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通過多種舉措營造符合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生態。雖然河南省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碩果累累,但是在數字化進程中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本文重在剖析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相應的針對性措施,以期推動河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
一、引言
2022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報告中指出,河南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開局良好,產業數字化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數字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河南省作為我國的工業大省和農業大省,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下,依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在數字化時代,探討如何加快推進河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梳理總結了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并剖析數字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因地制宜地提出推進河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二、河南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
1.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較好
近幾年,河南省委和省政府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規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十三五”期間,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在人工智能、智能傳感、鯤鵬計算以及AI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南省依托龍子湖智慧島、金水科教園、鶴壁5G產業園等,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5G等產業鏈,海康威視、紫光、華為、甲骨文、浪潮等數字經濟企業入駐龍子湖智慧島。以智慧島為形成核心引領,以18個產業園區為節點,形成節點帶動,“1+18”大數據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形成。國家評選“鄭州市生態宜居”“駐馬店市惠民服務”為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優秀案例,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大力開展,推進禹州、鞏義、新鄭等智慧化建設。2022年“豫事辦”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達94%,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檔,“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逐步提高,運用大數據、5G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逐步加快了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2.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推進
相比于2020年,河南省產業數字化水平在2021年得到明顯提高,規模超過1.45萬億元,增速為15.4%,比2020年提高8.5%。同時,2021年河南省產業數字化占GDP比重較2020年提高1.8%,達到了24.8%。在河南省數字經濟滲透率方面,服務業高達34.5%,工業為17.9%,農業為5.6%,比2020年分別提高1.2%、0.9%、0.3%。在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河南省構建“一中心、多節點、全覆蓋”的現代國際物流網絡體系,建設智能物流小鎮,全省建設“智慧旅游工程”,建成智慧文旅開放平臺,利用5G技術實現景區智慧化。在工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應運而生,在產品的生產、研發和銷售中運用大數據、5G技術等,降低產品成本、加快產品研發進度,以此提升企業的效率。在農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河南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打破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智慧化、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初步建成“農業云”和省級農業數據中心。除此之外,河南省積極應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實現中小學空中課堂,在醫療板塊實施基于5G的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等。
3.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河南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2021年河南省印發《河南省“企業上云上平臺”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3年)》,行動計劃中指出,全省要在三年內新增上云企業10萬家,累計達到20萬家,打造上云上平臺標桿企業100家,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單位產值能耗降低5%以上。2022年,河南省新增3.58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河南省2022年在裝備制造、煤礦、鋼鐵、水泥等16個重點行業復制推廣5G應用項目1470個,全省統籌推進5G和千兆光網協同發展,實現鄉鎮以上區域5G網絡連續覆蓋和千兆光網全覆蓋,網絡規模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全省5G用戶總數達3682.4萬戶,居全國第3位。河南移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搭載了覆蓋新材料、裝備制造、礦山、冶金等行業的60個工業App和79個機理模型,為工業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大力推動“河南制造”邁向“河南智造”。河南持續推進以“5G+工業互聯網”平臺為重點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構建“連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網絡強基、平臺賦能、生態擴增、行業綻放“四個工程”。
三、河南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數字化創新能力薄弱
目前,河南省在智能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網絡化協同、平臺經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上存在發展能力不足,尚未形成規模優勢,而機器人、傳感器、人工智能、交互模式等技術是數字經濟創新的能量所在。另外,河南缺乏創新型企業,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雖然河南依靠信大捷安等自主研發型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獲得了突破,但是研發實力與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相差較大,導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工藝主要依賴外部技術支撐。研發投入不足也一直以來制約著河南省數字化創新能力的提升。在R&D經費投入方面,2021年全省的R&D經費投入金額位居全國第十,超過了千億元,但是與全國第一的廣東省R&D經費金額4002.2億元相差甚遠,全省的R&D投入強度僅為1.73%,低于我國整體R&D投入強度(2.44%),遠低于北京的R&D投入強度(6.53%),2022年河南R&D投入強度(1.85%)低于我國整體R&D投入強度(2.55%)。在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方面,2021年河南省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3534件,位居全國第十二,2022年河南省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4576件,位居全國第十三,與廣東、北京和浙江等省份差距明顯。
2.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面臨困難
2021年河南產業數字化占GDP比重為24.8%,而全國平均水平為32.5%,相差7.7%,全省傳統產業居主導地位,因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仍然面臨不少困難。一是,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平衡。“中國裝備制造企業效益200強”中僅有三家河南企業,僅有一家企業進入全國百強,上榜企業不多且排名不理想,制約著全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發展。裝備制造、零部件、原材料等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度較慢,一些中小微企業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制約,導致數字化意識不強,生產環節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二是,傳統農業數字化轉型進度緩慢。河南省當前在農產品生長環境監測、農業智能測產、病蟲害監測等方面,應用數字技術程度不高,尚不能實現全程數字化,農業生產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整體不高。三是,服務業與數字經濟尚未深度融合。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住宿、餐飲、零售等生活性服務業,除了部分龍頭企業取得較明顯的數字化進展之外,中小型服務業企業受規模發展效益的影響,在信息技術方面投入較少,拖慢了服務效率,導致服務業整體與數字經濟融合程度不深。
