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琴
跨學科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本學科學習的過程中,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力、方法和策略,多視角、多維度、綜合性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超越本學科學習的諸多效益,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嘗試從“設計培養關鍵能力的問題、進行認知經驗的關聯統整、促進學科能力的創新運用”等三個方面,談談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路徑。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這是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鼓勵學生對閱讀對象進行質疑、問詢時,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困惑中捕捉到指向學科關鍵能力形成的問題,而后加以統整、優化,轉化成課堂教學的主問題,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驅動下,融合多學科的認知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運用語言文字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教學四年級下冊《貓》一課為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憑直覺感知到老舍先生對貓是喜愛的,不管是大貓還是剛滿月的淘氣小貓。然而,老舍為什么會喜歡貓的這種古怪而矛盾的性格呢?針對學生的這個疑問,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老舍先生是怎么寫清楚貓的各種性格的,他對貓的感情又是怎樣通過文字傳達給我們的”,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思辨。在不斷的閱讀、思考、判斷中,學生發現老舍在文本中采用了“特點+事例”的構句方式,讓表達顯得有條理,重證據,讓人讀來信服;在他的筆下,貓已不再是沒有感情的動物,而是像孩子似的有想法,有情緒。筆者鼓勵學生借助繪畫再現貓的形象,或借鑒課文的寫法寫一寫身邊熟悉的人或動物。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家的狗實在有些古怪。說它溫柔吧,它的確很多時候很聽話。無論你發出怎樣的指令,它都毫不猶豫地做,直立、坐下、作揖……一點也不含糊。可是,它要是生氣了,就會趴在桌子底下一動不動,任憑你怎么哄騙、誘惑、說好話,它眼睛也不肯睜開。說它小氣吧,的確是啊!要不然它怎么這么不聽話呢?可是,它有時候又是那么乖巧,哪怕你把它的臉擠作一團,它也毫不反抗……”
如此一來,學生在思考、運用、表達的實踐中,鍛煉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用能力、思辨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實現多學科協同教學,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全面育人”“培養完整的人”的教學目標。
以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貓》《母雞》《白鵝》這三篇課文的作者,都采用了明貶實褒、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在進行情感的體會和寫法的感悟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回憶生活中那些讓他們又愛又恨的動物的表現,然后對這些認知和經驗進行關聯、統整,通過“家有寵物好不好”的辯論,“畫一畫我喜愛的動物”漫畫或者速寫,代老舍寫“家貓寄養委托書”,代豐子愷寫“請朋友領回大鵝通知書”等活動,讓學生學會選擇典型事例“有條理、有證據”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跨學科學習實踐活動時,教師不能只是將多個學科的內容簡單地進行疊加,更不能“鋒芒被鈍化、焦點被模糊、注意力被誤導,用一門學科的學習習慣來擾亂另一門學科的學習”,而要基于一定的主題,對學生的多個學科認知和經驗進行有機關聯、統整,從而在“多學科協同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眾多科學發現和發明成果表明,人類歷史上的許多創新大多起源于學科知識的邊緣。一些本學科難以解決的問題,運用其他學科的思想來解決反而顯得格外便捷。
比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以微課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爬山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爬山虎的葉子,變成課文中所說的“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畫面;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變化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時也被作者細致而連續的觀察所折服。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也是促進學生學科能力創新運用的重要路徑。比如,學習《精衛填海》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段“經典閱讀推廣詞”,將課文改成歌曲。
教師立足學生整體發展理念,在語文學習實踐中積極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了學習的廣度,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經歷完整的學習,進而達成“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