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偉
圍繞當前教育的現狀,德育的重要價值愈發凸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積極在教學中展開德育的構建,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能夠同步得到相應的德育,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得以進一步提升,幫助學生深入完成自我素質教育發展,促進其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升的同時,也能夠切實推進其思想品德素養的形成,使其在新時代教育發展中取得良好的發展,推進其綜合素養的進步。
一、將德育滲透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價值
在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視域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德育內容滲透進具體教學中,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對德育的基本認識,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相應提升,切實深化學生的德育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德育為主要手段,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對信息技術的正確認識,切實培養學生信息道德,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信息意識。
(一)綜合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德育作為“立德樹人”思想下的重要教育體現,教師將其應用滲透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當中,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不斷領略正確的道德思想和品質,讓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對德育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在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掌握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道德意識得到初步形成,幫助其建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其在信息技術的領域中不斷升華自己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質,切實促進其道德素養的進一步完善。
(二)豐富信息技術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隨著科學發展而興起的新學科,其工具性、邏輯性、實踐性較強,對學生的日后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基于此,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往往只關注計算機的操作和技能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技術教學略顯枯燥。而教師在其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則將能夠不斷地豐富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接受信息技術教學時能夠接觸到其他的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得到較大提升,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健全的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是構建“地球村”的重要技術手段,由其所構成的網絡世界豐富多元,既有促人成長的內容,也有導人向惡的事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就十分有前瞻性和必要性,能夠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網絡信息的正確應對思想,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網絡不良信息的過濾網,從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信息意識,深化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全面推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學生的綜合成長。
二、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問題研究
雖說將德育滲透進小學信息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在滲透的過程中也有著諸多的問題。首先,信息技術教學主要偏向于技術性和實踐性內容,缺乏與德育的共性點,難以形成高效滲透。其次,受限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其對德育的信息技術滲透把控效果較低,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駕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教學滲透限制,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教師在進行德育和教學的結合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手段過于傳統、單一,給德育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使其效果難以凸顯,嚴重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一)信息技術與德育的共同點較少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充滿了技術性元素和實踐性元素,其中的德育空間較少,學生的德育學習空間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給德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此種情況的出現昭示著德育滲透工作難以繼續進行,給“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學科滲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教師教學工作的展開十分不利。故此,教師應當及時開展相應的策略研究,通過創新策略的方式來拓展信息技術中的德育空間,切實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二)教師教學能力難以駕馭高度滲透
教學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是影響教學效率、效果和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對教學的整體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在當前階段,由于多數教師教學能力和素養水平較低,無法形成對德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的把控和駕馭,這也造成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受到了相應阻礙,給學生的德育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難以使學生的信息意識、網絡安全意識和德育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嚴重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三)單一化的教學手段影響滲透效果
教學手段可謂是教師開展教學策略的重要延伸,其對教學工作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在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多數教師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其所采取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化和固化,對信息技術這一新興學科的作用較小,無法形成對信息技術的高度統合,這也就直接造成了德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受到了影響。
三、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研析
基于德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滲透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和對其滲透過程中所出現的主要問題的研究,教師應當創新出具有問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逐步形成相應的德育發展,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道德思想和品質得到更進一步地深化,從而使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信息意識均能夠進一步增強,切實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進步和發展。
(一)基于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展開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將其進行積極滲透,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得到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全一冊第一課《信息與信息技術》章節教學時,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述世界計算機發展史和我國信息技術發展歷程,向學生打開“信息技術”這扇大門,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體系。在具體的課堂開展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述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的出現,帶領學生的目光跨越時空,感受1946年2月15日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出現的重要意義,并讓學生回過頭去觀望1946年時我國的發展階段,讓學生在此強烈的對比下形成對國際形勢的初步研判。隨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述近代以來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我國的所處階段,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照。最后,教師需要將課堂帶回現實,讓學生從當下階段來觀察我國信息技術和世界信息技術的差異,使學生能夠明白近代以來我國為此所付出的努力,讓其明晰“現今安穩的生活是一位位愛國先輩用自己的苦難所換來的”,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意識得到進一步激發,切實展開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推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二)結合信息技術教學要點,拓展德育元素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具有德育元素的教學內容較少,故此,教師需要積極探尋并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要點,并基于這些要點來不斷拓展相應的德育元素,為學生構建相應的德育教育空間,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相應的德育素養,切實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
教師在進行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全一冊第十一課《收發電子郵件》章節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按正常的教學步驟來展開,使學生在相應的課堂學習了解電子郵件的含義和電子郵箱的地址格式,繼而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的方法。當學生完成對相應知識點的學習之后,教師則在課堂拿出一封信件,并就這一信件展開相應的敘述,將寫信、寄信和收信等一系列過程為學生進行相應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傳統信息交流的煩瑣性,從而深化電子郵箱的便捷性。隨后教師則需要就“信紙”這一要點展開細講,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信息手段計算一下人們都用電子郵箱交流和聯系的話,一年下來會節省下來多少紙張?又能夠避免多少樹木被砍伐?讓學生從這一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此計算的過程中既能夠進一步強化其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熟練度,又能夠使學生的環衛意識和節約意識得到促進和形成,從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德育素養得以深化,讓學生的思想價值體系得以形成,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推進學生的進一步成長。
(三)通過德育思想體系,構建學生信息意識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若未采取相關措施,學生群體就極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荼毒,影響學生的思想發展。故此,教師應當基于德育思想體系構建,為學生設立一道相對安全的思想屏障,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信息。
在進行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全一冊第二十課《初識網絡世界》章節教學時,教師需要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簡要講述網絡世界基本構造,讓學生能夠初步明晰網絡所代表的重要意義。隨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因特網,讓學生能夠掌握IE瀏覽器的常用工具和窗口,讓其能夠形成對因特網的基本應用。隨后,教師需要在學生進一步掌握上網技能之后,及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開網絡德育,讓學生能夠知曉在網絡世界中的“法律”,使其能夠在上網的過程中也能夠保持現實生活中的謙遜、好學和素質,避免其在網絡世界中肆無忌憚地向其他網民進行攻擊。然后,教師也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在網絡世界中保衛國家信息安全,讓學生能夠明晰網絡并非不法之地,讓其“網德”意識在此階段內得以初步形成,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出信息安全意識,促進其對網絡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強化其對網絡信息的抵制意識,進而讓學生能夠正確掌握使用網絡,促進學生的“網德”素養和信息意識。
(四)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巧妙串聯教學元素
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手段,將能夠把德育教學元素與信息技術教學元素進行巧妙串聯,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德育素養得以相應提升,進而切實推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教師在進行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全一冊第二十一課《感知生長》章節教學時,教師需要先為學生進行本章節知識的講解,學生能夠有效了解對農作物生長所需條件的觀察和測量的數字化,并讓其初步認識科學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理解數字農植園的裝備和工作原理。當學生基本完成相應的知識學習和掌握后,教師則可以將課前準備的兩盆植物放在講桌上,讓學生選擇一盆最喜歡的植物,并向學生提出相應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兩盆植物一個長得好,一個長得不好?它們的生長受哪些因素影響?”隨后,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析,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和信息手段并非萬能,它對事物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在科技手段越來越豐富的未來,不能過度依賴科學技術和信息手段,不讓自己被技術所主導,要去駕馭它。”使學生避免形成對信息技術的過度心理依賴,從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相應的信息意識和獨立思想,鞏固學生的信息使用理念,切實促進學生綜合進步。
綜上所述,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有思想的新時代青少年是德育的宗旨,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使學生能夠形成相應思想、意識、理念、素養上的發展,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推動教學的全面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