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建設類型;平原區;太湖流域
[摘 要] 太湖流域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域,以平原區為主,區域河網密布,水運發達,河道邊坡侵蝕和人為活動是造成太湖流域平原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太湖流域新時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相關省(市)積極開展建設,其建設內涵、建設覆蓋范圍和建設模式等均有較大創新和突破,急需加強研究凝練并組織推廣。對太湖流域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進行了研究,梳理掌握了建設現狀和建設難點,凝練提出了建設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歸納總結了建設單元劃分原則和水源保護型、生態休閑型、綠色產業型、美麗宜居型4種主要建設類型的特點,研究提出了生態功能修復、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及人居環境改善5類重點建設任務。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08
[引用格式] 周婷昀,馬愛民,馮昶棟,等.太湖流域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24(6):25-27.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新時代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既是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的典范,又是提供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優質生態產品,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與載體。
太湖流域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域,對太湖流域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作進行研究,掌握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現狀和建設難點痛點,研究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和任務,探索建設管理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可為有序推進流域水治理提供戰略方向和技術思路,并為全國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新經驗、打造新標桿。
1 水土流失基本情況
太湖流域平原區面積29 557 km2,占太湖流域總面積的80%[1],屬于浙滬平原人居環境維護水質維護區和太湖丘陵平原水質維護人居環境維護區[2]。區域河網密布,水運發達,自然土質邊坡在暴雨、船行波的沖刷沖擊下容易發生剝落和坍塌,導致水土流失、河湖淤積、水質污染和水生態環境破壞;此外,該區域經濟發達,生產建設活動頻繁,人為水土流失已成為該區水土流失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太湖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777.8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0%,全部為水力侵蝕[3]。
2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情況
2.1 建設現狀
2018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印發《加快太湖流域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加強對流域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政策、技術指導。截至2022年,太湖流域片三省(市)累計建設完成生態清潔小流域278條(個),其中江蘇省59條、浙江省98條,上海市121個治理單元[3]。太湖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設內涵已逐漸從單一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標,轉變為統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河湖生態復蘇、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美麗中國建設等多個目標;建設覆蓋范圍從傳統的蘇浙山區丘陵區延伸到平原區,從傳統的農村地區延伸到城鎮化集中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模式豐富多樣,通常是以一種類型建設模式為主,結合區域特點輔以其他類型功能和建設措施的復合型生態清潔小流域。
2.2 建設難點
2.2.1 自然流域邊界和建設分區不清晰
傳統流域邊界和建設分區根據集水區域上下游情況,分為生態自然修復區、綜合治理區和溝(河)道及湖庫周邊整治區。太湖流域平原區河湖密布,河道互通互連,部分區域圩區眾多,沒有上下游區分,無法嚴格劃分完整的自然小流域邊界。
2.2.2 河道水生態環境易受周邊影響
河道縱橫、相互貫通,小流域邊界河道的水環境容易受到周邊區域來水的影響,難以防控,治理效果慢、易反復。農村河道易受農業面源污染影響,需要正確處理化肥農藥使用量與農作物產量、生態保護和綠色經濟發展的關系,進一步防治面源污染。
2.2.3 工作推進體制機制尚在探索階段
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協作機制還不健全,涉及行業廣、部門多,需統籌區域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和源頭治理,由水利部門單一組織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統籌協調難度大,需要由河湖長制等綜合協調平臺組織有關行業、部門和社會共同參與,確保經費、人員、措施落實到位,使建成后的生態清潔小流域良性運行,持續發揮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效益。
2.2.4 水土保持規劃考核導向作用未充分發揮
目前規劃考核仍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為重點,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新時代水土保持提檔升級治理的重點和主要方向,尚未納入規劃考核的重要指標。同時,太湖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內水土流失圖斑情況與國家治理工程資金的使用條件不匹配,小流域內水土流失圖斑小而分散,且部分圖斑存在難以治理或不需治理的情況;對于水土保持率較高的地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有無中央補助資金”等硬性要求已無法適應新時期水土保持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等方面的考核要求。
3 建設總體要求
3.1 指導思想
圍繞國家“十四五”時期“推動新階段高質量發展”主題,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太湖流域平原區各省(市)經濟社會發展,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核心,使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平臺,打造水利改革創新新高地,助力新發展格局在長三角區域率先落地生根。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統籌自然生態的各個要素,綜合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3.2 總體目標
到2025年,在太湖流域平原區村莊或城鎮周邊、河湖源區、水源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較好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加快建成多條高品質生態清潔小流域,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率達到97%以上,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質增效樹立示范標桿。
到2035年,建成與太湖流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態清潔小流域體系,有效發揮小流域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率達到98%以上。
4 建設模式
4.1 建設單元
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單元劃分,應按照生態清潔小流域功能定位,將鄉鎮作為劃分基礎,中心城區以骨干水系為建設單元,郊區以村落水系為建設單元,面積一般不宜低于3 km2。此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也可從特定戰略區域設置、水利分區圩區、水資源調度規律和景觀生態學等角度考慮劃分。
4.2 建設類型
