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凱一
“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風韻;它不是畫,卻有畫的意境;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樂律。”“它”就是中國的漢字,漢字博大精深,漢字源遠流長,字里蘊含著無窮的知識,是凝結中華智慧結晶,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漢字跨越千年,傳遍寰宇,日本的“書道”與韓國的“書藝”皆起源于中國,寫字教學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長久以來,寫字教學一直以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進行,主要是教師示范、學生跟學,并通過鈍學累功、臨池學書,不斷用年功來達到精進寫字能力的目的。如今信息化日益發達,有了輸入法的代勞,成年人“提筆忘字”、學生“落筆即錯”現象層出不窮,中小學生普遍缺乏寫字興趣,存在書寫不規范、書寫錯誤多或者結構不合理現象。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開始,是小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更是學習書面語言的前提,漢字教學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更加體現了這一特點,其識字寫字部分采用了先學漢字后學拼音的編排,且低學段中設立了識字單元。我們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要求,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評”一體化策略,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與書寫水平。
一、“字”書傳禮樂——為何要重視“字”
(一)“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漢字是世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歷經象形、甲骨、秦篆、漢隸、魏碑、唐楷的疊加演化,古往今來人們用它記錄著日日夜夜發生的故事,漢字本身也從“源于物形”的線條,經過歷代書法大家的創作,變成了別具一格的書法文化,換句話說,通過漢字,學生就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前輩先祖的聰明才智。
(二)習“字”是培養學習者良好學習習慣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銅陵縣實驗小學的夏老師認為,寫字可以對學生進行“靜心”“認真”和“刻苦”習慣的培養。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注意力、記憶力、象形思維力。有更多文獻指出,良好的寫字能力對小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態度和自信心都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寫字能夠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觀察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對其綜合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習“字”是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有力抓手
新課標在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識字與寫字要求中分別提到“感受漢字的書寫特點和形體美”和“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可見漢字本身就在義務教育階段承擔著一定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學生在練習寫字時能發現、總結美的規律,訓練自己對各種美的欣賞能力,線條上的剛勁、流暢、蘊蓄、精微、迅捷、優雅、雄壯、粗獷、謹嚴和灑脫,形式上的和諧、勻稱、對比、平衡、長短、參差、長短、緊密。”寫字本身就能讓學生在臨帖過程中感受從古至今不同書家筆法的變化,不同朝代文化的變遷,更不必說書法作品的創作,那當然也是一種形式美、心靈美的體驗。
二、“字”所題墨綬——如何進行“教”
(一)不打無準備的仗——明確教什么
研讀《新課標》對于學生寫字的要求發現,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學會正確的寫字姿勢、握筆姿勢,有良好的書寫習慣,能熟練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明白所授字的間架結構特點,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楷書,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并且自身需要具有一定欣賞名家書法的能力,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按照《新課標》相關要求,先從正確寫字姿勢、執筆姿勢、基礎筆畫入手,以正確整潔為底線,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培養一定的審美意識,增加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與信心。
(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合理選用教材
目前小學階段統一使用的寫字材料有語文課本、《小學硬筆習字》、三年級至六年級部分學校會使用《書法練習指導(實驗)》,三套教材各有利弊。課本是日常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但是其范字是電腦打印的楷體,學生使用硬筆書寫很難達到臨摹比對的功能,打擊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并且單一字體限制了學生書法審美的廣度。《小學硬筆習字》是編寫組選用當代硬筆名家的手寫字作為范字,較之課本更適合學生書寫,但缺少編排和系統,圍繞課本出現的漢字進行練習,一般一課僅選兩個字作為精講,學生理解難度大,并且在習字方法上無法統一。《書法練習指導(實驗)》重在軟筆書寫方法的指導,缺少練習與評價體系,仍有待實踐。
基于此,筆者建議在課堂上主要圍繞課本生字,指導學生把字寫正確,可以重點進行筆畫、筆順、字意、字源、組詞指導,在課后主要圍繞習字冊,進行間架結構、審美提升、反饋點評。也可以選用一些課外專業寫字材料進行輔助,例如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課本生字練字帖》,該教材需配有插圖、動畫、書寫視頻、兒歌、口訣等板塊,符合學生認知興趣和循序漸進原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字到篇章,科學、合理、系統地安排教學進程。教材范字由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王月芳老師親自執筆,完全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用鉛筆、鋼筆進行規范書寫,真正做到“講、范、練”書寫工具一致。每課教學內容會有對應的視頻與書寫要領兒歌,可通過掃碼直接觀看,輔助老師進行高效寫字指導。
