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弈宇 陰健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呈現巨大的變革,政治話語也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變化,“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長期探索和實踐經歷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其話語變遷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文基于費爾克拉夫的三維模型,從文本、話語、社會實踐三個向度展開研究,通過批判性話語分析以及內容分析,剖析了 《人民日報》自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報道中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變遷及其所達成的社會功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批判性話語分析;話語變遷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 “四個現代化”基礎上提出的明確概念,是黨歷經百年滄桑磨礪,在歷史長河中所尋覓的時代答案。《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之一,承擔著建構社會共識、引導社會輿論等重要功能。[1]在改革開放45周年和 “中國式現代化”開局交匯之際,以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日報》中 “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其話語的變遷。梳理其話語變遷脈絡,有助于迎合國家、社會與群眾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科學內涵的信息需求。
一、《人民日報》“中國式現代化”報道話語的分析框架
本文從三個向度來對 《人民日報》報道中 “中國式現代化”報道話語進行解讀,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間段內相關報道話語的變遷,以及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相互建構。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為1978年12月18日—2023年10月22日相關報道。以 “中國式現代化”為關鍵詞,借助Python及后羿數據采集工具,獲取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 (1946—2023)”中相關報道共計657篇,并用ROST CM6分析。根據 “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與年報道數量變化,本文將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日報》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報道分為萌芽階段、探索階段、繁榮階段 (詳見表1)。
二、《人民日報》“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文本分析
(一)新聞報道頻率:由低到高,頻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在萌芽階段與探索階段,每年的相關報道數量較低,其變化幅度較小;在繁榮階段,有關 “中國式現代化”的報道呈現爆發式增長,與前兩個階段形成鮮明的對比。
萌芽時期,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議題的重視程度較低;探索階段,隨著黨和政府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探索,報道數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年平均相關新聞報道數量達到21篇,2018年之后出現漲幅;繁榮階段,整體的報道數量有大幅度提升。截至2023年10月22日,2023年的報道數量達321篇,占總報道數量的48.9%。表明在繁榮階段,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議題的關注程度有了大幅增加。
(二)新聞報道高頻詞:由廣及深,情感態度愈發旗幟鮮明
新聞報道中的高頻詞能夠較好地反映所獲取的新聞報道樣本的報道重點、中心思想、重點信息和態度傾向。[2]通過對不同階段的新聞報道樣本進行分析,形成新聞報道樣本中的高頻詞表 (詳見表2)。
從萌芽階段到繁榮階段,主流媒體針對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報道的重點有所偏移。在萌芽階段,名詞有 “軍隊”“農業”等,動詞有 “建設”“發展”等,形容詞有 “扎實”“穩妥”等,清晰地指出 “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現狀,反映出該階段主流媒體對 “中國現代化”新聞報道的探索是穩步推進的。
探索階段關注的重點進一步深化,更加注重社會治理及其成效,凸顯了當時新聞報道的全局性。名詞有 “思想”“道路”等,動詞有 “推進”“治理”等,形容詞有 “平安”“友好”等,彰顯該階段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在報道重點上的人文性轉變和全局化趨勢。
在繁榮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發展視野呈現全球化趨勢。名詞有 “人民”“世界”等,動詞有 “推進”“貫徹”等,形容詞有 “和諧”“復興”等。該階段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輻射范圍增強,呈現旗幟鮮明的積極轉變趨勢。
《人民日報》就 “中國式現代化”議題的信息和態度的變遷:在內容范圍上,完成了從深度向廣度的變化;在情感態度上,實現了從積極穩健向旗幟鮮明的積極轉變。表明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相關新聞報道服務于我國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
三、《人民日報》“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話語表征
話語表征是文本實踐與社會實踐聯系的紐帶。[3]對相關新聞報道話語表征的分析,能夠反映話語生產與傳播的過程,探索其發展變遷的規律。
(一)新聞報道中“中國式現代化”報道中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 “在一個文本的空間里,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種陳述相互交叉、中和”。[4]《人民日報》“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新聞報道,大量引用領導人及權威專家的話語。通過互文性的修辭手法,將深奧的理論知識與鮮活的實踐活動相結合,使新聞話語表達更加貼近受眾。
在萌芽階段,新聞報道在選擇上會更偏向于有關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如在 “謀求跨越式發展 推進現代化建設”[5]中,指出我們黨所發展現代化、實現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探索階段的新聞報道更多的是對現代化形式與內容的豐富。如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6]中,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在繁榮階段的新聞報道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報道范圍進一步擴大。如 “與中國式現代化同行”[7]一文立足國際視野,闡明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價值。
互文性話語在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報道中具有回應社會關切、彰顯報道話語的權威與政治性的重要作用,其互文性話語變遷主要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內涵的發展。
(二)“中國式現代化”報道中的話語修辭
通過對于三個階段相關報道的話語修辭進行分析,發現其中較多的話語修辭手法以對偶、設問為主。
