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促進廣東的大學教育向全球化轉變,政府需要擴大財政和政策支持;大學需要采用全球性的教育規范,并增強全球的協同和互動;要主動募集全球的教育基金,并采用社區投資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全球性的人才與知識援助。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問題及解決策略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廣東省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區域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廣東高校不斷加強國際化辦學水平,積極吸引海外優質教育資源,開設國際化課程和項目,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改革,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加強內外部交流和合作,推動高校更加緊密地融入全球教育體系,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為廣東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環境中的優勢
(一)地理位置優越
廣東位于南部沿海地區,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在開展國際化教育過程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廣東省有4個擁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中外聯合教育機構,這個數量接近全國的一半。另外,也有5個未獲得法定身份的跨境聯合培訓機構,提供包括專科、大學、碩士以及博士在內的多種類型的教育,且覆蓋了多個不同等級的合作國家與地域。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發展趨勢下,粵港澳三地的大學可采取聯手開展教育、增強教師溝通、實施學生分配以及舉行各類比賽等措施,推動粵港澳三地大學的教育對話和協同,對廣東的全球化教育品質及標準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
(二)經濟實力雄厚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增長迅猛,具備強大的財政實力,可以為國際化的教育事業提供豐富的財政援助。為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留學生,2023年,廣東省財政廳下達省政府來粵留學生獎學金高達205萬元,并且通過嚴謹的財政預算,制定了1萬元到3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獎學金標準,分別對本科、碩士、博士不同層次的留學生進行獎勵。此外,廣東省也積極推動省內高級學府的建設,并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政策和資金援助。這些大學持續進行國際學術研討、協同辦學等活動,為提升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起了重要作用。
(三)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對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學之間構建了更多的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共享創新合作的方式,如課程的互認、學生的互派等,進一步推動全球頂尖大學間的交流。廣東省在最近一輪的教育變革里,注重促進粵港澳地區的教育融合與發展,打造并吸納優秀的大學及其相關專業,并且不斷創新人才的培訓模式及其科技的創新實力,從而提升廣東的全球教育的素質與標準,以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策略要求。
二、當前廣東高校國際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全球知名大學稀缺,國際化程度還需進一步提升
雖然廣東省內擁有眾多的高等教育機構,但是享有盛名的國際知名大學卻寥寥無幾。依據US News、QS、THE、ARWU四大全球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位列500強名單。相反地,面積僅有733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卻擁有南洋理工大學、國立大學等10所QS排名前500的大學。所以,廣東省應該加強頂尖大學和專業的構建,提升廣東教育在國際教育界中的影響力。
(二)合作辦學學歷較低,專業合作缺乏多樣性
目前,廣東省已經實施了多種不同的合作辦學模式,包括高級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外國學士、碩士、博士以及其他各種層次和類型。但是,84.21%的教育是高等專科,15.79%的教育是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教育則相對較少。此外,僅有極少數的全球聯合學院擁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例如,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僅提供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在國內外的聯合教育項目里,經濟管理和工商管理專業是主要的,而其他的理工類專業則相對較少。因此,需要進一步開發更多樣化的專業和課程。
(三)辦學體制缺乏靈活性,市場力量參與不足
現階段,廣東高校尤其是公辦學校的主要資金來源仍然依靠省財政撥款,市場資金基本很少主動投入到學校中,這也導致各高校辦學體制缺乏靈活性。要讓市場參與到國際化教育中,加強外企與高校之間的校企合作,構建完善的協同體系。需要大力推廣國際科研協同、中外聯手開展各類國際教育項目,以此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一個以政府指導為主,國內企業、外企和僑資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育體系,共同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為各高校國際化教育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注入更多國際人才培養元素。
(四)國際化評估的關注度不足,缺乏質量保障
目前,廣東省各高校沒有一套統一的國際化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各高校開展中外合作項目中,均偏重項目的立項和審批工作,但對于項目質量提升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各高校也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這導致國際化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模糊不清的情況,同時也缺少有力的監督體系。所以,需要建立一個科學且公正的國際化評價機制,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進行全方位審查,并能夠及時識別并處理存在的問題。
三、廣東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各高校教學標準不一致,缺乏實質性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擁有多個教育體系的地區,這種差異化存在導致區內高校教學標準不一致,三地高校間的合作項目難以深度開展。由于廣東、香港和澳門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屬于不同的關稅區,導致各校在教學成本上大有不同,從而限制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流動。盡管粵港澳地區一直在合作辦學、人員交流等方面存在合作,但這些表面合作距離構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有一定的距離,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因此,在國家層面需要加強引導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體系下的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二)各高校定位不相同,缺乏高層次合作
