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摘要:教育懲戒權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據學校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行為規范的一種權力。通過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相關法律規制,總結出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應當注意的事項及行使權力的范圍與尺度,同時也指出當前中小學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面臨的困境。根據上述研究思考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權的正當行使方法展開了探索,旨在為更多中小學教師正確、正當、正規行使教育懲戒權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法律規制
在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權對學生進行懲戒,但這種權力是受法律規制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權利和義務,其中明確規定教師有教育教學管理權和糾正學生違紀的權利,但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必須遵循法律規定,不能任意采取懲戒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31條規定,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和糾正學生違紀的行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學生人格尊嚴,不得侮辱、體罰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懲戒時應當注意方法和方式,不得過度懲戒或虐待學生。
教育部于2017年發布了《關于深化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和糾正違紀行為時應當尊重學生人格,不得侮辱、體罰學生,不得對學生進行嚴重傷害或侵犯學生的人身權利。
教育部2020年審議通過《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明確學校及教師可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以及不同情形應采取何等程度的教育懲戒方式,強調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禁止出現的不當行為,真正將教育懲戒權合法化、合規化。
(一)教育懲戒權尺度難以把握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時,往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主觀判斷,但主觀判斷可能受到個人情緒、認知偏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難以把握尺度。對于一些違紀違規情節較輕微但態度惡劣的學生,教師如若不行使教育懲戒權自然就難以服眾。如若懲戒過度,又違背了行使教育懲戒權的初衷。對一些認錯態度良好但是屢教不改的學生行使教育懲戒權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加大懲戒力度則可能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但原有的懲戒方式又不足以督促學生改正自己的行為。例如,在處理學生打架一類的矛盾時,教師就難以舉起“教育懲戒”這把戒尺,如若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么學生難以吸取教訓。如果懲戒過重,反而會引起學生之間更深的矛盾,甚至對學生造成身心傷害[1]。
(二)家長角色干擾懲戒權行使
1.家長角色失位,放任教師懲戒
部分家長懷有一種錯誤的思想,他們認為只要將學生“扔”到學校,“拋”給教師就好。作為家長可以全權放手,自然有學校和教師替他們管好孩子,自己只要無條件地支持學校和教師即可,如果孩子身上有什么壞習慣,教師們都能通過教育懲戒來幫助學生改正。家長只要“狠下心去”,不管不看不過問就好。孰不知,這樣的想法不僅讓教育懲戒權失去應有的監管,也讓教師的教育管理壓力直線上升,最終只會讓學生因為疏于管教而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厭學情緒高漲等問題。
2.家長角色傾軋,限制教師管理
在“二胎”政策放開之前,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一家6個大人無條件地寵溺一個孩子,自然容不得教師去行使他們本該行使的教育懲戒權。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并沒有犯錯,錯的是教師的管理方式,孩子需要鼓勵和勸誡,懲戒只會“傷害”孩子。在懷有如此思想的家長影響之下,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之前都需再三思慮,常態化班級管理也會受到影響,對于其他學生的管理也會因為這些“個例”而大打折扣。例如,陜西渭南曾發生一起烏龍事件,一名家長因不滿語文教師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到學校找其理論,卻誤打了數學教師。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背后,也暗藏著當前家長對于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管理限制,值得深思。
(三)教育懲戒易激化師生矛盾
中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處于一個快速變化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的身心更為敏感,更易出現“叛逆期”。此時,教師對于學生施加的合理懲戒,也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又會招致更加嚴苛的懲戒,如此師生之間就可能形成難以調和的矛盾。例如,在江西九江市修水縣第三中學曾發生一起教師與學生互毆事件,在事件中,教師采取了掌摑學生的不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懲戒,引發學生還手的激烈反應。這起事件足以表明,教師的懲戒不當極易引起青春期學生的劇烈反應。
(四)懲戒權難堪社會輿論壓力
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輿論壓力也進入到了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中小學生教育,更是隨時可能因為不恰當的懲戒而招來鋪天蓋地的指責和網絡暴力。這樣的輿論壓力使許多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束手束腳,一些本應通過懲戒來幫助學生改正缺點、健康成長的情況,也都會因為教師的不敢施為而不了了之。例如,在近期商丘幼師毆打學生一事發生后,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教師此時行使教育懲戒權更容易受到家長的抵觸和指責,而教師自身也難免會畏首畏尾,難以放平心態進行懲戒。
(一)制定校內規章,監督懲戒有“法”可依
校內規章制度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依據,監督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是確保教師依法依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舉措。學校需要制定規章制度明確教育懲戒的范圍,包括哪些行為可以被懲戒、懲戒的方式和程度等。同時,學校要加強教師的教育懲戒培訓,使教師了解教育懲戒的法律法規、原則和程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責任感[2]。
例如,學校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公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來制定校內規章,并在公眾號、視頻號或短視頻平臺上發布校內相關規章制度,邀請社會各界共同監督規章執行情況。此外,學校還可建立教育懲戒投訴渠道,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對教師的教育懲戒行為提出投訴和意見,學校及時處理投訴,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樣,不僅能有效監督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確保教育懲戒工作合法、規范、公正,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家校溝通,保障懲戒有“律”可守
通過加強家校溝通,可幫助教師更好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學校可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建立雙方的互信和合作關系。通過加強家校溝通,增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家校合作,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努力。同時,家長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問題,與教師共同關注學生的教育懲戒問題,合力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例如,學校可定期組織家長會,邀請家長參與并了解學校的教育懲戒政策和規定,教師還可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情況,共同討論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懲戒。另外,學校可開設家長課堂,邀請專家和教師就學生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問題進行講解和交流,以此增進家長對學校教育懲戒政策的了解,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和參與度。
(三)尊重學生權益,合法懲戒有“規”可循
教育懲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改正不良行為、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而不是懲罰或傷害學生。所以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確保懲戒行為合法、合規。教師不得采取任何違法違規的手段進行懲戒,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3]。
例如,教師應按照《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第七條和第八條規定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公正、公平對待每個學生,不偏袒、不歧視。教師在進行教育懲戒時,應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避免侮辱、傷害學生。懲戒應注重教育效果,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單純懲罰。教師在進行教育懲戒后,應當持續關注學生的表現和發展,及時調整懲戒措施,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成長進步,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幫助。
(四)維護教師權利,合理懲戒有“制”可靠
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學校也需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責任感,確保教育懲戒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可建立教育懲戒記錄,記錄教育懲戒的情況、原因、方式和效果等信息,監督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用“看得見”的記錄證明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合法性以及正當性。
例如,教師在針對校園霸凌等嚴重違紀行為進行較重程度的教育懲戒時,學校就應保留和備案懲戒記錄,以免引起家校糾紛和社會輿論。同時,學校可設立監督機制,由教育局、學校領導、教師代表等組成監督小組,定期對教師的教育懲戒行為進行評估,審查并證明教師能夠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
綜上所述,教師應通過合理合規的教育懲戒,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以教育為主,通過懲戒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行為;與學生及其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問題解決;尊重學生的尊嚴和權利,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背景,避免過度懲戒或歧視行為;更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學習有效的懲戒策略和方法,確保懲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趙貧.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法律規制研究[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2022.
[2] 蘭婭.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法律問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3] 楊羽,齊春梅.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實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9).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