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文化翻譯理論框架為基礎,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對文旅景點標識翻譯進行深入研究,旨在深化對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特點和規律的理解,并為相關領域的實踐提供指導和參考,對于促進我國旅游業發展、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文化翻譯理論;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翻譯研究
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促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旅景點標識翻譯作為翻譯領域的一部分,不僅可以幫助游客獲取、理解景點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傳達游覽地的文化特色與內涵。然而,由于文化差異、語言特點、思維習慣等客觀因素的存在,文旅景點標識翻譯仍面臨需要改善的問題。
本研究旨在通過文化翻譯理論的視角,探討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的特點和規律。研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點:首先,通過對文化翻譯理論的綜述,系統地介紹文化翻譯理論的發展歷程和相關概念,為后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其次,結合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特點與難點,并探討這些因素對該領域的翻譯的影響;再次,基于文化翻譯理論框架設計研究方案,選擇典型的、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文旅景點標識翻譯進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后,根據翻譯案例分析的結果,總結文化翻譯理論框架下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探討文化翻譯理論框架下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的意義和應用價值,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建議。
一、文化翻譯理論的定義
文化翻譯理論是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著重探討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因素對于翻譯結果的影響。文化翻譯理論主要包括等值理論、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化轉移理論三大方面。
等值理論是文化翻譯理論的基礎,其認為,翻譯應追求原文和譯文在意義上的等值。等值理論強調翻譯應該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義和風格,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然而,等值理論也面臨困難,主要體現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鑒于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這些差異難免阻礙了等值的完全實現。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小慰指出:“許多‘中國特色的說法和表達,體現的只是修辭差異,不可簡單從‘宣傳中國文化出發硬譯和保留,其結果往往可能事與愿違。”[1]因此,等值理論在實踐中往往需要進行一定的妥協和調整。
功能翻譯理論是對等值理論的一種擴展和修正。該理論認為,翻譯的目標是在目的語文化中實現源語文化的功能。其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考慮目標語受眾的需求與期待,以及翻譯作品所要傳達的意義和目的,同時提醒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靈活運用各種策略,以適應不同的翻譯需求和目標。
文化轉移理論是較新的文化翻譯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并獲得廣泛關注。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轉化過程,翻譯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會隨著翻譯過程被轉移到目標語文化中。其一再強調,翻譯需要充分考慮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以及翻譯作品在目標文化中接受度和適應度。在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影響極大,包括語音、文法、詞匯、習慣用語、范疇、價值觀等,因此,譯者愈發關注文化因素對翻譯質量的影響,以免因文化差異而曲解了原文的意圖。以 “龍”字為例,在我國,龍是神奇異獸,在綿延5 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中國龍形成了馬首蛇尾、身體蜿蜒、長滿鱗片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而西方文化中的龍 (dragon),其形象通常是帶有蝙蝠翅膀般的巨大羽翼,渾身漆黑,擅噴火,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常被視為惡魔的化身。據相關學者考證,13世紀初,《馬可·波羅游記》最早將中國龍以 “dragon”之名傳入西方。“西方惡龍”與中國龍所蘊含的祥瑞之意幾乎背道而馳,這種差異導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對中國龍的認知長期朦朧難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在西方文化中,中國龍的積極形象明顯增多,龍元素也深受國際社會喜愛,被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甚至追捧。2024年甲辰龍年到來之際,據各大主流媒體、社交平臺報道,“龍”的最新英譯版—“loong”問世,該版本更貼近 “龍”的漢語發音,是對 “中國譯論”的充分闡釋,其提倡 “以包容開放的姿態來定義和詮釋它的意義范圍”,[2]不僅有助于西方社會正確認識 “中國龍”,更體現了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不斷深入、文化交往持續擴大中,國際社會逐漸深化了對中國龍文化的價值認同。
二、文旅景點標識翻譯存在問題
文旅景點標識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吸引游客、傳遞信息的同時,還承載著當地文化的內涵。然而,標識翻譯作為旅游景區的重要名片,“蹩腳翻譯”亂象叢生,明顯的錯譯讓國際游客困惑不解、啼笑皆非。青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李增垠認為,公示語 (包括景點標識)翻譯的錯誤可歸為語言失誤和語用失誤兩大類。前者包括拼音、語法、詞匯不當、譯名錯亂等問題;后者則涉及中式英語、曲解文化、語意不清、信息有誤、生硬粗俗等現象,[3]從而導致標識介紹、傳達、告知、提醒等文本功能丟失。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既要傳達原文意思,又要尊重當地文化,并且考慮目標文化的接受度,以提升譯文的地道性和吸引力。
三、文旅景點標識翻譯實證研究
本研究以文化翻譯理論為理論框架,從三種細分理論角度出發,以極具廣東嶺南特色的文旅景點標識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實證,逐一探討涉及的翻譯策略以及文化因素在翻譯過程中的影響。
(一)適用于等值理論的實證研究
文旅景點標識內容包含景點介紹,其中外觀描述、建筑設計、歷史年份、面積大小等信息為常見的內容,一般較少涉及中國特色詞匯,直接的目標語對應詞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原文和譯文在詞法、屬分、文體、篇章等方面的等值,使兩者在內容、風格等方面達到一致。直譯法是常見的翻譯策略,譯者在保留原作的語言形式基礎上稍作調整即可。
示例:
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坐落于江門市北街甘化廠職工生活區內。車站大樓建成于1927年,坐西向東,面寬30米,進深9米,占地面積為270平方米,是一座由兩翼兩層拱券頂及中央三層穹隆式塔頂鐘樓組成的鋼筋混凝土磚木結構西式建筑物。
As the site of Sunning Railway,North Street (known as Beijie)Railway Station,is located in the staff residence of Sugarcane&Chemicals Factory,North Street,Jiangmen City.Facing east,the terminal building was established in 1927,which is 30 meters wide and 9 meters deep,and takes up an area of 270 square meters.It is a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e with a two winged and two storied arch roof,and a three storied vault bell tower in the center,of reinforced concrete&brick-wood structure.
