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并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高度出發,精心謀劃未來發展,因此,要從理論基礎、價值旨歸、道路選擇把握其深刻意義。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看作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不是處于自然之外或者凌駕于自然之上的,而是作為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不是占有與被占有、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對自然掠奪的種種弊端。資本主義制度不僅加速了自然資源的迅速耗竭,還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它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中造成了難以修復的裂痕。資本主義國家積極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中,對被殖民國家實施了無節制的自然資源掠奪,這不僅加劇了落后的國家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更推動了生態問題向著全球化的態勢演進。因此,從根本上揚棄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才能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
共產主義社會代表了一種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它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和解。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在人類自身發展歷史上,必然要走出為維持自身生存而追逐物質需求的“必然王國”,進入發展個性與能力的“自由王國”,人類不再成為物質的奴隸,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中華民族自古敬畏自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核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所接受的共同價值觀相結合,從而為現代化理論注入鮮明的中國特色。“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內涵,提升了中華文明生態智慧的現代意義,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深化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認識。
一切社會生產與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幸福。但不同文明形態對理解幸福的理念不同。工業文明理念是以追求最大的物質享樂,將占有物質財富最大化作為目標,生態文明對此持否定的態度。判斷人民美好生活的衡量維度不是從物質財富單一維度,而是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衡量。
從人與自然的維度上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活的熱切向往,回應新時代背景下民眾對于宜居環境、潔凈的生產條件和環保產品的新期待。這一呼喚旨在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的生活環境,以順應民眾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提升的生活需求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從人與人的關系上看,隨著人們對物質追求的加劇,人際關系中的物質利益沖突也日趨明顯。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合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利益關系,緩和同級主體間和不同級主體間的矛盾,平衡代際和代內生態資源分配問題,制約人類以損害公共的環境利益而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投機行為,避免“公地悲劇”屢屢發生,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從人與自身的關系上看,工業文明不僅造成了生態創傷,更因其推崇的資本拜物教和生存方式,導致了人類身心關系的異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通過提升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傳遞愛護自然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價值觀,引導人們形成節約資源、適度消費、綠色低碳、文明且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生態文明觀念來取代工業文明的物質文明觀,以期實現人的身心關系的和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助于實現“經濟人”轉為“生態人”轉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呼喚從僅追求個體經濟效益的“經濟人”,轉變為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實現整體最優化的“生態人”。人不再做那些只是有利于獲得物質財富,卻損害自然生態平衡、損害人類利益的事。利己與利他不再形成對立關系,社會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作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助于實現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文明形態變革。生態文明可以被視作是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進行深入反思的結果。工業文明所堅守的哲學自然觀深受近代理性主義中“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影響,同時也基于以牛頓力學為核心的機械論自然觀。這一理論構架下,世界被描繪成一個遵循機械運動法則的實體,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簡化為控制與被控制的簡單對應關系。自然界往往被視為僅受物理運動規律支配的無主動性的存在,它的主要價值是在于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欲望,這種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提供了理論支撐。出于對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人類將目光投向了具有生態智慧的生態文明。“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工業文明的合理繼承與批判,是對工業文明的變革與創新,它堅決摒棄了工業文明人與自然尖銳對立的價值觀,指出社會發展必須走與自然相協調的道路。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適應自然,不僅代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極大提高,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引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生態與文明興衰緊密相連的歷史規律,強調人類必須依賴并順應自然以維系生存與發展,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全世界共同的責任,呼吁各國攜手合作,構建以尊重自然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筑美好地球家園。在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中,秉持“環境公平”的理念,遵循“共同但有差別”的原則,將環境治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及全球發展結合,實現了環境治理領域的創新。這一理論與實踐創新,既為全球環境治理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中國智慧,也使中國成為推動全球生態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僅在理論上創新,更在實際行動上展現了中國的決心和能力。與此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基金項目:2023年度吉林大學大學生理論學習研究科研立項:馬克思“自然”概念探賾。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