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點內容。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善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閱讀教學進行優化,指導學生開展趣味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興趣的閱讀材料是開展趣味閱讀的基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內容生動、語言優美的文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教師首先選擇了適合學生年齡和興趣的閱讀材料。除了課文外,教師還為學生提供了童話的背景資料。這些材料內容生動、語言優美,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策略來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在情境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與童話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在閱讀理解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故事中的細節描寫。在深入討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故事的深層意義,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此外,教師還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進行創意寫作,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鍛煉寫作能力。在開展趣味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創設情境是開展趣味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物展示等手段,為學生營造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老屋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老屋的特點,如破舊的外觀、殘破的窗戶等;然后,教師用語言描述的方式帶領學生暢想身處老屋的情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老屋、小貓、老母雞等不同角色,通過對話和表演,再現老屋與小動物之間的互動,強化閱讀體驗,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在創設情境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引導。在學生朗讀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老屋與小動物們的情感交流,體會老屋對小動物們的關愛。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更深刻地體會到故事背后蘊含的感情。
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是落實趣味閱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角色扮演和閱讀分享等活動,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增強閱讀能力,激發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精衛填海》一課,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讓學生以個人朗讀或者小組合作朗讀等方式,表現他們對文本的讀解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朗讀表現為基礎加以評價與引導,助力學生掌握語音語調,提升閱讀技巧。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重現故事情節。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與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有利于鍛煉閱讀理解能力與表演技巧。另外,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分享,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一個或多個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交流閱讀感悟,推動閱讀向縱深發展。最后,教師指導學生以《精衛填海》中的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為素材,進行創意寫作或續寫故事,鍛煉寫作能力。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興趣是不一樣的,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巨人的花園》一課,教師首先通過觀察和交流,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注意到學生在閱讀理解、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對于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采用指導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提供一些閱讀輔助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及時解決他們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對于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教師采用趣味閱讀教學法,如角色扮演、情境對話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參與故事情節的演繹,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故事情節的趣味性。對于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鼓勵他們進行創意寫作和口頭表達。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創意寫作,如改寫結局、續寫故事等。同時,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口頭表達活動,讓他們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體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注重根據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趣味閱讀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