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 張芯悅
[收稿日期:2024-01-21修返日期:2024-03-11
作者簡介:王? 璽(1982-),女,漢族,四川江油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芯悅(199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教育部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賽教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項目編號:201802047139。
·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的建議,作者文責自負。]
【摘要】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文化是在漢服外在形式下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經濟和美學價值等內在價值意蘊,以及通過其服飾制度所展現出來的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內在聯系。將其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擴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論內涵,更有利于充分發揮漢服文化的教化功能,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漢服文化;價值意蘊;教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G4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4)03-0103-0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1]漢服文化歷經四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蘊含了豐富的經濟、歷史、美學等價值意蘊,對其研究有助于新時代漢服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同時,關于新時代漢服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對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提高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品德素養和文化底蘊具有積極作用,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大意義。
一、漢服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價值意蘊
(一)漢服文化的歷史演變
中國悠久的發展歷史、遼闊的地理疆域和多樣的生活習俗使得各族人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且風格迥異的服飾體系。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指從黃帝時代至明朝末年這四千多年間,以華夏禮儀文化為核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格特色,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漢服展現了漢民族獨有的服飾風格與飾品特色,與其他民族的裝束體系形成鮮明對比。漢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承載了具有歷史和人文特色的扎染織繡等杰出工藝,蘊含審美價值、思想價值與歷史價值、民族服飾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服飾文化體系。
在四千多年漢服發展史中,漢服被劃分為上衣下裳和深衣兩種不同的服制體系[2],其中深衣制作為漢服服制的一種典型代表,最能集中體現漢服服飾文化。深衣為上下衣分裁而后縫合,被體深邃,因而得名。《禮記》記載:“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敝渭之深衣。”①“深衣”是諸侯、大夫、士階層的家居服,同時也是庶人的常禮服。它的起源、發展和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演進息息相關。同時,其形制還體現了一定的禮儀、制度。《禮記·深衣》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②說明古人穿的深衣有特定的尺寸和樣式,必須合乎一定的衡量標準和制作要求[3]。圓形的袖口,象征圓規,是為了舉手抬腳都合乎禮貌;方形的交領,象征品行方正;背部的縫合線延伸至足部,象征著道德的正直;服飾的下擺設計仿若秤桿與秤錘,代表著公正無私。在這些設計中,“規”與“矩”體現了公正無私的精神,“繩”象征著正直的品質,而“權”與“衡”則傳達了均衡與公正的理念。
深衣的服制,顯示出嚴格的宗教禮法制度,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儒家思想和傳統的禮儀制度[4]。與服裝相對應的配飾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喻義,如玉佩喻指君子,古語有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③,佩戴玉石旨在不斷自我警醒,追求如玉般純凈且柔和的人格特質,確保行為舉止始終體現高尚的德行。
漢服文化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在四千多年歷史人文變遷中逐漸形成具有漢民族風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以及服飾體系蘊含的精神文化體系[5]。是中國自三皇五帝以來延續至今的關于織造和染制等杰出工藝技術、人文精神和美學鑒賞的融合產物。
(二)漢服文化的價值意蘊
作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漢服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變遷、人文素養和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研究漢服文化的價值意蘊,有助于發揮其育人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文化認同感。
1. 漢服文化的審美價值
漢服是中國歷史特有的產物,其審美價值也具有相應的時代特征。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影響,尤其體現在色彩、材質和式樣等方面展現出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漢服色彩美學包括色調的選取和色彩的搭配,選取和搭配遵循陰陽五行學說,體現出古人對自然法則、倫理道德和哲學理念的理解與尊重[7]。據《考工記》記載,五行分別對應青、赤、白、黑、玄五種正色的色彩[8],漢服便以此為基礎,結合各種間色,形成富含象征意味的豐富色調[9],諸如象征天空的玄色、大地的黃色、純潔的白色、熱烈的赤色等④,它們在不同時期的漢服中巧妙搭配,反映出時代審美的變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10]。漢服的材質美是中國古老紡織技藝的生動詮釋,其原料豐富,制作工藝復雜精細,展示了漢民族卓越的手工技藝和文化智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從事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紡織技術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漢文化特征[11]。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絲織品因其精致的紋樣和別致的色彩搭配在海外聲名遠揚,成為中國“絲國”美譽的重要基石。樣式上,漢服的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等結構[12]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審美傾向和人文精神。“袖寬且長”被概括為漢服禮服典制的共識特點[13],身著漢服,彰顯出一種華貴、優雅、嚴肅與輕盈并存的獨特氣質[14]。漢服將結構與思想統一,體現出了“中和之美”[15]。
