激勵機制的優化設計[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2.
[2]馮福如.企業核心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及其實施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0(7):104-105.
[3]王進.國有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鹽業,2020(18):19-24.
[4]任釗輝.我國企業核心員工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學家,2014(14):185.
[5]薛亮,孫麗敏,莊鑫雁.核心員工的特征及管理策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9):47-51.
作者簡介:陳子梅(1987.03— ),廣西南寧人,廣西交投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業務主辦/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側重研究員工培訓、招聘管理、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