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友 張維俊 趙輝
關鍵詞:中高本;院校協同;貫通培養;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關鍵詞: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以汽車制造類為例 (課題立項號GS[2023]GHB1435)。
0 引言
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存在著許多隔閡和脫節現象,這就導致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升學和就業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1]。因此,研究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就在于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如何有效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2]。該意見還鼓勵和支持各省探索省域統籌的現代職業教育新體系新模式。
上海自2010年開始試點中高職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后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在此試點的基礎上,上海在優化和完善技術技能型人才長周期貫通培養模式上取得了顯著成果,現在已形成了中高貫通、中本貫通等培養模式的一體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經驗。
甘肅省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從2024 年起將“2+3”調整為“3+2”中高貫通,及實施“五年一貫制”和“3+4”中本貫通培養模式。
北京為適應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及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職業院校中深入開展探索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貫通培養機制模式研究,構建了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職—高職—職業本科”7年貫通一體化培養模式。
1 貫通培養模式的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等,社會對于多知識、多層次、多技能的綜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處于極度的饑渴狀態[3]。現在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無法很好的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和技術技能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何有效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國家、職業院校和企業、社會共同努力,其中采取長學制貫通式人才培養和校企聯合辦學、現代學徒制等,就是有效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
長學制貫通培養模式能夠緊貼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型、技術技能型、創新型和高層次職業型人才。長學制貫通模式培養的人才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良好的職業素養、高超的技術技能、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主動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能力。
貫通培養模式有助于消除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間的鴻溝,使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過程實現無縫銜接和有效貫通,能充分利用兩個階段的教學資源優勢和特長,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這更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現代職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是現代職業教育類型的重要探索成果[4]。
2 貫通式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貫通人才培養過程的一些不協調情況,具體如下。
(1)高等職業院校一般要求中職學生參加本校組織的轉段升學考試,并且擇優錄取。在這個轉段升學考試過程中,對于專業填報問題,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填報志愿是按照專業大類進行填報,如工業類、土木水利類和信息技術類等,汽車檢修歸屬工業類。由于工業類對應的中職專業方向過多,這樣高等職業院校的好專業可以更好地篩選出學習優秀的中職學生。但這些中職學生原專業是否滿足其高職專業基礎,如中職數控技術對應高職的應用化工技術,中職學習機械制圖、機械基礎等,但不學習化學、化工單元等,這部分學生升入高職后必然學習困難,甚至無法完成學業。
(2)好的高等職業院校優先把學習成績好的中職生篩選完后,其他生源緊缺的高等職業院校會把剩余的中職生接收。在這個過程中,同樣需要進行轉段升學考試,可能需要幾次考試,才能最終被錄取。這不同高等職業院校的轉段升學考試內容、考題等不盡相同,造成重復考試,資源浪費和學生考試、升學焦慮。
(3)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對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的技工學校學生也要進行轉段升學考試,這些五年一貫制的學生和中高貫通培養的學生一起參加轉段升學考試。進行擇優錄取,造成五年一貫制學生被淘汰,進入其他高等職業院校的不同專業。
3 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1 協同教育理論
協同教育理論強調不同學校之間的合作與協同,通過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和資源共享,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效果。在協同教育培養人才過程中,要實現以下幾方面。
(1)建立合作機制。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應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應明確雙方合作內容和責任等,保障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應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等,以確保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資源共享。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之間應該進行資源共享,包括教師、課程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實驗實訓設備等。
高等職業院校可以派出優秀的專業教師到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實訓室建設等。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向高等職業院校借用實驗實訓設備和教學資料等,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能力。
(3)課程學分互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之間實行課程學分互認制度,即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完成一定課程學分后可以申請轉入高等職業院校繼續學習深造,以獲得相應的專業學歷學位。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轉學升學過程中浪費已經取得的課程學分,提高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效率。