2. 漢服文化的思想與歷史價值
漢服不僅僅是服裝,其深衣制等服制體系蘊含了嚴謹的禮儀制度與深厚的儒家思想,如服裝結構和裝飾物(玉佩等)均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傳遞著古人崇尚的正直、公平、節制、大公無私等道德觀念和人格理想[16]。孔子云:“見人不可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⑤荀子云:“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⑥漢服文化包羅萬象,其蘊含的思想價值細膩又充滿張力,為我們觀測古人的精神向往開辟了一種新穎的觀察角度[17]。在古代,儒家文化雖然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將政治與宗教融為一體,然而它也將服裝文化納入了政治權力的體系,其影響力延續了將近四千年,可與西方宗教對服裝的影響相提并論[18]。漢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反映了各個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在各個歷史時期,漢服的色彩、材質和式樣均呈現出變化,這種演變與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密切相關,反映出與時代特征相一致的特質。例如,中國古代的五德之說,夏是木德,崇尚青色;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是火德,崇尚紅色;秦是水德,崇尚黑色[19]。因此,漢服折射出歷史上各朝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更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演變。
3. 漢服文化的民族服飾價值
《左傳·定公十年》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譽,擁有著五千年五彩斑斕的文化歷史,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極其深遠。然而,當代中國人的衣著服飾基本西化,缺乏民族文化積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構成了“文化自信”⑧的基礎,同時兼具外在物質文化的富足和內在精神文化的認同,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代中國人要樹立文化自信,就要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正確認識滋養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當下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20]中華民族的服飾是中國向全球展示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媒介之一,而漢服又是中華民族服飾最典型的代表。因此,漢服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培育國民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1]。
4. 漢服文化的經濟價值
漢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外傳播不僅豐富了民眾的生活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當前,文化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眾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正積極挖掘文化產業的經濟潛力,并提升其在整體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該產業的價值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漢服文化除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之外,對于中國國際形象提升和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漢服文化的演進越發強調其經濟價值。漢服文化產業,涵蓋服裝設計、制造、銷售等多個環節,顯示了漢服文化的傳播和相關文化教育及其衍生影響等對中國經濟整體循環的推動作用,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漢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一)漢服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漢服文化在當代發展經歷了從沉寂到復興的歷程,特別是在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的高效傳播,漢服文化逐漸在中國乃至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2001年上海APEC峰會期間,領導人身穿的“新式唐裝”[22]引發了全社會對中華傳統服飾的熱烈討論,從而催生了對漢服概念的重新認識和建構。漢服不再僅僅被視為漢朝的服裝⑨,而是被定義為自黃帝時代至明末清初,華夏民族主要居住地所形成的、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風格,特點是右衽、寬袍大袖等。
隨后,漢服文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2002—2012年,一群熱衷于漢服文化的年輕人在網絡平臺上集結,他們依據歷史文獻和圖像資料自行設計和制作漢服,并通過線上線下互動交流,掀起一場“漢服運動”,喚醒了公眾對漢服的認知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23]。其標志性事件包括王樂天身穿自制漢服走上街頭,以及政府機構對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的正式認可。
2013年開始,漢服文化發展進入了“文化認同”階段,漢服從最初的小眾圈子逐漸被廣大青年群體所接納和追捧,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漢服復興運動”潮流。許多青年人將漢服融入日常生活,將其視為日常服裝,身著漢服出席各種正式場合,自稱“同袍”,并以此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同時,漢服文化的商業價值得到挖掘,原創漢服品牌如“明華堂”等相繼涌現,將傳統服飾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開辟了漢服產業化、市場化新道路。
