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元霄
摘要:“雙高計劃”的提出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探索與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要求各個高職院校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為路徑,打造自身的高水平專業教育和高水平育人體系。研究以“雙高計劃”為背景,結合專業群建設、政企校研深度融合等理念,立足人才培養目標,搭建自身的“雙高”發展路徑。文章通過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和推進路徑、策略進行系統的探討,旨在為我國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研究中提出高職院校要從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多方資源深度融合、突出區域特色以及搭建專業群融合育人體系等方面著力,確保高水平院校和專業建設過程中的要素與整體能夠逐步優化。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發展;路徑;融合
引言
2004年我國就開始探索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方案,經過15年的實踐,在2019年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證實提出了“雙高計劃”,要求各部門結合職業院校“雙高”建設發揮自身的助力與服務作用。“雙高計劃”的提出是國家從社會用人需求以及職業教育新發展的多重需求出發,以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能力為目的,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的系統規劃與指導,這也是各個職業院校深化改革、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之一。“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要能夠以打造高水平專業為驅動,依托地域資源、校內資源等多元資源體系,推動高水平職業院校目標的實現,并以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確保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協同性。
一、“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發展的實質與方向
“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發展的實質是提升立德樹人的綜合能力,搭建發展的路徑體系,盤活高職院校育人的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國家標準的高質量專業育人體系,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目標。
(一)把握“雙高”主線,助力育人的提質增效
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要把握“雙高計劃”的主線任務,依托多元育人主體和育人路徑,盤活多元育人資源,積極服務于區域發展需求,打造聯動育人與協同育人體系,實現育人的提質增效目的。一方面,以高水平專業和高水平高職院校為雙路線,以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目標為主導,優化各個專業教學和專業布局,組織各個專業從區域資源、區域產業發展中尋找育人的“合力”,打造育人的共融空間,形成高職院校的專業育人優勢和體系;另一方面,要能夠圍繞“雙高計劃”的主線任務,以及“雙高”目標的實現,不斷開拓“輔線”路徑,打造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等協同路徑。
(二)突出“雙主體”作用,優化“教”與“學”
“雙高計劃”下,學生和教師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主體支持,也是“雙高”目標實現的重要動力來源者和成果檢驗者。因此,各個高職院校既要能夠通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帶動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要能夠協同多元力量,確保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1]。
從提升教師教學質量方面來看,要從教學觀念、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著手。第一,要以“雙高”為驅動,引導教師教學觀念轉變。“雙高計劃”要求各個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既要確保人才的就業與發展,同時也要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從而形成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協同,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改變傳統的通識育人觀念,不斷發掘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優勢,通過師生互動、專業互動等方式,實現育人的細分化、精準化,在通識教育基礎上搭建多元育人方向和多元發展方向,確保人才培養中的“有教無類”;第二,要結合智慧教學手段,不斷提升教學方式的創新,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等方式,依托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體系,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要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課程教學的目標,對各個專業教學、課程教學進行細分目標設置,推動教材資源、學校資源以及區域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合。
在學生學習質量方面,要以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為引導,扎實專業基礎教學,豐富專業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在技能融合、理念知識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搭建課內與課外的協同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三)立足協同,打造多元路徑
“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的發展,也要立足多元教育資源和教育主體的協同,打造出多元化的教育路徑體系,促進學校發展水平、治理水平等的共同體系。
1.各個高職院校要能夠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路徑,完善多元主體育人體系,不斷優化高職院校的校內育人和產業育人之間的協同作用,健全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和開展模式,圍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行業競賽以及社會協作等內容進行方位融合、要素融合,依托創新探索,提升協同育人的融合深度與廣度。同時,各個高職院校要引導二級院校和各個專業,積極對接行業內的優勢企業資源,把握行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中,并借助專業教研室、實驗室,與對接企業形成產學研深度合作體系,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探索技術創新、理念創新和服務創新,形成以育人為核心的發展共同體。
2.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的場域,既要立足于國內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要積極與國際優勢資源進行對接合作,將國外優秀的行業技術、理念引入到教學體系中,從而形成自身的國際化辦學路徑,更好地服務于國家“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戰略需求。各個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師資源和產業協作資源,積極組織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參與國際賽事、會議,強化與國際院校、行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培養適應國際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如,可以依托國際協作,搭建國際化課程體系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專項實驗班等。同時,各個高職院校也要以區域產業發展為依托,結合區域產業“走出去”的戰略規劃,為其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技能型人才,如,可以依托高職院校的外語學院,推動外語學院與各個專業的融合,開設國際化人才培養實驗班。同時,還可以在產教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高職院校教育資源優勢,為合作企業盤活現有的人才資源[2]。
