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在課程建設、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需要向縱深推進。教研部門作為區域的教育智庫,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教研理念,重構教研功能體系,調整教研任務重心,為學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支持。錦州市古塔區教師進修學校作為區級教研部門,在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立足架構教研功能體系、提升教研隊伍專業素養、探索教研發展實施路徑三個維度,堅持共享發展的原則,不斷深化教研核心力量,高品質服務區域教育改革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教研體系;專業支撐;教研路徑
開展扎實有效的教研工作是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更是保障區域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雙新”背景下,區域教研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如基于經驗開展專業化的教研活動難以適應課程改革的步伐、教師隊伍發展的新要求;教研員對于“雙新”背景下的課程理論學習缺少實踐融合的機會,過程指導不夠深入;教研活動的組織形式雖然多樣,但是缺少基于實證的診斷分析,難以發揮教研應有的價值和引領作用等。近年來,錦州市古塔區教師進修學校(以下簡稱“進修學校”)著力開展高質量教研深發展的區域探索,聚焦三個維度,積極探索研修模式,賦能教師專業化成長,助推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整體規劃,架構教研深發展的功能體系
進修學校結合區域實際,印發《古塔區教師進修學校關于加強中小學教研工作的指導意見》,啟動“古塔區小學校本教研星級達標校評選活動”,制定《星級校本教研達標校評選細則》,確立“學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場所,教師是研修主體”的教研新理念。工作中,進修學校緊扣“一個指導意見”,從縱向、橫向、塊狀、定點四個層面整體設計,立體展開教研工作,實現管理重構,助力區域教研深發展。
(一)區域教科研縱向管理
區域教研與科研一脈相傳,理論與實踐形成合力,全面提升教學效果。進修學校從區域層面組建了由教研員任組長的學科教研核心團隊,以學科小課題推進教學深度研究,以“教學研究合作共同體”的形式開展學科教研。例如,數學學科開展了“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的實踐研究”“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策略研究”;語文學科開展了“核心素養導向下整本書閱讀項目化實施的研究”“小學生學業質量立體化評價改革研究”。各學科課題緊扣課程實施的重點、熱點,不僅明確了教研方向,也有助于新課程理念落地生根。
(二)片區校際橫向聯研
古塔區現有10所小學,因地域、城區改造等因素,這10所小學發展并不均衡。為縮小校際差距,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進修學校把10所小學劃分為3個片區,組建了以北片“石油小學、敬三小學”、南片“站四小學”、中片“保二小學”為核心的校際聯研團隊,借助集團化辦學模式,大校牽手薄弱學校,定期開展區域學校間的交流研討活動。
(三)校備課組塊狀研討
進修學校以備課組、學科基地、集團校等為方陣,采用主題教研、網絡教研、說課評課、同課異構、名師引領、學術沙龍、案例分享等多種形式,緊扣“學生、教師、課程、課標、教材、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技術應用、學業質量診斷”等關鍵環節開展研究。教研活動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全面育人功能,促進校本研究向縱深發展。
(四)聚焦問題定點調研
進修學校針對各學校的教學困惑,點對點把脈問診。為提升指導的實效性,進修學校對教研員提出“四有要求”,即有準備地聽、有針對性地評、有價值地指導、有質量地總結。有準備地聽:教研員要提前知曉教師的授課內容,做好聽課預案,要針對聽課教師做好跟進聽課準備。有針對性地評:教研員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深度思考、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素養達成”等關鍵維度展開點評。有價值地指導:教研員要在評課中給予教師明晰的教學策略,并能在跟進聽課中有效實施。有質量地總結:教研員要形成一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作為總結。
二、深耕厚植,提供教研深發展的專業支撐
新時代下,要想實現教研的深發展,離不開教研員的專業引領。教研員要儲備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探索有效可操作的實施策略,研究可供改進的評價工具。
(一)理論支撐
進修學校啟動“深度學習致遠工程”。校長在主題學習啟動大會上以“守初心,修本業,做一個幸福的教研人——關于開展深度學習的思考”為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為每位教研員購置核心素養系列叢書,以“落實核心素養”為大任務,制定學習任務清單,讓閱讀和教研主題相結合,用深度教研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進修學校開展“以學鑄魂躬耕教研,實干擔當賦能成長”教研員大講堂活動,以“新課程、新課標、新實踐”為專題,用經驗分享的方式,印證了“學習是最好的遇見”,教研員的理論支撐在一次次學習與積淀中日漸豐厚、扎實。