伴隨著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服飾產生濃厚興趣,紛紛效仿和借鑒,漢服由此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風貌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窗口,漢服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高校和學術界,漢服文化也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容,通過探討漢服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民族服飾價值和經濟價值以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強化文化自信,進而引導其承擔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總的來說,當代漢服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趨勢,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鮮活實例。
(二)漢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自衣冠,達于博遠。”⑩漢服作為青年群體創造出來的“傳統”,自出現以來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連結,與“華夏復興”話語耦合,被賦予了“民族復興”的精神內涵。
新時代,本著復興漢族傳統服飾的信念,漢服文化產業逐漸發展壯大,顯示出了磅礴的生機。在遵循漢服發展歷程前提下,漢服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認可與追求,甚至演變成一種潮流,繼而帶來了一場文化“復興運動”。如今,“同袍”成了漢服愛好者們的別名[24]。“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本是《詩經 · 秦風 · 無衣》中對于友誼的描述,但現在“同袍”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成為漢服愛好者們對彼此的稱呼。除卻服裝外,他們都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都熱衷于研究古典文學、傳統樂器和中國歷史。由此可見,復興漢服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傳承,也是對當下中國人精神文化的豐富與拓延。漢服文化復興讓我們憶起早已忘卻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處?讓我們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重拾中華文化記憶。作為社會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體,青年人理所應當擔負起民族文化復興的重擔[25]。
近年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這種現象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意識的轉變。在文化自信強烈沖擊下,中國傳統服飾元素作為符號被青年人挖掘出來,并形成“文化高地”,讓更深層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被遺忘”的傳統文化。以漢服等為代表的中國禮儀文化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及“華夏兒女”的文化歸屬與身份認同[26]。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來,中國文化環境受到了外來文化沖擊,民族文化弘揚和保護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上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題。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漢服無疑蘊含了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內涵。將漢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的育人作用,不僅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疇,也有利于大學生人格培養和道德建設。同時,以“漢服文化”為主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困境,漢服被極少數學生視為狹隘民族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表現。所幸熱愛漢服文化的大學生依舊穿著漢服出現在公眾場合,為當今校園和社會注入了文化自信和活力。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夠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新鮮血液,也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漢服文化為載體,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當代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發愛國熱情。因此,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三)漢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傳承中華文化
青年一代流行的文化注重個性的表達。正如歌曲《漢服》的歌詞:“燕居束帶黑領鶴氅,寒暑之宜直裰對襟,清明河圖足繡云履”,漢服極具辨識度的外形、色彩和圖案,能夠彰顯個人審美品位與風格,讓身著漢服的大學生從千篇一律的服飾中“脫穎而出”,符合追求個性的表達需求[27]。同時,融合現代化的審美和創新性的藝術形態,當代大學生賦予了漢服新的生命力,漢服成為“潮玩”在大學生群體中被普遍認可[28]。漢服所蘊含的深層次民族精神內涵能夠通過追求個性的大學生群體而被廣泛傳播與傳承。
漢服作為紐帶,連接了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體中的大學生群體,彰顯個性的同時也幫助大學生個人與群體實現身份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人文精神[29]。
2. 增強民族認同
通過漢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
早在春秋時期,先賢就將民族自信、文化認同與服飾文化連接起來。孔子給予顏淵的治國諫言是“服周之冕”,表明百姓只有遵守周朝時期的服飾與禮儀,才能安定國家。漢服文化承載的“仁義禮智信”?精神內涵在服飾中得到充分展現。漢服文化的流行體現了人們對和平自然、飄逸灑脫、寬厚仁愛等文化內涵的追求,以及對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公正的東方美德的推崇。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自然而然地將漢服文化打造成為文化自信的具體符號。漢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名片”被廣為流傳,展現了根基牢固、涵蓋面廣、底蘊深厚的文化自信,增強了國人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呈現出不唯尚西方審美風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內核和價值取向,體現出高度的中國化特點。
3.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漢服承載著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漢服的式樣和配飾都與特定的禮儀場合和行為規范相聯結。學習漢服文化及相關禮儀知識,有助于大學生踐行尊老愛幼、溫文爾雅、恭謙有禮的傳統美德,有助于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漢服文化所承載的“禮制”觀念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如《禮記》中所表達的“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揭示了禮儀文化對于社會秩序維護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性。漢服規制嚴謹、等級有序,體現了對“文明”和“和諧”的追求,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和諧”理念相輔相成,深化了人們對公共道德和社會秩序的認識。
