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艷
學習漢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設計漢字游戲,讓學生在玩的基礎上學習漢字,不但符合學生的學情,還能營造課堂氛圍,讓漢字學習充滿無窮的樂趣。
猜字謎是一種流傳已久的文字游戲,也是漢字獨有的語言文化特色。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融入猜字謎游戲,對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都有獨特的效果,能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漢字的結構。
以教學《金木水火土》一課為例,漢字“金”為上下結構,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我拋磚引玉,讓學生猜字謎“玉都有真假,何況是人呢”。通過對謎面的分析,學生可以提煉“玉”和“人”兩個關鍵信息,然后圍繞漢字的結構猜這個字謎。其中,漢字“金”的下半部分“似玉非玉”,符合謎語的意思,再關聯“人”字,即可猜出謎底“金”。隨后,我趁熱打鐵,鼓勵學生運用“金”字造句,加深對漢字結構的理解。在學習“水”時,我同樣出示字謎“大于號,小于號,再把小字的點都去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字謎。學生發現這個字謎和漢字的書寫結構有關——“水”的兩側在形象上剛好貼近大于號和小于號,而中間的部分恰好是“小”字去掉了一撇一捺,最后猜出謎底“水”。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說出他們熟知的字謎,比如,“王先生,白夫人,一同坐在石頭上”,謎底是碧。最后,學生比一比誰說出的字謎最多,誰用謎底造出的詞和句子最多。
猜字謎是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漢字游戲之一,它能快速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讓漢字學習充滿了樂趣。
漢字接龍是可以豐富學生漢字積累的文字游戲。在玩漢字接龍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還能進一步理解漢字的結構和意思,算得上一舉兩得。
以教學《樹之歌》一課為例,學生接觸到了“松、柏、楓、桐”等有關樹木的漢字。在設計漢字接龍游戲時,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結合漢字部首,說出新課以外的、有關“木”字部首的漢字。如“森”“林”“植”等。當然,學生在說出一個漢字時,還要確保這個字與前面的字可以組成詞語,達到“接龍”的目的。比如,第一個學生以“森”開頭,下一個學生說出“林”字,這兩個字恰好可以組成“森林”這個詞。然后,第三個學生用這個詞來造句,若說錯了,其他學生可以幫忙改正。第二,結合漢字的意思進行接龍。比如,“松”“柏”“楓”這幾個字雖然表示不同的樹木,卻有一些共同點,學生需要針對這些共同點進行漢字接龍。比如,這些樹木都需要栽種在土中,學生可以舉出漢字“土”,下一個學生可以說“地”,以此組成“土地”一詞,第三個學生用“土地”造句。由此可見,第一種接龍游戲能幫助學生溫習漢字的結構、書寫方法;第二種接龍游戲能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意思。
漢字接龍游戲,能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提升識字學習的效果。
連線游戲的靈感源于“連連看”游戲。以“勤”字為例,學生可以將它與“勞”“奮”等詞語連在一起,組成詞語“勤勞”“勤奮”。有一些場景,學生需要分析詞語與場景的關系,將詞語與場景連在一起。
以教學《場景歌》一課為例,課文中的生字有“橋”“園”“旗”“隊”等。以漢字“橋”為例,它后面對應的字有“梁”“洞”“山”“花”等。通過分析,學生將“橋”與“梁”“洞”連在一起,組成詞語“橋梁”“橋洞”;然后,學生再進一步分析“梁”“洞”后面的場景圖,比如排著隊伍的少先隊員、秀麗的山峰、堅實的拱橋等,再將“橋梁”和“堅實的拱橋”連在一起,學生還要描述這個場景,比如“在一條小河的上面,橫跨著一座古老而堅固的拱橋”。
由此可見,運用連線游戲加強“玩”的難度,能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間接掌握漢字的用法。
運用漢字游戲輔助學生識字,符合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規律。但是,識字活動不能局限在課堂內,也可以向課外延伸。教師可以利用闖關型漢字游戲,優化漢字練習。
在復習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生字時,我設計了一組游戲卡,第一張卡的游戲為“識字王”,即根據卡片上指示的拼音,查找相關的漢字。第二張卡的游戲為“我愛說漢字”,旨在鍛煉學生拼讀漢字的能力。在活動的過程中,除第一張卡片,其他卡片都是隱藏的,只有完成第一張卡片上的游戲才能解鎖下一個關卡。所以,當學生拿到第一張卡片回到家后,需要按照規定完成卡片上面的任務。比如,每個拼音對應的漢字,至少寫出5個;用所寫的5個漢字組詞,每個漢字至少組3個詞語;用所組的3個詞語造句,每個詞語造3個句子。如果學生在操作時出現錯誤,則要被扣分,且無法解鎖下一關。最后,學生在班上比一比,看看誰闖過的關卡最多,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闖關型漢字游戲改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方法,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不可磨滅的童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將游戲融入其中,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識字效果,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