3.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優化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河南省在千兆固定寬帶的應用、窄帶物聯網的廣泛覆蓋、5G網絡的商業化應用、IPV6的規模化部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一是,數據共享不足。由于各級政府掌握著主要數據資源,造成跨層級、跨部門的信息共享程度低下,5G技術應用產業生態尚未形成,部分數據中心存在“重基礎、輕應用”現象。二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機制不夠完善。目前,主要由政府、央企和國企主導,民營企業參與度低,加之由于缺乏相關的制度規范社會資本參與,導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社會資本引入不足,建設模式單一。三是,地區、城鄉、產業之間存在“數字鴻溝”。河南省內各地區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存在差距,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全省農村網民與城鎮網民占比相差較大。河南省的農業信息化水平落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多數農村地區尚未構建相對完善的物聯網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監測技術,農業農村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有待提高。
4.數字經濟復合型高端人才短缺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面對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從數字化人才培養的規模還是質量,均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一是,數字化復合型人才缺乏。數字化復合型人才能夠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而河南省從事信息技術相關產業的人員數量較少,具備“數字+行業應用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河南省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二是,數字化高端人才引進不足。當前河南省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核心技術領域的高端人才和團隊數量不足,數字化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廣東、浙江等地,河南省在高端人才聚集能力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機器人工程師和人工智能人才相對匱乏。據統計,全國過半數5G技術人員在上海等地區工作,上海的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占比40%以上,河南省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數字化人才的規模數量和薪酬待遇水平低于廣東、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人才“洼地效應”尚未形成。三是,數字化人才培育不足。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設方面,河南缺乏知名高等院校和高水平科研機構,河南高校相關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等專業培養優勢不明顯,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難
度較大。
四、推動河南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1.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為解決數字技術落后、數字化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河南省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研發。第一,重點加強在傳感器、物聯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企業要加大投入核心技術研發,開發新產品,研究數字化制造、數字農業、數字物流、數字金融等領域所需的軟件、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等。另外,積極引進一批具有模范帶動效應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引領省內其他企業一起構建數字經濟生態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帶來豐富的創新資源,形成規模優勢。第二,加強傳統產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通過成立專業的研究中心,提升科研力量,推動智能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網絡化協同、平臺經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開發與應用,不斷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第三,河南省各級政府也要制定配套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政府在企業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數字技術升級開發過程中,對數字經濟創新型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如加大研發費用補貼和稅收優惠力度、設立專項培育基金,支持創新型優質企業完成股改和上市等,以推動河南省創新型企業高質量發展。
2.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為了加快河南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利用大數據、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實體經濟實現深度融合。第一,著力推動河南省農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建設農業云數據中心,通過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實現智能農機應用,搭建農業物聯網,發展智慧田園、智慧漁場和智慧農場等高科技農業應用場景,構建鄉村大數據平臺,大力建設數字鄉村。第二,推進智慧制造的加速發展。加快建設“5G+工業互聯網項目”,加強機器視覺、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等新技術應用于制造業企業,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一大批數字車間、數字工廠和數字園區,鼓勵“上云用數賦智”發展,持續推動制造業企業向智能化和精細化轉變。第三,穩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進程。憑借數字經濟新模式,推動旅游、交通、物流、金融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實現數字化改造,加快提升互聯網+旅游、智慧交通、數字物流、數字金融等服務業發展水平。除此之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需要出臺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制度和政策規定,做好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戰略,以此支持和鼓勵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3.完善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河南省要不斷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持續升級網絡基礎設施,著力推動河南省大數據中心建設。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千兆固定寬帶應用、窄帶物聯網廣泛覆蓋、5G網絡商業化應用、IPV6規模化部署。在大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持續推進大數據產業園區建設,提高數據信息共享程度,通過構建各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與省政府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進行實時、有效對接,并積極建設國家級大型數據中心。第二,鼓勵和吸引民間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在新基建的投資主體方面降低民營企業進入門檻,促進投資主體多元性,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完善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第三,縮小地區、城鄉、產業之間的“數字鴻溝”。一是加強城鄉數字融合發展,統籌好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二是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智慧農業,著力解決農業信息化水平落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問題,促進農村、農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另外,應充分結合各企業所處的產業性質特點,縮小不同行業企業的數字鴻溝。
4.加強數字經濟專業人才的培育和引入
河南省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相關領域數字經濟專業人才的智力支撐。第一,在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方面,一是高校要加強信息技術、大數據等相關學科建設,加大復合型高端數字經濟人才供給,鼓勵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之間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支持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數字經濟實訓基地,大力培養具備數字化背景的復合型高端人才。二是企業內部要構建數字化人才選拔培養體系,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數字化講座等提高企業人員的數字化素養,提高企業整體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培養“數字+行業應用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第二,在數字經濟人才的引入方面,貫徹落實“中原英才”等招才引智政策,河南省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數字經濟人才選拔和考核標準,并完善數字化人才薪酬待遇保障體系,吸引國內外精通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數字化人才在河南創新創業和開展項目,以此投身河南省的數字經濟建設,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白小明.加快推進河南數字經濟發展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1):73-77.
[2]郭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0,33(2):20-24.
[3]何梟吟,成天婷.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J].商業經濟研究,2021(10):189-192.
[4]任保平,孫一心.數字經濟培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機制與路徑[J].經濟縱橫,2022(4):38-48.
[5]王婉劼.河南建設數字經濟新高地策略研究[J].統計理論與實踐,2022(11):51-55.
作者簡介:梁村(1990.09— ),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