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感受美、發現美”的閱讀體驗力與“表現美、創造美”的表達運用力這兩大方面,去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意識”“正確的審美觀念”,不斷提升他們的審美創造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核心素養的內涵”這一部分中指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基于“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伴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的全過程。統編語文教材中既有充滿童真童趣的兒歌童話,也有描寫多彩生活的寫人記事類課文,這些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第三單元,主題分別是“山清水秀的景”“仔細觀察大自然”,蘊含著自然之美;第二單元圍繞“學會提問”安排的童話、科普小品、散文,能給學生帶來思維之美;第四單元的神話故事賦予學生以想象之美;第五單元以生活小事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之美;第六至八單元指向悟到的道理、偉大的人格、智慧的形象之美。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契合學生認知和生活實際的相關情境,讓學生在披文入境中,感受種種審美的情趣,獲得審美的愉悅。如在教學第七單元時,我們可以從大單元教學的視角,設計這樣的閱讀審美情境:“愛國是我們永恒的主題。下一周,我們將舉行一次‘誦愛國詩歌、講愛國故事、贊愛國人物展示會。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第七單元,去尋找你喜歡的比賽素材吧!”這樣一來,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通過沉浸式閱讀、個性化理解,梳理出自己欣賞的那一份愛國情懷,為自己的朗誦、講述做準備。到了最后的展示環節,這些帶著個性特征的審美理解又會相互交融在一起,讓全體學生在聆聽中收獲豐富多樣的審美情趣。
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品悟、欣賞的過程,也是審美能力同步進行和提升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一到第三學段的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與“美育”相關的教學內容。“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也提出了“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嘗試運用文學語言表達自己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等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根據文本語言和文學形象,引導學生在閱讀、感受、理解、欣賞中,有意識地去關注文字的表達形式、營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在不斷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有效地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中,葉圣陶先生用“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漾起波紋”等短語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的美好姿態,用“觸、巴、拉、貼”等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穩穩地向上爬的過程,用“像蝸牛的觸角”等比喻句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生長變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我來畫滿墻的爬山虎”的實踐活動,借助多媒體再現畫面的美,通過“我來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爬山虎充滿生命力、一步一個腳印、始終向上的美好形象,在賞美景、悟美文等語用實踐中,培養審美意識,豐富審美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通過關注學生動態發展的審美思考和審美認知體驗,引導他們進行文字和作品審美實踐,讓他們在積極的評價、判斷活動中完成美的正確建構,梳理美的觀念。如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一課,學生在初讀時收獲的是壞人被懲處、惡人終有惡報的善惡審美體驗,這應該是最直觀也是最淺顯的審美認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西門豹的人物形象,通過對西門豹語言的品析,感受他“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善于將計就計”“巧妙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智慧地教育了其他助惡的人以及被蒙蔽的老百姓”等特點,從而助力學生的審美趨向深刻。
很多時候,課文揭示的審美觀念并不是那么清晰,這更需要教師去開發文字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判斷,在高階思維的積極參與下,獲得正確而清晰的審美觀念。如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圍繞文中的“我”演出前后心理的變化過程,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我”的矛盾心理。學生從“我”的“渴望表演”到“努力表演”再到最后的“再也不想演”的心情變化,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遇到困難就選擇退縮的人物形象,而是“向往優秀、努力成為優秀”的人物形象。“我”雖敗猶榮,不懈努力,不斷反思,這可以從“我”“希望登臺、期待老師選自己、全心全力地練習、滿頭大汗的表演”等語句中看出來。“我”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雖然課文最后說“我發誓今后絕不再扮演老虎”,但“我”還是“每回上動物園,總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跳的”,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在失敗之后的不斷反思改進……在以上多維、立體的審美實踐中,學生對課文中的“我”逐步形成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感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填補精神品質短板,繼而完成審美觀念的個性化構建。
在學生積極發現美、欣賞美、評價美的同時,教師還要鼓勵他們創造美,進一步提升審美創造力。如在閱讀《我家的杏熟了》后,學生被文中的奶奶“關心孩子、樂于分享”的優秀品質所感染,繼而聯想到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其中,一個學生在習作中這樣表達:“聽了老師的話,我紅著臉點了點頭。從那以后,每當同學向我借文具的時候,我都會按照老師的話,熱情地把它們遞過去,我一次次感覺到‘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更有意義。”
我們在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同時,還要善于引導他們將自己心中感受到的美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進一步提升他們創造美的能力。如在閱讀《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以后,我們讓學生也去寫一寫自己在參加演出時堅持不懈,遇到困難積極想辦法解決的過程,提升表達美的能力。
總而言之,審美是學生對文字作品的一種感性體驗,在指向大眾共性審美情趣、意識、觀念的同時,更多的還是有著學生個人獨特的審美屬性。我們在引導學生對公認的美好事物、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行發現、欣賞的過程中,也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