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彩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首次提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概念,強調“地理教學要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學科教學與生活和其他學科的聯系,組建跨學科主題學習。”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成為新課改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夠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復雜問題情境,打破學科壁壘,彰顯學生思維融合的生成過程。下面主要對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進行了分析論述。
一、初中地理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理論要點
(一)理解:找準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定位
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中,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定位是要讓學生通過跨學科學習的方式,探究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如歷史、生物、政治等)之間的聯系,深入了解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意義。跨學科融合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方式是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思想、理論方法,將其融入初中地理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系統性、整體性學習。教學中教師要精準理解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清楚地了解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包括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選擇一個可以貫穿多個學科的主題作為跨學科學習的核心,確保該主題既能涉及地理知識,又能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趣相關。在選定主題后,明確跨學科學習的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等。而后教師需要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整合,設計相關的課程內容和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探究跨學科主題的過程中,全面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最后,設計相應的評估方法,對學生的跨學科學習進行評價,及時反思和調整,不斷提升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轉變:找準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視角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學生成為主體,即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為學生設計的。因此,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轉變師生之間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精準找出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視角。教師要傾聽學生的聲音,通過課堂討論、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不同學科和主題的興趣和認識,以此為基礎選擇跨學科主題。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建議,調整和優化課程設計,使之更貼近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在實施跨學科教學時,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發現知識的聯系和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另外,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水平差異,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通過小組合作、個性化任務布置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促進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培養其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反思所學知識在不同學科中的應用和意義,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思維意識和能力。
(三)達標:探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有效方式
跨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對應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合理、高效、科學的教學方式,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關聯各學科知識點,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點解決復雜問題。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時,可以根據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探尋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有效方式。在人地協調觀方面,地理學科注重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教師可以選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主題,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協調人與地球的關系。在發展綜合思維方面,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任務和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地理、數學、科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和決策,如通過模擬地球氣候變化,運用地理知識了解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并結合數學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在區域認知方面,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學生對不同地理區域的認知能力,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通過多學科的研究,讓學生深入了解該地區的地貌、氣候、人文特點等,并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和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點,并比較其發展優勢,提升學生的地域意識和認知水平。在地理實踐力方面,跨學科主題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師可以組織實地考察、實驗研究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通過實踐活動來鞏固和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如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當地的地貌和土壤類型,了解地理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措施。同時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如地圖制作軟件、GIS等,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深化地理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地理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跨學科主題,分解課程組織要素
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需要先明確跨學科學習主題,圍繞這一主題,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系統性學習,而由于學科之間的組織形式、教學特點、理論知識、思想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需要教師結合雙方或幾方學科的教學內容,分解課程組織要素,在明確學科組織要素的基礎上設計跨學科學習主題。
在教學《中國的人口》時,教師可以將其與數學學科相結合展開跨學科教學設計。在地理課程中,學生需要學習與人口相關的概念,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在數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學習有關數據的處理和統計方法,如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等。通過地理數據,如不同地區的人口數量和增長率等,讓學生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設計相關的調查問卷,讓學生收集和整理數據,并利用圖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和展示。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城市化等,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建模、統計學方法,計算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率,了解不同地區的人口比例,比較不同地區的人口,分析和預測人口發展的趨勢,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和決策。由此,綜合數學和地理學科的課程組織要素,教師可以將跨學科學習主題設計為“人口增長與數學模型”,讓學生能夠整合數學與地理學科知識,更好地理解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并通過模型來預測未來人口數量,計算和分析相關數據,計算人口增長率、繪制人口增長圖表,理解人口數量、人口增加率、人口變動因素等地理概念和數據。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將數學和地理兩個學科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地理和數學兩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能夠應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釋相關數據,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遴選學科概念群,梳理課程組織線索
初中學科群包括數語外、物化生、史地政等,學科眾多。因此,教師在展開跨學科融合教學時,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篩選、遴選學科概念群,梳理課程組織線索,選擇合適的學科與地理學科相結合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形》時,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本節內容可以與生物學、歷史學、數學、語文、美術等學科展開跨學科教學設計。如在生物學方面,可以探究生物群落與地形的關系,如不同地形對生物分布的影響,高山、平原、河流等地貌對植被和動物的適應性,以及地形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山地、水域等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特點;在歷史學方面,可以探討地形對人類遷徙、定居和文明發展的影響,如江河的地理位置與古代文明的興衰,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文明的影響,地形與地名的關系,地名背后隱藏的歷史文化。或者探究地形對古代軍事戰略的影響,如山脈、河流等地形要素在戰爭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與歷史演變之間的關系。在數學方面,探究地形與幾何,如地圖投影、海拔高度、地形剖面等幾何概念與地理圖解有關,或者利用數學方法處理地理信息,進行地形分析和地圖制作。在語文方面,探討地形對文學作品的意象和情感表達的影響,如山水詩、地理文學等,感受作者對地理環境的描繪和表達,深入理解中國的地形特點。在美術方面,探索地形對藝術作品的啟發和表現形式,如山水畫、地景繪畫等,對建筑風格和布局的影響,如山地建筑、水上建筑等,了解地形對藝術創作的啟發和影響。或者利用美術知識繪制簡單的地形圖,加深對中國地形特征的印象,如繪制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等地理要素,表達對中國地形的理解。通過選擇合適的學科概念群,在地理課堂中引入跨學科主題學習,使學生在探索地理現象的同時,了解其他學科知識,將其應用到地理學習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地理教學也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三)設計多樣態課堂,串聯課程組織架構
學生是跨學科融合教學的主體,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設計多樣態、多模態課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串聯課程組織架構,密切聯系各知識點,幫助學生解決復雜問題。
在教學《中國的海洋資源》時,教師可以與歷史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與海洋貿易,通過歷史故事或圖表資料展示,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海洋貿易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探討中國古代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情況。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分析海洋資源在不同地區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中的反映和體現,如海洋民俗、漁民生活等,組織學生進行文獻資料收集或采訪調查,了解不同地區海洋文化的特點和傳承方式。此外,與政治學科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政府在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中的政策與行動,探討中國海洋權益保護與國際海洋法的相關政策和國際合作,分析中國海洋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海洋漁業、海洋能源開發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究,了解不同海洋資源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并結合數據進行分析和展示。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時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開展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習成果展評
新課標提倡“教學評一體化”,要求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將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展開跨學科融合教學時,需要開展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展評。
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項目作業,讓學生結合地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性研究和實踐,如設計關于地理環境與文化影響的研究項目,將地理學科與歷史和語文學科相結合。學生需要調查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務。在評價時綜合考慮小組合作的整體表現和個體貢獻,以及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運用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口頭報告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發現,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展示能力,讓其他同學從自己的成果中學習。另外,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活動,使其親身體驗地理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在評價時考查學生的觀察力、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而除了傳統的筆試和口試外,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學科綜合評價、項目評估表等多種評價工具,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評價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反饋,指導學生發現不足并加以改進,促進學生的持續成長,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提高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合理開展,明確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理論要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措施,通過明確跨學科主題,分解課程組織要素;遴選學科概念群,梳理課程組織線索;設計多樣態課堂,串聯課程組織架構;開展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習成果展評等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系統性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