(4)實習實訓基地借用。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可以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或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可以借用高等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訓實踐。讓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與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一同參與項目研究和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5)跨校交流。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之間應形成定期的跨校交流制度。通過組織學生、教師參加跨校交流活動,如教師學術研討會、實訓室建設研討會,學生實習實訓等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階段就能夠接觸到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資源和學術氛圍,為他們順利升入高等職業院校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學生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寬他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
3.2 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模式類型研究
結合國家和各省份出臺的相關政策,現在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貫通7 年一體化培養體系,這一般需要和高等職業本科院校進行合作或由單一的職業本科院校主體來實施,實現中職、高職和職業本科貫通7 年一體化培養,2 年中職學習、3 年高職學習和2 年職業本科學習。
(2)“中職—高職”貫通5 年一體化培養體系,即五年一貫制,這一般需要和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進行合作或由單一的高等職業專科院校主體來實施,實現中職、高職貫通5 年一體化培養,3 年中職學習、2 年高職學習。
(3)“中職—本科3+4”分段銜接模式,即3 年中職教育學習后進行升學考試,進入應用型、職業本科或普通本科院校4 年教育學習。
(4)“中職—高職3+3”分段銜接模式,即3 年中職教育學習后進行升學考試,進入高等職業專科院校或普通專科院校3 年教育學習。
(5)“高職—本科3+2”分段銜接模式,即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習后進行升學考試,進入應用型、職業本科或普通本科院校2年教育學習,即專升本。
(6)“五年一貫制高職—本科5+2”分段銜接模式,即5 年高職教育學習后進行升學考試,進入應用型、職業本科或普通本科院校2 年教育學習,即專升本。
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主體是單一主體或雙主體,即五年一貫制高等職業院校、七年一貫制職業本科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技師學院。其優點是在于辦學主體單一,課程設計合理性、統一性和連續性好。學生沒有高中階段學習和升學壓力,且可早一年拿到畢業文憑,節省一年時間。學生能夠更早更好地認識專業,使學習基礎扎實、學習連續性好、實踐技能強,實現遞進螺旋上升式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術技能培養提升。此外,學生還能夠較早地確定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等。
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主體是雙主體,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的連續性、統一性上都有欠缺。故需要省級統籌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課程、課程內容、考核評價,升學轉段考試內容、考試方式等機制,實現中職院校以升學考試教育為主,從而實現中職教育教學課程、內容、考核評價的省級統籌,便于中職轉段或升學考試的統一。這也有助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設置等。
4 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實施措施
4.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明確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技術技能型高層次人才,是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對接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明確各貫通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一體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計劃校企、校校協同制定,是經過產業分析、崗位人才技能需求調研、典型職業活動分析研究、課程結構分析研究、課程教學內容分析研究等制定的。
4.2 明確課程教學設計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建設隊伍和考核評價等進行分析研究。確保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不是簡單的“數學疊加和刪減”,而是相互的促進和復雜的“化學反應”,是對中高本院校協同一體化的課程教學設計[5]。
4.3 實現省級中職教育的省級統一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各省中職學校普遍采取撤銷、兼并重組等措施,省級范圍內弱、小的中等職業學校被撤銷,只剩下優質的中等職業學校。這些中等職業學校為滿足人民對高等教育和高學歷的向往,只能以升學考試為主要教學目標。故為實現中高本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需要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考核評價及升學考試等進行省級統一,從而保障教育考試錄取的公平、公正,以及高等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4.4 建立良好院校協作機制
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應建立起長期穩定協作機制,保障教學資源共享、課程學分互認、實習實訓基地可借用、教師學生可跨校交流,以及評價、監督和反饋機制等。
4.5 資金與技術支持
在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與運行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教學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需要政府專項資金支持,或吸引企業、社會各界的資金投入。
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模式還需建立專門的教育技術支持團隊,來負責教育技術設備的維護和更新,以及教師培訓和技術支持等,來提升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可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教育技術研究和創新,引進先進的教育技術產品來解決。
5 結束語
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校企產學研結合、提升實驗實訓條件、促進校校協同、課程融合等。中高本院校協同人才培養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可以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培養出更具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簡介:
潘宗友,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汽車性能安全、汽車檢測維修和職業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