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芳 卓小利 董麗紅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伴著熟悉的歌聲,北京四中師生走進“一墻之隔”的北海公園,在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里開展跨學科學習。
新課標背景下,北京四中跨學科研究團隊與北海公園深度合作,面向初一年級,開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品園”跨學科選修課程,讓學生在課程中完成跨學科學習任務。課程名“品園”二字,取自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的著作《品園》?!皷|方文化,當于園林求之”,園林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還是歷史,更是文化。在園林這一核心主題的統整下,依據學情和學科特點,“品園”課程從“品北海智慧”“品北海文化”兩個角度出發,以“古建”“古樹”“古文”為學科連接點,融合了語文、美術、歷史、數學、勞技、物理、生物、化學、地理9個學科。
調研團城古樹,領會科學智慧
圍繞“如何保護團城的古樹”這一核心問題,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北海公園團城,開展實地考察與研究,探尋團城古樹生長良好的奧秘,從古樹的生存狀態、生存環境及“灌溉”系統等方面入手,綜合運用生物、化學、地理等學科知識與方法,領會古人建造團城及養護樹木的智慧。
團城的古樹是北海公園的“活”文物,這些古樹有著豐富的科學、歷史和文化價值。在各科教師和北海公園科技科科長高蘇嵐的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跨學科探究。 圍繞“團城古樹名木普查”項目,他們記錄古樹名牌上的信息,測量古樹胸徑等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了解“白袍將軍”和“遮蔭侯”這兩棵名木的故事;使用紅外二氧化碳測定儀跟蹤測定二氧化碳濃度、濕度等相關數據,并在實驗室利用控制變量法配制土壤溶液;觀察團城的整體設計、排水口、地面的青磚等,由此構建模型,繪制團城的雨水滲排系統設計圖……基于探究實踐的跨學科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培養了他們的科學實踐能力。有學生在項目結束后繼續對古樹進行了調查與探究,并參加了中學科學類項目評比。
對初一學生來說,撰寫調查報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教師首先在課上結合調查報告案例,介紹了調查報告的撰寫方法;然后帶領各小組討論,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調查報告的主題,探討如何查閱文獻、處理數據等;最后在撰寫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教師對于調查報告的架構、科學表達、圖文呈現等給予及時指導。完成一篇合格的調查報告,需要經過3—5次的修改和無數次的溝通。此過程能夠使同學們感受到撰寫調查報告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貼近學情與興趣,融合情境去創造
文創來源于文化,是創意的過程,富含文化內涵和趣味性,“品園”課程中的文創項目將有深度的園林文化以文化衍生品的方式呈現,更貼近初中生的學情與興趣,也融合了情境與創新意識。
該項目主要涉及美術、歷史、數學和語文四個學科。學生圍繞著“如何從北京四中的視角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北海公園文創”這一主題,首先通過實地采風,了解北海公園的歷史文化、建筑特點、景觀特征等;其次通過收集資料,提取北海公園的文化元素及價值;最后,結合北京四中的校園文化,發揮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形成文創成果,表達自己對園林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園林之美的體悟。
在項目實施的每個階段,都包含著關鍵問題:什么是文創?優秀的文創是什么樣的?如何設計文創?如何為北海公園設計獨特的文創?如何挖掘北京四中與北海公園的文化共性?如何使我們的文創更有受眾?這些問題引領著學生持續思考,走向創造。在采風和調查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提煉的北海公園元素,如白塔、瓊島春陰碑、濠濮間、九龍壁、荷花、綠頭鴨等。從中不難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經歷不同。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分小組歸納分類自己提煉的元素,將具象上升到抽象層面;教師適時分享各個博物館的優秀文創作品,大家一起討論總結優秀文創產品的共同點,如巧妙結合時代特點、具有美觀性與實用性等。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意、設計進度,利用評估單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文創項目成果斐然。曹修齊創作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鏤空龍形書簽,突出北海代表性建筑九龍壁中“龍”的精美構思和巧妙設計,采用“升龍”形象作為龍年限定款文創,寓意新的一年蒸蒸日上;周詩嵐將四中的縮寫“BHSF”與北海公園的代表形象白塔相結合,設計成冰箱貼,表示北京四中和北海公園的比鄰而居和友好合作;張子默將瓊島春陰碑和四中代表性元素銀杏葉相結合,創作聯名款鑰匙扣……
在完成文創制作的同時,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撰寫文案,闡述自己的創意構思,并在匯報中口頭講述。文創設計的過程,也是欣賞美、創作美的過程。文創設計項目鍛煉了同學們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升了創造力,增強了文化自信,促進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理解。
一副楹聯,凝練五龍亭的古今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跨學科并不是為了跨而跨,而是在完成任務時自然發生。例如在春夏實施的“為五龍亭寫楹聯”項目,學生在認讀、理解北海楹聯的基礎上,進階為寫楹聯。楹聯需要展示五龍亭的特色,不止于紙面上的學習,更要實地去考察。
“品園”選修課的上課時間臨近傍晚,學生在公園里除了欣賞到五龍亭飛金走彩、猶如巨龍的建筑特點,也很快能發現生活在此的數百只北京雨燕。每年春天北京雨燕從南非遷徙回京,在五龍亭的藻井或檐下筑巢繁殖,7月離開北京。它們成群飛舞,盤旋在五龍亭的上空,形成春夏獨特的景觀。學生對北京雨燕生發出興趣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觀察北京雨燕的形態和行為,并進行科學探究,思考野生鳥類如何與古建筑和諧共存。
該項目以文學創作活動為主線,融入了歷史文化、建筑原理和生物知識。在理性的觀察和紛飛的情思中,學生創作出了獨具特色的楹聯作品。梁羽嘉、王悅寧在交流中共同寫下“橋綴煙波五龍戲,檐拱夕陽雨燕啼”,王矜蘇、王開陽共同創作了“楊柳風輕燕起舞,五亭霧縈龍繞檐”,張蕊瑤創作了“五龍騰飛,鏡湖起漣漪;京燕歸家,與君共一杯”。
在三輪課程實施中,北京四中跨學科團隊不斷探索,與北海公園一起,開發出有趣又有意義的“品園”課程項目群,并根據園林的四季變化,設計“春夏版”和“秋冬版”項目,形成了豐富而有特色的跨學科課程和任務,指向學生“4C”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和合作)的培養。四時妙景,日涉成趣。“跨”不是目的,而是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出于需要,自然整合,以加深學生對問題、對世界的理解。
專家點評
北京四中與北海公園合作開發的“品園”跨學科學習項目,充分利用了北海公園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技資源。園林主題的選取,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場景,同時因其綜合性、實踐性特點,成為跨學科學習的極佳選擇。教師圍繞園林主題,設計了古樹調研、文創產品設計等任務,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合作能力,促進了他們對園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造力的提升。通過“品園”課程,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實現了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為中小學校開發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范例。
——梁烜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