漢服文化推崇的“仁義”精神,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其倡導的人際關系和睦、待人寬厚包容的理念,映射到現代社會中,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追求。漢服文化中的尊重和禮讓精神,恰如莊子所倡導的“逍遙”與“平等”,以及儒家主張的“人和”理念,均為構建公正、和諧社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持。
穿漢服、行古禮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漢服愛好者在研究和傳播漢服文化時,往往展現出深深的愛國情懷和執著的敬業精神。此外,漢服社群中的交流互動,強調誠信交往和友善待人,這與傳統文化中提倡的“信”與“仁愛”精神高度契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體行為上的具體體現。
漢服文化通過其獨特的服飾禮儀及其背后的道德哲學,既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呼應和滋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今社會公眾道德品質的提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石和鮮活的實踐素材。
4. 樹立文化自信
以漢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積累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他們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際交流的深入,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為全世界人民所贊譽。新式漢服兼具中國傳統服飾風格和現代服飾審美理念,是不同國家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產物,是中國形象的組成元素,也是國家形象的具象化表現。新式漢服不僅符合當代審美也保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底蘊,讓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共同作用,建立了歷久彌新的服飾規制,形成了新的中國特色服飾文化,構建了國家文化和國家形象雙向互動的格局。漢服成為一種融合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順暢地表達,這種文化的交融和接納,體現了中國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體現了“包容互通”的新時代國家文化形象。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的中國姿態和傳遞的中國聲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也隨之快速升溫。文化的自豪感需要具體、鮮活的典型人文要素維系和支撐,而漢服文化正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寶典”,蘊含千年的人文歷史價值,能夠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一面旗幟,寄托了青年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漢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思想,不僅僅需要培養人才,更要培育人才[3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注重大學生社會責任和民族認同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漢服文化這一青年群體最能接受的途徑,以“普適”的教學方式,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31];如何通過漢服內蘊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覆蓋面,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課題[32]。
(一)營造漢服文化氛圍
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需予以關注,敏銳捕捉漢服潮流的動向。對校園內的漢服文化進行有效引導,激勵大學生創建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團與組織,提供必要的場地支持以舉辦相關活動,從而為漢服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開辟途徑。另一方面,積極發揮漢服愛好者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大學生舉辦如成人禮、古風音樂節等有特色的漢服文化比賽和宣傳活動。除此以外,利用搭建學生與企業、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社會掀起保護漢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浪潮。同時,將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33]作為弘揚漢服文化的宣傳路徑:一是擴大漢服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影響力,為大學生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利用漢服文化宣傳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宣傳推廣機會,擴大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影響力。
(二)開設漢服文化課程
高校應當開設漢服文化相關的服飾文化課程,以深入探討漢服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涵為教學目的,以漢服的典制、紋樣和配飾為重要教學內容,面向大學生開展通識教育。第一,根據大學生興趣愛好和知識需求設計對應的教學方案,編寫漢服文化相關教材,以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方式還原漢服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讓大學生從內心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升大學生對漢服文化的認知。第二,設計例如國風配飾手作、漢服紋樣紋飾發展系列講座等實踐教學環節,并設計相應的考核細則,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認知緊密結合,增強大學生對漢服文化研究和保護的參與度,對漢服文化、民族文化的認知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覆蓋面,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打造漢服文化研究基地