(二)適用于功能翻譯理論的實證研究
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強調三層意思:第一,譯文體現了一定的功能,如交流、公告、通知等;第二,譯文與原文應聯系密切,緊密程度取決于譯文所需實現的功能;第三,翻譯活動不僅涉及兩種語言及其背后的文化,還有多方角色的參與,包括發起者和委托人、譯者、原文生產者、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使用者,譯者應充分考慮彼此間的語言文化差異,使譯文功能最大化。
示例:
位于廣東省江門市的墟頂老街為市中心的發祥地。元末明初時期,該街道建在 “江門墟”最高處,因此而得名。其與附近街道連接連通,這些街道命名極具嶺南特色,諸如賣雞地、打鐵街、糍仔街等名字。近年來,隨著國內影視作品的熱播,該景點吸引了大批游客,成為省內甚至國內熱門景點之一,在社交平臺上的 “打卡率”也節節攀升。目前,該景點標識只配備中文版,隨著名氣的提升,其英譯版值得業內關注與討論。
經考究,上述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地名反映了該區域當年所販賣的貨品和當地的工商業底蘊。如采取漢語拼音音譯法,盡管保留了源語特色,但國際游客無法理解地名的內涵,喪失了源語的交際功能;若采取意譯,游客的閱讀需求得到解決,卻大大削弱了源語的宣傳功能。“譯者要善于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異化策略和以目標語文化為歸宿的歸化策略有機結合。”[4]本文建議譯者將拼音音譯法與詞語注釋法相結合,既能保留原文特色,進一步傳播中華文化,又能幫助國際游客獲取準確、有效的景點信息。
Jiangmen Xu,Maiji Di,Datie Jie,Cizai Jie are the names of the streets or lanes,which literally describes what the vendors used to sell here and how bustling it used to be back in the old days.
Notes:
①Xu (墟)refers to country fairs,markets or bazaar,commonly seen in southern China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Fujian Province,etc.
②Maiji means selling (live)chicken,while Di (地)is equivalent to a place.
③Datie means forging ironware,while Jie (街)refers to streets.It is a place where blacksmiths gathered and forge shops could be easily found along the street in the past.
④Cizai,a traditional Chinese snack,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flour,the texture of which is quite chewy.So it can be called Glutinous rice cake.
(三)適用于文化轉移理論的實證研究
文化轉移理論認為,翻譯的本質是在不同文化語境之間進行信息的轉移和傳遞。在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影響極大,包括語音、文法、習慣用語、價值觀等。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的語言 (方言)和文化,并衍生出特色鮮明的專有詞匯。翻譯中的 “生態文化”,“可以理解為地域文化,也就是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形成相應特定的文化。”[5]譯者需要深究其文化背景,通過具體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使目標語文本更符合目標語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
示例:
當客輪在碼頭離開或埋岸時,拖輪與客輪要并排用纜繩緊固,由拖輪將客船拖出或推入。船拖出或推入,廣東人以男女戀愛相約去街稱之為 “拍拖”,而結婚稱為 “埋岸”,皆由此起。
上述標識提到的 “拍拖”與 “埋岸”并非外來語,而是源自粵語方言,在粵語文化體系中,分別指代談戀愛 (be in love/be in a relationship/date,etc.)和結婚 (get married/marriage,etc.),與字面意思無關。這兩組略帶俏皮的詞語發源于西江流域與珠江三角航線上的 “拖渡”,在港澳地區仍很時興,甚至用于各種報刊的報道中。因此,譯者應充分把握粵語文化及其背后典故,將兩者的本義傳達到位,以免造成文化上的誤解。
四、結束語
文旅景點標識翻譯是一項既復雜又重要的任務,既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又要滿足游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需求。只完成傳統的文本翻譯顯然不夠,譯者還需加強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化的深入研究,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和背景,以便更好地執行翻譯工作。此外,要積極借鑒社會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將多學科知識體系融入到文旅景點標識翻譯中,提升翻譯理論實踐水平和文旅景點標識翻譯的質量和效果,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發展以及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1] 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受眾意識[J].中國翻譯, 2013(2):95-100.
[2] 譚載喜.論中國譯論的 “中國性”與 “世界性”[J].中國翻譯, 2023(5):5-15.
[3] 李增垠.二十年來的國內公示語英譯研究綜述[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37-242.
[4] 嚴曉江,典籍英譯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傳承[J].語文學刊, 2019(4):71-74.
[5] 邱能生,邱曉琴.文化差異背景下英漢習語翻譯的異化和歸化處理探微[J].上海翻譯,2019(1):51-56.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江門市基礎與理論科學研究類科技計劃項目 “‘文化自信視域下外宣翻譯與本土文化融洽對接的路徑研究——以江門五邑為例” (文件編號:江科 〔2023〕111號)。
作者簡介: 莫競,女,漢族,廣東江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