現階段,香港的大學教育質量處于頂尖,廣州的進步程度更加顯著,深圳、澳門以及珠海的表現則處于中間。然而,珠三角地區的其他城市的大學教育則顯得比較不足。在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存在顯著差異。現在,各個主要城市的大學發展常常是獨立運行的,并未達到一致的戰略目標,同時,也缺少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機制以及優秀資源的共享與合作平臺。由于這些難題,使高等教育的高層次協同發展出現延遲。因此,要在廣東政府的支持下,加強與香港、澳門高校對接,共同制訂合作計劃,實現地區間教育資源的互補。
(三)各高校發展水平不同步,缺乏多渠道合作
廣東省內高校的國際競爭力與其經濟強省的身份并不匹配。無論從規模還是品質來看,香港已經擁有一些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并且在全球大學的排行以及為社區提供的服務中也有優秀的表現。雖然澳門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方面具備天然優勢,但其后續發展卻受到了一定的制約。澳門的學生和教師來源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相對較為單一,缺乏全球頂尖的研究型大學。觀察粵港澳三大區域的大學發展情況,可以發現每個區域都面臨某些限制。為了打破這些限制,必須采取集中式的發展策略,構建覆蓋大灣區的大學聯盟,同時利用聯合教育等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優點,共同推動大學的進步。
四、廣東高等教育全球化發展戰略
(一)政府:加強財政和政策支持
政府在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要提升人才教育和全球化人才規范的一致性,需要主動運用政府的資源,打造一個高品質的全球化人才教育平臺。廣東省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初期階段,有必要增大財政援助,同時也需要建立更為全面的政策和法規框架,這樣才能克服體制和機構的阻力,改良政策環境,從而有效地促進高等教育的全球化。[2]廣東省政府需要對廣東所有大學的高等教育全球化進程的當前情況及存在的難題有深度的理解,同時,依照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確立教育的策略性目標,進行最高級別的策劃與實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有能力為財政困難的高校提供足夠的資金,幫助他們優化和發展全球性的教學結構。對那些現階段正處于高等教育全球化進程中的高校,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激勵它們主動探索新的全球性協同項目,以此增強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并為其他大學樹立典范。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間的深入合作,政府需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和規范化發展。
(二)高校:制定國際化教學標準,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
需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特性,構筑一個全面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教育體系來進行人才的培育。目前,廣東不少高校盡管具備一定國際化合作交流的意識,但是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評估標準、教學質量等方面還沒有達到國際化標準,需要著力改革并創新全球化的教育體系,以展示其在教育中的功能,需要科學地規劃并設定具有專門性的課程,并且把這些課程的知識和實踐技巧融入各個行業,以便真正地培養出滿足全球標準的杰出人才。每個高等院校構筑一個具備國際視野的教育模式,從而讓全體師生形成對于國際化的認識,并主動投身國際化的互動和協同工作,營造一個充滿開放、寬廣、多樣性的國際化學習氛圍。對于教育工作者的全球化,需要同時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以及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人士,同時,還需要提升教職員工的海外研修和溝通能力,從而塑造出擁有全球視角的高素質的教育團隊。[3]
(三)市場:大力籌集國際教育經費,引入社會投資機制
目前,廣東高校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支持來獲取辦學經費。單靠政府的經濟援助不能滿足大學的全球化進程需要。開展中外合作過程中,可引入市場力量,開拓辦學資金來源。各高校應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和機制。[4]借助大學的科研能力,通過與公司、社會團體的協同工作進行研究和創新,提升大學的科研質量,加強大學的科研能力,并且提升大學及其相關領域在全球的影響力。通過向公司、社會團體等提供知識和智力成果,獲取回報和投資,這為教育的全球化提供了關鍵的資金支持。同時,教育機構應該指導教師深度研究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狀況,積極開展科研項目,尋找發揮教育服務功能的方法,以此為區域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并通過企業的盈利來增加教育資金。廣東的大學具備與國際高等學府合作的實力,通過建立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基金,開展全球性協同和溝通,共建孔子學院、漢語教學學會、廣府文化交流中心等機構,推動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相互學習交流活動,從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大融合。廣東的大學應最大化地運用其校友的資源,把華僑校友和海外校友捐贈的資金和物資投放于中外合作項目,或用于海外留學生獎學金。借助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公司、海外華人等的投資和捐贈,借助市場資源來為大學的全球化教育提供資金支持。
五、結束語
廣東省應該培育出符合新時期的全球化專業人士,推動大灣區的合作與開放。
參考文獻:
[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 歐小軍.“一國兩制”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大學集群發展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8(09):17-22.
[3] 杜怡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轉型[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7(04):1-5.
[4] 吳世勇,王銳嬌.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的需求分析及整合策略[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0,41(01):17-24.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校級科研重點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GDXZKYZXZ202301)。
作者簡介: 孔韜,女,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