針對大學生群體還可以建立漢服文化研究基地,為漢服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長效保障機制。做到專事專辦、專款專用,為漢服文化素材的存檔、漢服活動的舉辦、漢服課程的開設和漢服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提供場地、資金和人員的支持。第一,聘請漢服文化專家作為指導教師,從專業角度出發進行師資培訓,編寫教材教案,擴充在校教師的漢服文化知識,增強大學生漢服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不斷提升教師將漢服文化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能力,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構建統籌協調機制,在漢服文化管理機構、漢服文化研究愛好者和大學生(包含社團等學生組織)之間建立溝通橋梁,鼓勵大學生圍繞漢服文化開展創新創業和思想理論研究,由點到面,由理論到實踐,全面打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宣傳路徑,提升文化自信。第三,定期組織開展漢服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研討漢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共享研究成果,推動漢服文化研究不斷深入;依托大學生漢服文化教育基地,組織開展課程建設、科學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活動,推進漢服文化研究、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成果。同時,漢服文化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有積極作用。
(四)深度探究漢服文化的人文內涵,發揮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服飾成了人民精神面貌和品格價值的體現。因此,漢服作為文化載體,不僅能夠體現中國傳統人文理念,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統一。漢服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探索。漢服文化中蘊含的人文和精神價值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極具價值的教學素材。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從“君子常佩玉”的探討上升到“仁、義、禮、智、信”等中國古代美好的人文品格。漢服文化內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美德值得發掘和弘揚。因此,可以通過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提升文化自信。同時,漢服的設計和演變也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精神,通過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轉化為大學生在刻苦求學和科技創新道路上的前行動力。
結語
漢服文化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人文歷史的知識寶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研究漢服文化對中國的人文、歷史、經濟和文化價值都具有積極作用。探究漢服文化的意蘊,將漢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育人作用,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疇,有助于大學生人格培養和道德品質的樹立。大學生漢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納漢服文化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創新文化交流和教育形式,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增強漢服文化的感染力,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①??? 出自《禮記·深衣》,所以稱之為“深衣”,是因為其他的衣服都是上衣與下裳分開的,而深衣則是衣與裳相連,上下形成一個整體,就像道家的“天人合一”一樣。這種設計理念深邃且厚重,故稱之為“深衣”。
②??? 出自《禮記·深衣》。表明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樣式的,以合乎規、矩、繩、權、衡的要求。
③??? 出自《禮記玉藻第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玉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儒家思想中,將君子的人品與玉的品質做類比,不僅有“君子比德于玉”,更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不僅要以玉作為君子之德的參照,還要讓玉不離身,時刻提醒。
④??? 出自《周禮·畫繢》,古人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將不同顏色以及不同顏色間的搭配,應用于服裝的不同部位或形成不同的圖案,來表達不同的寓意。
⑤??? 出自《大戴禮·勸學》,孔子服飾文化觀的獨特之處,即孔子對于中國服飾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之處,在于他從禮入手,不講服飾的實用功能,也不關注服飾的美感效果,而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從服飾美學中提取出服飾之“文”與服飾之“質”的關系命題,并將“仁”納入“禮”的內容,在道德的高度進一步地繼承和發展了《詩經》中對服飾的這一審美要求,并將服飾的審美思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倫理道德的層次上的“盡善盡美”,形成了造就中國服飾文化特色的服飾倫理學說。
⑥??? 出自荀子《荀子·修身》,表明人的意志思慮、飲食服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反映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⑦??? 出自《左傳·定公十年》,表明中國有著注重禮儀的傳統,因此被稱為“夏”(華夏);同時,中國也有著華麗的服飾文化,因此被稱為“華”(中華)。
⑧??? 出自《后漢書·輿服制》,漢服這一服飾體系,始于黃帝制冕服,經過堯舜時期的不斷發展完善。
⑨??? 出自天涯在小樓(原名方哲萱)的隨筆,網址:https: //www.aihanfu.com/wen/845/。
⑩???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描述的是秦軍戰士出征前的同仇敵愾的高昂士氣。
???? 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出自《孟子·告子上》,為歷代儒客推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 2022-10-25(01).
[2]?? 裘江. 胡化·漢化·涵化: 蒙元時期“華夷之辨”的嬗變——以繪畫人物服飾“左右衽”變化為中心[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11): 80-88+184.
[3]?? 胡潔. 以服飾為載體的民俗文化傳承[J]. 棉紡織技術, 2022(8): 90.
[4]?? 曾凡清. 基于中國傳統服飾的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J]. 印染, 2022(2): 90-91.
[5]?? 尹劍. 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 漢服、漢服運動及其文化復興[J]. 藝術百家, 2021(6): 181-185.
[6]?? 張璐. 傳統民間地域文化與傳統服飾裝飾美[J]. 棉紡織技術, 2021(6): 105-106.
