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濤
小說文體單元安排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學習,人文主題表述的是小說文體的特點:“小說大多是虛構的,卻又是生活的影子”,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小說作為小學階段學習的敘事作品中文學性強又最復雜的一種文體,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師在這一文體單元教學中,需要從整體出發,全面理解編者意圖,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小說文體形成初步的認識,以人物形象為中心認識構成小說的基本要素。
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首先要弄清楚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內涵以及要素之間的聯系,把握單元整體上的學習要求,對單元語文要素進行分析,對關鍵詞進行解讀。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根據小說文體特點提出來的,體現在情節、環境和人物形象等小說學習的基本要求上。情節是人物活動的系列行為組合,是人物在一個個流動的場景、細節中表達自己的結果。環境是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在故事走向中有推動作用,在情節發展中有促進作用。人物形象是作者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塑造出來的。不難看出,在構成小說的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居于中心地位,情節、環境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作者要想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生動、感人的效果,必須讓人物處于獨特的環境中,才能體現人物的個性與品質。因此,在學生第一次學習“小說”這一文體時,教師既要從小說文體特征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感知情節、環境、人物形象等基本要素,又要注意體現學習梯度的關鍵詞“感知”“感受”,與“理解”“把握”有著明顯的區別,只是要求學生通過本單元的集中學習初步感知小說文體的特征,不可把要求提得過高。
單元語文要素是一種概括性表述,要通過單元內的具體課文以細化的“點”進行對接落實。因此,教師在研讀單元教材時,應重視尋找這些逐一落實的“點”,建構單元語文要素的知識體系。在本單元中,安排學習的小說文本有精讀課文《橋》和《窮人》,還有略讀課文《金色的魚鉤》;在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和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中,編者結合文本的特點,設計了細化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在“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和“詞句段運用”板塊安排了小說文體特征方面的學習內容;“快樂讀書吧”板塊安排了以“成長”為主題的整本書閱讀作業,主要書目也是小說。這樣一來,在整個單元的閱讀活動中,初步認識小說文體特點的單元語文要素就能夠逐步得到落實,這種認識體現在以下一些具體的學習活動要求之中。
《橋》的課后練習有4道,其中有3道指向了小說文體特征的認識:第2題要求“找出寫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結合相關情節說一說”,對老支書是一位怎樣的人的理解,指向的是認識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第3題要求“畫出描寫雨、洪水和橋的句子讀一讀,再聯系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一說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指向的是認識小說中多樣化的環境描寫特點,體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第4題“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和同學們討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粗略地看是要求學生體會小說結尾的藝術,實際上指向的是理解小說情節安排上的獨特之處。這樣研讀課后練習,我們就能看出編者是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這一中心,組織和引導學生從情節、環境、人物形象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在《窮人》一課中,我們研讀課后練習設計就會發現,編者繼續強調在文本閱讀中關注環境、人物形象的表達,并通過第4題的小練筆活動,突出了對小說中人物心理描寫的認識。至于編者在略讀課文《金色的魚鉤》提出的閱讀要求,則是要求學生遷移運用在兩篇精讀課文中學習的方法,在自主閱讀中強化對小說文體特點的認識。
在整個小說單元閱讀活動中,教材資源不限于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有序地開展。
首先是單元導入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的小說,說說自己對這些小說的認識或印象,以此作為學生學習小說文體單元的認知起點,自然而然地導出“小說”這一單元學習的中心詞。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單元導語頁的內容,找出統攝單元學習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具體表述,從中提取關鍵詞進行分析與討論,明確本單元學習的小說文體,要抓住“情節、環境與人物形象”進行重點學習,這是從整體上認識單元語文要素。其次是課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既要按照從精讀到略讀的順序,引導學生逐篇學習小說文體中的“情節、環境、人物形象”方面的知識,又要將學生在多篇文本中學習的重點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與路徑加以綜合,還要采用讀寫結合的策略強化學生對小說重點表達手法的理解與把握。再次是單元總結活動。教師一方面要借助“交流平臺”總結小說文體單元學習的重點方法,另一方面要借助“詞句段運用”進行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小說文體特點的認識和理解。
小學生閱讀小說喜歡追逐故事情節,關注的是故事的結果,并不在意作為小說重要因素的小說情節。在小說文體單元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的步子慢下來,適時將課后練習要求融入閱讀活動中,使之成為驅動學生閱讀的學習任務,學生閱讀時就不會單純去看故事結果,進而重視在情節發生、發展中圍繞練習提出的要求進行探索。
以《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用課后練習第2題作為初讀要求,學生在初次朗讀課文時,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故事結果上,而是注意回看讀過的一段課文中,有沒有描寫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然后動筆畫下來,以便完成初讀的學習任務。在學生細讀課文階段,教師可以用課后練習第3題為細讀課文的要求,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描寫大雨、洪水和小橋的句子,注意這些描寫與老支書的什么言行舉止有聯系。這樣的細讀任務,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尋找環境描寫與人物及相關情節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懂得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像這樣,教師適時把課后練習要求融入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就是最有效地落實語文要素的方法與路徑。
總之,在小說文體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文體單元的學習要求,把握編者意圖,設計多樣性的學習活動,有效推進小說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