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霞
李吉林說每個兒童都“孕育著創造力”。面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不同的解讀。創造性解讀確實有助于學生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情感投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但是,創造性解讀要有理有度,才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學作品的內涵,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高語言表達水平和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新課標沒有提出人物形象解讀的具體要求,只要求學生感受“形象的獨特魅力”“欣賞藝術形象”“珍視對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用多種方法來呈現對作品中形象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特點進行創造性解讀,結合原文和背景有理有度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全面提升綜合素養。本文以統編教材五年級《兩莖燈草》的教學為例,談談藝術作品中人物特點的創造性解讀策略。
在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解讀時,我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通過換位思考,我們可以嘗試站在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人物的角度出發,理解其情感、動機和行為,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兩莖燈草》,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嚴監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全班學生給出的答案都是小氣鬼、吝嗇鬼……的確,這就是嚴監生給我們最深的印象,這個人物具有復雜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個性特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模擬或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大侄子、二侄子、奶媽”的判斷,面對已經生命垂危的老爺嚴監生,死不瞑目地伸著兩根手指,大伙兒想到的就是“兩個親人、兩筆銀子”,這是再合情理不過了。沒想到,最后的結局卻是趙氏解了謎——“兩根燈芯太費油”。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覺得“他太摳門兒了”。
如此看來,我們必須感同身受,從作品中的人物出發才能與其“共情”,進而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為,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特點。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作者寫作《儒林外史》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嚴監生的“富”和“摳”:一方面,他富得冒油——家纏萬貫、良田萬頃,甚至米爛陳倉;另一面,他又摳得離奇——因燈盞里點了兩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直到老婆挑掉一根燈草才咽了氣,這未免太“摳”了,活脫脫一個守財奴、鐵公雞的形象。通過這樣的品讀、換位思考,學生更好地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感受人物的情感,進而掌握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嚴監生之所以成為“嚴監生”,自然有他的歷史原因。明清兩代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為監生。即便是用捐納的方式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嚴監生也以此為榮。入選教材的《兩莖燈草》畢竟只是《儒林外史》的選段,要想全面地理解人物的復雜性,避免對人物進行簡單、片面的評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讀讀原著,了解嚴監生的過往。
學完《兩莖燈草》,教師把《儒林外史》中描寫嚴監生的一些情節找出來給學生閱讀,然后進行討論。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嚴監生也不摳啊,書中說他的原配妻子生病時,他每天請四五個醫生來看病,用的藥更是貴得離譜——人參、附子,這些都是名貴藥材。文中還有其他的故事,比如嚴監生的哥哥吃官司,他花大錢請人擺平;他的兩個舅爺來,嚴監生每一次都是好酒好菜相待,還送他們一份厚禮……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嚴監生一點兒都不心疼,這不和我們眼中的嚴監生相矛盾嗎?
在這樣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好奇的種子自由生長,敢想敢說敢質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大部分學生認為嚴監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摳”,而是一種“自虐”,他的“摳”是針對自己的,他自己平素舍不得買肉吃,即便自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錢吃人參滋補,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臨斷氣看到“兩根燈草”都不肯咽氣。當學生對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有了這樣的解讀時,他們都很興奮,都為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感到高興。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行舉止等細節,挖掘其中的象征意義,深入解讀人物特點蘊含的深層含義,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使語文教學更具活力和深度。
因為有了質疑的收獲,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教師提供給他們的原著片段,紛紛找來原著,想通過拓展閱讀對《儒林外史》進行立體解讀,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養。
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通讀原著的收獲,發現嚴監生著實是個有錢人,但是他又膽小、善良。他怕哥哥,怕官府。他家兄弟二人,哥哥嚴貢生原本是地方一霸,平時仗勢欺人,被人告發到官府后逃跑了,官府下來問責,弟弟嚴監生出錢請人擺平了事。他更怕自己死后,孤兒寡母被人欺負,無依無靠,只想自己嘴里、手里多省點,留給他們。他善良,舍不得妻子王氏,當妻子生病時,他花重金請來醫生,用名貴藥材煎藥;妻子死后,他思念妻子傷心落淚;他病重臥床不起,依然焦慮田里的早稻,舍不得自己的兒子,竟然把兒子“托孤”給自己害怕的王氏兄弟,這是多么愚昧的行為啊!這哪是一個“摳”字可以概括的人物形象呢?學生對嚴監生的人物形象解讀,從“摳”到“自虐”,再到“膽小怕事”“有情有義、善良愚昧”,這樣的解讀立體而復雜,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內心感受和情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人物的特點,提升了閱讀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在閱讀教學中,人物形象的解讀最忌片面的標簽式解讀。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感同身受,走進人物的內心,珍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具體感受;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感受人物形象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表達和行為動機,學會創造性解讀,分析人物特點與歷史背景的關系,探討人物形象代表的社會、文化意義,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出發,有理有度地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特點進行解讀,學會欣賞藝術形象,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