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論述。
研究認為,從發現、選拔、培養和評價全過程來理解和推進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先導性作用。夯實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礎,健全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強化教師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潛質兒童的意識與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
找準問題:正視拔尖創新師資建設的挑戰
基礎教育階段所需的拔尖創新師資,是指具備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實踐經驗,能夠有效識別、發現和培養青少年兒童創新潛質的高水平教師。然而,這樣的高水平教師培養和選拔體制機制在我國中小學尚處于自行摸索階段。整體上來講,拔尖創新師資建設體系的系統性、專業性、保障性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建立。我國尚未明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及師資隊伍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掘與培養。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穩定性,各地區、各學校在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教師遴選中,往往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師資建設處于學校自發實驗與地方零散化項目支持的狀態,難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缺乏明確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支持,學校在師資引進、培養、激勵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難以形成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拔尖創新師資隊伍。
拔尖創新師資隊伍培養培訓專業性不足。我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缺乏專業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一是“認知異化”。許多教師對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缺乏科學認知和意識,往往將智力超常和成績優異等同于拔尖創新人才,這種認知誤區導致了“唯分數”現象的加劇,使得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過于功利化,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二是“難以識別”。由于拔尖創新潛質兒童的識別標準尚未統一,且教師缺乏專業標準的培訓與引導,導致許多具有創新潛力但考分不高的學生無法得到識別和有效培養,這不僅浪費了人才資源,也制約了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質量。三是“一視同仁”。由于教師缺乏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相關的教育背景和培訓,他們在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這種“一視同仁”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拔尖創新師資評價激勵機制缺乏創新。當前的教師評價制度改革受限于我國傳統的考試評價制度,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質量提升。一是評價標準單一。當前教師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教學成績、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標,這種評價方式過于注重短期效果和可量化成果,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不相符。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強調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而這些方面往往難以用傳統的量化指標來衡量。因此,現有的評價標準無法準確反映教師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中的實際貢獻和成果,導致教師缺乏參與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動力和積極性。二是偏離創新導向。當前的教師評價制度容易忽視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對于教師在教學方法、課程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嘗試缺乏足夠的認可和支持,這導致許多教師缺乏進行創新教育的動力,也限制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效果。三是缺乏“個性化”評價。無法充分反映教師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努力和成果,“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不僅無法激勵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嘗試,也限制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探尋對策:助力拔尖創新師資隊伍建設
按照占人群前1%~10%的國際通用比例測算,我國大概有200萬~2000萬拔尖創新潛質兒童需要納入早期培養教育服務范圍,面對拔尖創新潛質兒童在未來可能成為“大創造”人才或對國家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遠景目標,必須提供一定規模的、專業化、高水平教師,聚力拔尖創新潛質兒童的識別、發現、培養工作。
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并出臺拔尖創新師資建設意見。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并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強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戰略定位、目標任務、培養方式及師資建設的具體要求,為各地各校提供明確的行動指南。二是提供經費保障。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包括師資培訓、科研支持、教學獎勵等方面,確保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形成教師共識:堅持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全納觀。一是形成“普育”氛圍。引導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樹立全納教育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不應該通過選拔一小部分人進行集中培養,而應致力于通過“普育”營造一種整體的創新學習氛圍,即使是鄉村學校的孩子,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自然求知欲和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創設具有潛力的創新人才“冒尖”土壤。二是摒棄“掐尖”觀念。引導教師樹立因材施教理念,通過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引導和培養,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強化專業引導:建立科學的拔尖創新師資選拔培養標準。一是制定拔尖創新潛質兒童識別與培養指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從全國層面明確拔尖創新潛質兒童的識別標準與方法、培養方法和評價機制,包括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突出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意識和情感技能等,為城鄉教師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導。二是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師資選拔機制。設置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師資識別和篩選機制的流程和標準,考評標準包括智力測驗、人格測試、創新能力測評,以及對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的考察等,選拔具備拔尖創新潛質兒童培養潛力的優秀教師。三是探索拔尖創新師資教育職前培養體系。深化“大中小銜接”導師制模式,在師范院校中建設專門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專業或課程體系,建立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從源頭上為拔尖創新師資隊伍提供保障。四是加強拔尖創新師資職后培訓體系。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教師培訓機構,選擇一批實驗學校,建立拔尖創新師資培訓基地,協同開發相關課程,深化師資隊伍實踐培養模式。
改革評價制度:激發教師投身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一是改革拔尖創新師資評價制度。改變傳統的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主要評價指標的評價方式,建立以創新能力、教學效果、學生滿意度等為主要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注重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建立個性化與差異化的評價機制。二是完善拔尖創新師資聘任、考核機制。建立穩定、專業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對其任職條件、培訓、績效考核、崗位工資和專業發展等,應有明確的規定和指導。三是完善拔尖創新師資激勵機制。提供晉升機會、增加薪酬待遇、提供科研支持,設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教學成果獎,對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中取得顯著成果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拔尖創新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市統籌城鄉教師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自設項目“面向鄉村教育振興的卓越師范生畫像及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 JDZS2023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