3.要結合高職院校內部發展的實際情況,強化高職院校治理能力,以新的發展理念帶動高職院校新的發展,同時做好發展對策的調整,推動高職院校管理職能優化、校園建設優化以及教學開展優化,從而更好地應對教育領域和行業領域的重大變革。同時,各個高職院校也要統籌校內外各項要素和資源,對校企協作、產教融合、政校合作等過程中的各項資源進行梳理,推動適應專業與適應資源的有效銜接,確保發揮各項資源的育人優勢,有效釋放資源融合對高職院校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4.要能夠立足高職院校教育屬性,從教育服務發展、發展帶動教育角度出發,健全高職院校與區域發展的協同與服務之路,借助高職院校的資源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等的支持,同時依托區域產業發展能力的提升,帶動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打造出高職院校與區域發展的協同體。同時,高職院校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需求、人才需求、理念需求以及發展需求,對自身的教育體系進行調整,如,積極對接產業信息化升級需求,以高職院校管理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為依托,培養適應性的人才,為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技術與人才保障。此外,還可以結合國家“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新理念,組織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深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區域發展戰略中,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在服務中學習、提升,同時也在服務中尋找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理想追求,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服務能力。
二、“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發展的具體策略
“雙高計劃”的提出也為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高職院校應當在新的政策指導和環境下,全方位盤活自身的資源優勢,依托協同育人、資源發掘等方法,不斷提升專業建設和學校建設的質量,著力解決“雙高”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全新的發展格局。
(一)完善學校頂層設計
高職院校作為“雙高計劃”實施的核心主體,自身對于發展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直接影響到學校發展的質量。“雙高計劃”中圍繞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現代化轉型提出了重要的指引,而高職院校如何有效地完成目標,關鍵在于如何在正確解決戰略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可行的發展策略,完善發展與改革實施過程中的頂層設計,為具體發展的推動提供系統的保障。本研究認為,各個高職院校要能夠以“雙高計劃”的政策內涵為對標,不斷改善關于發展的思維與認識,依照專業群建設、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路徑進行科學布局,圍繞改革過程中的難點、重點設置階段性發展任務與目標,確保能夠在多元合力的支持下,分步、分批地完成“雙高”發展的目標,著力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學校育人能力。
(二)革新主體思想觀念
“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的發展和推進也要圍繞社會發展、教育需求以及國家要求,不斷革新教師、學生兩大主體的思想觀念,統一思想認識,確保能夠在目標統籌下提升專業建設和學校發展能力。一方面,要能夠強化教師主體的擔當意識、擔當能力和創新能力,依托專業教研室、校企合作平臺,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在專業素養、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調動各個教師在“雙高”建設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以高標準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能夠結合校外實踐、專業課堂教學以及職業規劃教學,引導學生群體認清行業用人需求、用人標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和主動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在專業教學基礎上,依托“1+X”證書制度、校外實訓等機會,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空間與環境支持。
(三)推動專業群建設
在社會發展高質量轉型的背景下,各個行業圍繞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進行積極的探究,這也加大了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能力,同時還能圍繞崗位發展需要,形成“1+N”(專業知識+相關知識)的能力體系。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育人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勇于打破傳統的專業育人體系,結合崗位發展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鼓勵支持相關專業在育人過程中的互助與融合,鼓勵支持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跨專業重組。如,在雙創賽事活動中,可以結合項目實際需求,組建“專業教師+相關專業教師+行業教師”隊伍體系,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得到融合性的提升,這也能夠充分探索高職專業教育的新發展,形成立德樹人目標實現背景下的專業群建設。同時,專業群的建設也要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角度出發,實現跨院校、跨單位的育人合作體系,形成區域專業群育人體系、行業專業群育人體系等多元架構。
(四)搭建多元資源融合體系
2018年我國教育部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實踐理念,要求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和全主體育人的方式,這也與“雙高計劃”中的理念相一致,要求各個高職院校能夠圍繞育人目標的實現,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政企校研用一體等新路徑,強化教育資源、課程資源、教師資源與政府資源、行業資源和科研資源進行系統的融合,不斷地拓寬育人的空間,豐富育人的主體與內容,引導學生在更加多元的環境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對此,高職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應當以區域資源融合為目標,以各個專業為基礎單位,探索適應性資源的合作與融合,形成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理論教學、創新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空間與體系,如,在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以專業教學為基礎 ,結合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踐,結合政校合作,組織學生圍繞鄉村產業發展和直播帶貨融合進行實踐探索,結合雙創教育,組織學生參與到全國賽事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五)發掘地域資源特色
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地域性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體系和育人體系,從而形成高職院校的特色,盤活區域產業資源、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育人中的作用。如,在高職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區域的人文歷史資源、紅色紀念場館等引入課堂教學體系中;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組織電子商務、廣告設計、視覺傳達與設計等專業進行協同,圍繞助力產業營銷、產業品牌打造等進行系統的實踐,形成具有區域產業特性和專業群特性的課程體系。
結語
“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的發展既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地推動發展戰略實現,同時也要能夠在改進自身認識的過程中,把握新機遇,推動新發展,借助協同育人和多元資源的作用,搭建綜合育人空間,促進專業建設和學校建設的共同發展。同時,在“雙高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各個高職院校也要能夠敢于破除落后發展觀念和不適應的規章制度,以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為牽引、以強化責任擔當為標準,確保“雙高”目標的細致化與科學化落實,最大化促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盧麗.“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要求與推進舉措——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6):97-101
[2]胡德鑫,陳潤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發展路徑、現實挑戰與提升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1(1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