對偶的使用在探索階段和繁榮階段的新聞報道中出現較多,萌芽階段偏少。此類話語一般在段首的位置,起到概括整段的作用。對仗整齊的結構和高度凝練的表達能夠幫助受眾迅速了解該段意義內涵,激發讀者的共情。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8]中使用了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的表達,展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
設問的修辭手法在萌芽和探索階段較多,繁榮階段較少。設問通過作者自問自答的形式,將重點問題解答,使新聞報道的內容聚焦。例如,在 “中國共產黨與現代化道路”[9]中使用了 “還是選擇救亡進步……自立自主地建設現代化?”的表述,將文本的重點以疑問的形式呈現給受眾,使新聞報道的內容展現更加清晰。
四、主流媒體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社會實踐
文本分析和話語表征都是服務于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則是對于現實社會的反映,其對于社會具有共識形塑的作用。[10]通過對 “中國現代化”新聞報道在三個階段所形成的語義網絡結構分析 (詳見圖1),發現隨著時間的推進,各個時間段的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層面也逐漸深化、網絡節點的數量也呈現增長態勢。
(一)以“發展”為主題的意識形態變遷
在萌芽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主流媒體有關該議題的建構緊緊圍繞 “農業、軍隊現代化”進行報道。社會語義網絡結構圖中心位置則為較具象的詞匯,反映了該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在探索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主題更加宏觀,凸顯中國的發展特色。語義網絡結構更為緊密,中心位置詞語主要為 “道路”“體系”等更加具備全局性的詞匯;在繁榮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主題更加立足國情,以 “中國式”鏈接 “人民”等詞語,更具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更多作為實踐活動的綱領,作為標準指導實踐活動的進行。
從萌芽階段到繁榮階段,主流媒體對 “中國式現代化”議題的更新從未停止,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報道主題一以貫之的主旋律。
(二)網絡節點的多元化趨勢
社會語義網絡結構圖中,節點的數量多少與新聞報道的議程結構復雜與否、關鍵概念的數量多少都有著強關聯性。[11]
從圖1中可見,萌芽階段有32個節點,核心詞匯主要是 “軍事”等6個關鍵詞,主題是現代化對象的詮釋;探索階段有35個網絡節點,其核心詞匯也拓展了 “新時代”等8個關鍵詞,主題增添了對于現代化實現路徑的探索;繁榮階段有39個網絡節點,核心詞匯補充 “思想”等12個關鍵詞,其主題在原有的基礎上,詮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進程,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活動。
通過對社會語義網絡結構圖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媒體針對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報道的議題建構是以 “發展”為核心要義,對 “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詮釋也是逐漸深入的;縱向對比三個階段的社會語義網絡結構圖,網絡節點的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關鍵詞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五、結束語
《人民日報》作為 “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報道的排頭兵,其話語的變遷將 “中國式現代化”在不同階段時的意涵準確傳播給讀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報道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話語表達的重點也從微觀具象轉為宏觀全象的內容,其話語變遷也伴隨著社會現實的嬗變而發展,其根植于社會語境,具有鮮明的現實特征;也在社會現實中發展,以促進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不斷優化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媒體的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具有文本話語實踐和意識形態社會實踐雙重屬性,是權力的一種符號表征方式,并將表征與意識形態、權力話語緊密聯系起來。
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的變遷,一方面是基于黨和政府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闡釋程度的不斷深化,擺脫了 “他述”的思維邏輯,實現了真正 “中國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環境的不斷前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于以 “中國的方式”實現 “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思想新戰略,主流媒體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變遷應順應時代之變,回答時代之問,不斷深化廣大人民群眾對于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深刻認知。
參考文獻:
[1] 林暉.中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之構建[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02):41-47+94.
[2] 陳剛,石晉陽.《人民日報》大氣污染報道(1996—2020)的話語變遷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6(03): 103-115.
[3] 朱桂生,黃建濱.青年醫生形象的媒介話語建構:從語言偏見到信任危機[J].當代青年研究,2018(03):12-18.
[4] 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符義分析探索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83.
[5] 馮順橋.謀求跨越式發展 推進現代化建設[N].人民日報, 2002-9-29(005).
[6] 沈壯海,劉燦.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觀察者說)[N].人民日報,2021-4-16(009).
[7] 楊耕.與中國式現代化同行[N].人民日報,2023-9-14(004).
[8] 本報評論部.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人民觀點)[N].人民日報,2023-8-24(006).
[9] 左憲民.中國共產黨與現代化道路(人民觀點)[N].人民日報, 2001-6-30(006).
[10] 李明德,趙琛.當代中國共產黨使命建構與變遷的媒介話語分析:基于1978-2020年 《人民日報》 “7·1”社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04):116-124.
[11] 黃河,李政,楊小涵.西方媒體奧運報道的議程網絡特征及北京冬奧會傳播對策:基于近6屆奧運會新聞報道的語義網絡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5):10-20.
基金項目: 1.揚州大學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 “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媒體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變遷研究” (項目編號:XCX20230185);
2.江蘇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會重點課題 “全媒體語境下加強高校學生黨支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 (項目編號:2023JSJYDJ1019)。
作者簡介: 朱弈宇,男,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陰健,男,漢族,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