(三)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應用多元教法
《新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綜合運用隨文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更應該立足學情,選用多元教法,拓展寫字教學深度和廣度。例如教學《比尾巴》一課“兔”字時,可以從兔子圖像入手,展示“兔”字的演變,從而發現“兔”字的點是由尾巴變化而來,這樣在書寫時就不容易寫錯。教學《口耳目》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比對字與圖,聯系自己的生活或身體,提高對漢字的理解能力。再比如教學《樹之歌》一課時,“楊、桐、楓、松、柏、棉、杉、桂”8個生字都是左右結構并且具有相同部首木字旁,完全可以進行木字旁整理,建立“微課程”進行專題學習,分析已學木字旁的生字,通過最美戀字等平臺的教學視頻,知道學生鞏固木字旁與左右結構漢字的書寫,課后還可通過拓展了解更多木字旁的字。還有的老師非常善于采取實物直觀的教學方法,教學《雪孩子》一課中,有一個漢字“滅”,某老師在指導過程中積極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展示在瓶內點燃蠟燭演示“火”,用瓶蓋演示“一”,當“一”蓋住“火”時,“火”就熄“滅”了,由此記住了“滅”字。并且在指導學生書寫時,積極采用希沃白板5,讓學生在白板田字格中用“火”和“一”進行組合,發現上下結構中上下兩部分的關系,融合多元教法,讓學生學得有料又有趣。
三、“字”律在天涯——如何指導“學”
(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端正習字態度
“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復何從。”在古代寫字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唐代選拔官員有四條標準,其中之一就是書法。不僅如此,古人云“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是個人學養的體現,一個人的書法作品也是精神的外露。所以古代善書者多,現代書法也少不了學習古人。義務教育實施已近四十載,知識與素養占據主導,而習字在學生的學習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寫字教學的地位,讓學生意識到寫好字的重要性,并能從寫好字中獲得精神上、審美上的愉悅體驗。那么一線語文教師,尤其是小學低段教師,務必從坐姿開始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留足時間讓孩子接觸中華漢字。可以通過書法比賽、書法展板、書法作品多樣化展示、書法展館參觀、書法社團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端正習字態度,從“要我寫字”轉變成“我要寫字”。
(二)學以致用,學用相長——運用多元學法
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不僅為我們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而且也為我們指明了科學的方法論。學生學習寫字興趣不足,歸根到底是方法的問題,運用多元學法改善學生學習方式,讓“學”與“用”相輔相成,學習興趣自然就上升了。小學生普遍喜歡繪畫形式,古人云“書畫同源”,寫字與繪畫都能練習到用筆與審美,那么在學習中就可以采用書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把寫字“用”起來,例如某老師在教授《日月水火》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后用藝術字、花體字的形式創作所學漢字,讓學生在書畫的碰撞中深刻理解漢字含義,體會象形字的圖像美。不僅書畫能相結合,書樂也可結合,黃旭老師在教授《趣味漢字》時,為漢字編創了有趣的兒歌;王月芳老師在錄制寫字視頻時,為每個筆畫、每個漢字編創了漢字順口溜,讓學生能夠在說與唱中獲得寫字妙方
除此以外,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的學法更加具有趣味性與操作性。蘇州工業園區“易加教育平臺”的“易加學院”是老師們備課上課的好幫手,其中便有“字源”這一功能,可以以動畫形式展示漢字演變過程,其中“生字書寫”功能可以讓學生自主跟學,讓老師將重心由示范轉向關注學生的學。例如某老師通過展示易加上“旅”字演變動畫,“方”是隊伍的旗幟,右邊部分表示跟隨在旗幟下的眾人,由此解釋“旅”的字義,提升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不僅如此,配合希沃白板5可以讓漢字更有“操作性”,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它擁有多樣的組合與美感,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移動、縮放、旋轉等功能,把漢字的關鍵筆畫拆解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擺一擺、比一比,例如教授《大小多少》一課,可以將“多”字拆成兩個“夕”,讓學生上臺在田字格中擺一擺,辨析上下結構中兩個字的位置、大小,從而在“用”中“學”。
四、“字”留得意歸——如何促進“評”
當“教、學、評”都融入教學模式中,一個真正的教學模式才會被建立,才能幫助學生規范書寫。小學采用的寫字評價方法往往比較簡單模糊,并且由于個人喜好與審美差異,很難解決公平問題。筆者認為,小學寫字教學評價機制也應該是多元的,應當圍繞“教”與“學”展開,盡可能減少個人主觀整體評價,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倡導差異性評價。
不僅如此,評價也可以采用互評的形式。通過構建學習小組舉行組內互評互改,還能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聯系“百、到、海、何、時、西、歸”等生字,撰寫《長歌行》選段,經過多次指導修改后,可以展示在班級書法展板上,讓同學、家長、老師共同欣賞打星。打星主要目的是鼓勵,不僅是老師可以進行打星,同學、朋友、家人都可以參與進打星行列來,讓寫字真正融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老師也可以開展猜字謎、對對聯、生字撲克、百詞斬、聽寫大會等識字寫字活動,拓展多元評價渠道。在課余,還能借助寫字APP、微信小程序,探索學生互動交流平臺,更好更快地實現“時時學、處處學、人人學”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素養。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寫好漢字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不僅能促進人終身學習與發展,還能磨礪身心與意志。本文借“字”出發,從實踐入手,融合多元教法、學法、評價法,探尋“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的寫字教學途徑。寫字教學的改革任重道遠,需要每一位行走中的教育者拾起柴火,點燃學生心中對于寫字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