根據各建設單元所處區域主要功能定位和需求,可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劃分為水源保護型、生態休閑型、綠色產業型和美麗宜居型等幾種類型。
4.2.1 水源保護型
在江河源頭、重要水源地保護區,以涵養水源和水質保護為中心,通過開展濕地、水源保護區、自然河道等水體的生態功能修復工程,水土保持林種植、區域徑流調控、土壤裸露面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農村污水處理及生活垃圾處置等,對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行預防和治理,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
4.2.2 生態休閑型
在城郊及具有江南水鄉、民俗旅游資源優勢的地區,以優化生態環境與建設美麗鄉村相結合為中心,通過開展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及河湖水系生態治理等水系治理工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等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河岸邊坡及人為擾動地塊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林地建設及生態修復工程和山水景觀工程等,挖掘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優勢,提升山水環境品質,打造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
4.2.3 綠色產業型
在現代農業集中區、集中產業基地、研發產業社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發展綠色產業、營造優美產業環境為中心,通過開展河岸邊坡及人為擾動地塊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及河湖水系生態治理等水系治理工程,推動農業集約化生產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通過調整三產結構,引進龍頭企業或大戶承包,發展特色林果、有機作物種植,創建特色產業基地等手段,創建綠色產業品牌效應、培育綠色產業發展方式,促進區域高質量綠色發展。
4.2.4 美麗宜居型
在中心城區及郊區新城區域,以統籌城市防洪安全、河湖健康和景觀優美為中心,開展人為擾動地塊及河岸邊坡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及河湖水系生態治理等水系治理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及排水設施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減少城市地表徑流,打造都市水文化、水生態特色景觀,形成人水和諧、各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4.3 重點建設任務
針對不同生態清潔小流域類型,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規劃、分區布局,合理配置各項措施,因地制宜實施生態功能修復、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及人居環境改善等建設任務。
4.3.1 生態功能修復
針對重要水源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重點加強濕地、水源保護區、自然河道等水體的生態功能修復。加強水源保護區管理,以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做好水源防護林和護岸護坡建設,促進植被自然恢復;以自然保護區建設為重點,通過濕地建設及退化濕地修復,維持濕地生態特征和生態服務功能;針對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區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對現有林業資源強化管理和養護,推進郊野公園建設,促進生態功能提升。
4.3.2 河湖水系治理
以太湖流域骨干河道和重要湖泊為重點,加強河湖用地規劃管控,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維護河湖綜合功能和可持續利用。加強河湖水庫的日常管理與巡查,及時發現和處理違法侵占水域岸線、未批先建水工程與涉河項目、非法采砂與排污等違法行為。開展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完善河網整體功能,提升區域河湖面積率,穩定提升中小河湖水質。強化生態治理理念,實施活水暢流建設,增強中小河湖連通性,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4.3.3 面源污染防治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在農業生產活動集中的區域,推廣發展有機農業、林果業等綠色產業,加快轉變稻田漫灌方式,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推廣果菜水肥一體化、機械側深施肥等綠色生產技術,提升水產綠色養殖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養殖環境污染。加強海綿城市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加強管網調度管理,發揮設施最大效益,減少面源污染。
4.3.4 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加強平原區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及時掌握區域內人為水土流失擾動情況;加強在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督促落實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監測,管住人為水土流失。充分考慮降雨徑流和船行波的影響,采取護坡措施,提升河岸湖岸邊坡穩定性和抗侵蝕能力,減少泥沙入河(湖),有效控制河湖水系水土流失。
4.3.5 人居環境改善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因地制宜推廣生活污水處理新技術。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全覆蓋,完善和提升農村環衛設施水平,實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做好綠化美化,加強道路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5 思考及展望
太湖流域平原河網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應根據現有建設內容,總結特色亮點、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樣板,為平原區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5.1 強化頂層設計
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理念,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作為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結合區域發展定位目標,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頂層設計。
5.2 推進基礎研究
加強小流域生態功能研究,針對太湖流域平原區特點,從工作推進、資金籌措、考核評價、長效管護等方面加強運行機制研究,推進建設技術規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3 加強部門協作
協調聯動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農村、國土資源、水利(水務)、綠化和市容管理(林業)等相關部門,整合資金和多方專業設計力量,因地制宜做好生態清潔小流域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做好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資金安排,確保各項建設任務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太湖志》編纂委員會.太湖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53.
[2]王治國,張超,孫保平,等.全國水土保持區劃概述[J].中國水土保持,2015(12):12-17.
[3]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22年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公報[R].上海: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23:7,32.
收稿日期: 2024-02-25
第一作者: 周婷昀(1984—),女,浙江杭州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
E-mail: 5850688@qq.com
(責任編輯 楊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