[7]?? 高一萍. 漢服中的色彩與審美研究——評《中國古代服飾研究》[J]. 印染, 2019(15): 61-62.
[8]?? 陳希. 中國傳統服飾中圖案的設計內涵[J]. 染整技術, 2017(10): 59-62.
[9]?? 李維賢. 形似與形上——中國民族風格服裝設計分析[J]. 絲綢, 2017(4): 52-59.
[10] 張姣. 從漢服風貌觀現代服裝設計的民族文化傳承與運用[J]. 染整技術, 2016(11): 17-19.
[11] 周偉. 衣冠上國今猶在禮儀之邦乘歸夢——華夏衣冠設計初探[J]. 四川戲劇2016(1): 115-117.
[12] 羅祎波. 兼收并蓄與吐故納新——中國古代服飾融合性思維的顯現[J]. 絲綢, 2009(4): 47-49+54.
[13] 徐蕊. 從漢墓出土“遣策”看西漢服飾[J]. 中原文物, 2010(5): 70-73.
[14] 柳茂君. 從道德體系建設看傳統文化的傳承[J]. 中國國情國力, 2007(7): 38.
[15] 高云兵, 黃萍, 駱王琴, 等. 禮和善:傳統“徽式”服飾的演變規律[J]. 絲綢, 2020(4): 76-82.
[16] 王燕. 以禮養德以德育人[J]. 人民教育, 2022(21): 113-114.
[17] 王慧. 漢服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22(S2): 203-205.
[18] 危瑩. 推動漢服運動復興傳統文化——評《漢服歸來》[J]. 上海紡織科技, 2022(11): 67-68.
[19] 尚慧鵬. 漢服與中華傳統禮儀的推廣路徑研究[J]. 棉紡織技術, 2021(12): 91-92.
[2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QL]. (2017-01-25)[2024-04-0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eqid=f7b67ff10001e5d00000000464599fd4&wd=&eqid=b6ba1d4c00029c8700000006646728b5.
[21] 仇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蘇北歷史文化街區導視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理論觀察, 2020(2): 126-130.
[22] 周星. 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二十一世紀初葉中國有關“民族服裝”的新動態[J]. 開放時代, 2008(3): 125-140.
[23] 李春麗, 朱峰, 崔佩紅. 基于亞文化視角的青年“漢服文化”透視[J]. 當代青年研究, 2015(1): 40-46.
[24] 陳立明, 劉炳輝. 復興一代:“95后”大學生的時代特性剖析[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4): 107-116.
[25] 李潔明. 社會轉型期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J]. 中國教育學刊, 2018(7): 134.
[26] 劉佳靜. 新媒體語境下漢服趣緣共同體的建構——以“福建漢服天下”為例[J]. 新聞愛好者, 2016(5): 67-70.
[27] 王新宏. 區域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源泉——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J]. 中國教育學刊, 2021(8): 121.
[28] 魏鵬舉. 文化經濟學視野下的“漢服熱”——本體文化自覺與服裝產業細分不期而遇[J]. 人民論壇, 2021(27): 100-104.
[29] 楊雪, 張冉, 孔令旭. “傳統”的再造與流行——對青年漢服文化演變邏輯的考察[J]. 當代青年研究, 2022(2): 40-47.
[30] 姜娜. 從文化行為到認同表達: “行動者網絡理論”視野下漢服文化的流行及爭議[J]. 上海文化, 2022(10): 94-103.
[3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 2022-10-26(01).
[32] 劉國菊.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探析——評《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 中國教育學刊, 2023(6): 140.
[33] 梁辰宇, 劉玲華, 李建中. 新媒體平臺上漢服品牌形象對購買意愿的影響[J]. 針織工業, 2021(12): 63-68.
On Value Implication, Education Func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anfu Culture
WANG Xi1, ZHANG Xinyue2
(1. Alumni Association Offi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 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Hanfu is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culture of Hanfu is the internal value implication of ideology, culture, economy, and aesthetic value contained in the external form of Hanfu,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system with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as the theme displayed through its clothing system, which has a deep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ts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anfu culture,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Hanfu culture, value implication, moralization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