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竹
在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小學階段的個性化課外閱讀已經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途徑。面對這一趨勢,教師需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展教學活動,致力于尋找和實踐能夠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課外閱讀的目標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素養。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核心環節,通過科學的指導和有效的閱讀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鼓勵他們養成閱讀習慣,讓閱讀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兩莖燈草》一課,教師向學生分享:“你們或許不知道,吳敬梓這位杰出的作家,在《儒林外史》這部作品中,通過其獨特的文學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生動的守財奴形象——嚴監生。在嚴監生臨終之際,他因兩莖燈草而耿耿于懷,直至最后一刻都未能釋懷。這一情節深刻地展示了他對財富的極端執念。實際上,這部小說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們對待人生和夢想的態度都極為獨特。比如,有這樣一個人物,他對科舉考試懷有極大的熱情,連續考了很多年,都沒有實現愿望。后來,他竟然中了舉人,得知消息之后,他開心得發瘋了?!贝丝?,教師故意制造了一個懸念,皺起眉頭表示對這個故事的記憶有些模糊,然后對學生說:“不過,我現在有些記不清了,這個故事具體是怎樣的呢?你們能不能去閱讀一下《儒林外史》,然后回來告訴我呢?”這樣的引導,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自發地去閱讀這部作品,探索其中的故事。
以上案例中,通過巧妙地在教學中設置懸念,教師成功地點燃了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儒林外史》的閱讀熱情。這種教學策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強了學生的主動閱讀意識。
個性化課外閱讀是指站在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的角度發起的課外閱讀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結合非常關鍵。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可以采取多步驟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首先,教師通過與學生互動討論,幫助他們提煉本課的關鍵閱讀技巧,如角色特點識別、情節理解、主題探索等。通過具體的實例,比如分析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對話,學生能夠學習到如何從細節中挖掘信息,理解故事深層的含義。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短文《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這項任務旨在鼓勵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策略應用于新文本的閱讀中,檢驗他們是否能夠獨立識別文本結構、理解人物動機和分析文中的對話。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閱讀指導,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陶罐和鐵罐》中的對話,或者就《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中的爭論進行模擬討論。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鍛煉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
上述案例中,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主動探索和實踐來構建知識體系,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課外閱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評價中,如果評價標準過于復雜,不僅會使學生感到困惑,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相反,簡單易操作的評價標準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課外經典讀物中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片段,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閱讀的是哪些經典讀物。比如,教師可以從《飛鳥集》《格林童話》等經典讀物中選取一些內容,讓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閱讀,提高學生分辨課文體裁的能力。在“評價”和輔導方面,教師可以每周安排一節課,讓學生閱讀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發現的最精彩的段落,交流課外閱讀的感受,寫一篇讀后感,鍛煉寫作能力。
課外評價體系的制定和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在全民閱讀時代,學生的個性化課外閱讀至關重要。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為學生打造個性化的閱讀空間,讓他們在書海中暢游,享受閱讀的樂趣,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的閱讀教學,既符合時代要求,也符合學生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