(二)策略支撐
進修學校聚焦“雙新”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從區域層面探索可操作的策略。例如,開展“各學科質量提升規劃”“科學動手實驗技能檢測活動方案”“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建議”“綜合實踐不同領域教學指導策略”“思政課程學段銜接教學指導策略“整本書閱讀導讀課、推進課、分享教學指導建議”等研究,以實操性策略作為支撐,引導學校調整課改方向,整體推進區域化課程教學改革進程。
(三)評價支撐
隨著教學改革的縱深推進,以往依賴教研員主觀經驗等傳統教研方式的行為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發展的需求。新時代背景下,教研員的指導要基于客觀事實依據,只有形成專業判斷,才能開展有效指導。教研員要積極開發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診斷性工具,如“前測知識分析”“三維六度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研前思考任務單”等,基于理解性深度學習的視角,立足問題導向,結合區域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評價要素,通過“評、研、訓”三位一體的融合方式,探索區域教研新生態。在具體指導過程中,教研員要基于學科素養,對教師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能力進行基于實證的診斷分析,找到問題癥結,形成教研主題,讓評價促進教研深度開展。
三、多維視角,探索教研深發展的實施路徑
進修學校不斷創新教研協同機制,以教研范式的變革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可持續改進,支撐區域教育優質發展。
(一)聚焦主題,引領教研高度
進修學校圍繞“雙新提質”這一中心任務,每個學期擬定一個區域教研主題,如“新課標背景下學與教的策略研究”“優化教學情境,打造高效課堂”等。各學科教研員再以區域大主題為統領,緊扣學科知識本質,細化學科內小切口的主題教研活動,以課堂展示、案例研究、同課異構、理論講座、學術沙龍等方式,引領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行為。
(二)搭建平臺,拓寬教研廣度
進修學校采取名師引領、以賽代訓等方式,搭建展示交流平臺,成員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是名師引領。進修學校組建以名師為核心的骨干教師團隊和專家型教師研究群體,為其搭建“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將教學成果通過研討會、報告會、學術論壇等形式向全區輻射,充分彰顯名師效應,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二是以賽代訓。進修學校通過開展各級各類賽事,鍛造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引導教研團隊對新課標、新課程的深度思考。近幾年,進修學校在全區范圍內先后開展了“智慧杯教學大賽”“脫穎杯教學大賽”“新星杯教學大賽”“各學科教師崗位大練兵”等賽事,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教的研訓目標。
(三)訂單視導,注入教研溫度
訂單式視導是對常規教研的一個有益補充,其目的是解決校本教研虛化、弱化、淡化、淺層化等問題,幫助教師找到實現專業發展的最佳線路。
進修學校按照“提出需求,明確任務”“梳理問題,制定方案”“深入指導,把脈問診”“總結交流,匯報展示”四個環節具體落實。基層學校從自身亟待解決的教學實際問題出發,積極主動提出訂單申請。進修學校接到申請后,認真進行工作部署。教研員以專業引領化解學校發展中的困惑,幫助教師在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中提升教學智慧。
(四)細化過程,提升教研效度
從“坐”而論道到“做”而有道,教研要體現務實,強調落實。在組織開展教研工作時,教研員要善于針對學科教育教學的特點、重難點以及教師認知的模糊點,細化研究過程,開展教學研究。一是研前思考。在研修前,教研員依據研修主題,結合選定單元教材的內容、目標、重點提出關鍵性思考問題,讓參與教研的教師帶著問題進行先期思考。二是專題解讀。教研員確立指向核心素養的教研主題,用微講座的形式進行教材解讀、前置學習問題分析,提出教學建議。三是同課觀摩。教研員組織相關成員開展同課觀摩教研活動。四是交流研討。教研員組織教師結合單元備課和課堂教學進行集中研討。五是改課展示。進修學校搭建平臺,進行全區展示。六是總結反思。進修學校創設“六段式課例研修”模式,旨在把教研工作做細、做深、做實,用深度教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五)研磨課程,筑牢教研厚度
新時代,教研員的研究視角要從單純以學科課堂為主的教學指導逐步轉向課程研發的課程指導。要對課程、課堂、學校改革向何處去等方向性問題作出引領和貢獻。進修學校指導基地校開展“構建發展,課程育人”課程建設論壇,并以此為契機,引領區屬各學校積極探索跨學科課程實施路徑,全面推進區域課改進程;進修學校指導基地校開展“古塔項目課程”“二十四節氣課程”初期實踐;等等。通過研磨課程,教研員逐漸感受到教研服務與引領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課程育人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常生龍.三級教研體系的機制優化與范式探索[J].中國基礎教育,2024(5).
[2]童月琴.區域教研行動中的課程資源建設[J].教育視界,2024(12).
(責任編輯:趙春艷)
作者簡介:孫敏,錦州市古塔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