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紅 邊紅 劉猛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和驗證。北京市房山區依托課題研究,學習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對區域德育進行頂層設計,構建了房山區“原色德育”實踐體系,使德育更加具有活力、效力和溫度。
區域“原色德育”內涵
區域“原色德育”以“紅色鑄魂、綠色潤心、金色培根”為價值導向,圍繞一個目標、堅持兩個結合、實現三位一體、實施四大策略、突出五大踐行、選擇六條路徑,從而構建起一體化的德育實踐體系。
“原色德育”中的“紅色”是鮮紅旗幟及火熱感情的象征,指向愛國情懷,“紅色鑄魂”就是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有理想的人;“綠色”是青春活力的象征,指向創新精神,“綠色潤心”就是樹立生態文明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創新教育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有本領的人;“金色”是高貴和成熟的象征,指向健康人格,“金色培根”就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的根基,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養成教育以及安全健康教育培養有擔當的人。
“圍繞一個目標”就是德育工作要圍繞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堅持兩個結合”就是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三位一體”即構建五育融合一體、學段銜接貫通一體、家校社協同一體的德育工作格局,突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施四大策略”即“強組織、建機制”“融課程、提素質”“抓隊伍、顯身教”“重評價、出成效”,通過講育人故事、辦育人論壇、練育人功底、觀德育課堂、展課題成果等活動,培養德育隊伍,培育德育成果;“突出五大踐行”及“選擇六條路徑”,就是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踐行德育五大領域內容、選擇六條實施路徑。
區域“原色德育”推進舉措
一是頂層設計,厘清德育思路。為構建高質量的德育工作體系,我們對從區域到學校的德育理念和思路進行了深度梳理。二是夯實基礎,落實德育規范。德育規范的核心在于養成教育的督導及檢查,為此,我們組織聯片組和集團校開展德育互檢活動,推動德育基礎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三是加強培訓,建強專業隊伍。抓好德育干部、班主任、思政教師、心理教師等德育關鍵隊伍的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德育能力。四是展示交流,轉化德育成果。區魏書生教育思想研究會組長校積極組織聯片組干部教師交流“德育管理經驗”“我的治班方略”“我的育人故事”“我的家訪故事”等,將德育成果轉化為實踐經驗。
為提升全區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房山區每年精心策劃并組織“三賽兩?!奔啊八墓澮患尽钡葘嵺`體驗活動?!叭悆赡!奔磿r事辯論賽、社會實踐挑戰賽、中英文雙語比賽以及模擬政協、模擬法庭;“四節一季”即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勞動體驗節以及校園閱讀季。同時,面向全區所有學校發布“原色研學,眾行致遠——房山區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群”和“‘萬物共育,和諧共生之周口店課程群”,讓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成為“大思政課”的生動教材,實現“跨界學”“深度學”“體驗學”。
區域養成教育實踐策略
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德育研究室秉承魏書生教育思想體系中“七個一分鐘”“八個好習慣”“十項要求”等理念,以“基于中小學貫通的房山區養成教育實踐策略”課題研究為抓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生態文明習慣,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建立運行機制,提升管理效度
為了充分發揮區片校三級聯動合力,確保養成教育目標的落地,我們構建了一系列機制。
首先,建立分工協作的領導機制。區教委出臺《房山區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級科室職責,并強化“一把手”負責制,成立由校長或書記任組長的養成教育領導小組,吸納部分家長和社區代表作為領導小組成員,確保一線指揮有力到位。
其次,實施區片校三級聯動的協同推進機制。區教委統一領導,德育研究室提供專業指導,通過專題培訓、組織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從政策要求、實施辦法、培養策略等方面對教師進行業務指導,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將全區中小學劃分為17個德育聯片組,通過互學互助形成共研共進的工作氛圍;學校內部也形成了“一把手”領導、主管校長牽頭、學科教師和班主任實施、家長參與的管理格局。
再次,堅持常態開展的督導評價機制。每年有計劃地對學校進行綜合督導及不定期的專項督導,全面了解學校在養成教育方面的具體舉措和成效,并將其作為中小學文明校園創建的重要考核指標,督促學校不斷改進與提高。同時,建立中小學貫通的統籌推進機制。在區域總目標引領下,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我們明確了各學段養成教育的目標、內容和重點,從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態文明習慣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構建了縱向銜接、橫向協同的一體化養成教育體系。
最后,制定標準明確的榜樣示范機制。通過制定“黨員標準十個一”“教師標準十個一”“家長標準十個一”等,將養成教育的標準具體化,要求教師及家長以身作則,從點滴小事做起,成為學生的榜樣。
研究育人途徑,提升過程精度
房山區通過拓展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協同育人等路徑,不斷提升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深度和精度。首先,課程育人,全員落實。將德育與智育緊密結合,深入挖掘國家課程的德育內涵,開發“始業課程”、豐富班本課程,指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助力區域養成教育實施。其次,活動育人,全程促進。每年組織“學規范、養習慣、正行為”主題教育,讓學生在校園生活的點滴中踐行《一日生活常規》;同時,開發《習慣養成手帳本》,通過他評和自評的方式,量化評估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況,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最后,協同育人,全方位推進。我們高度重視家庭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家庭教育大講堂、主題家長會評優與展示以及“我的家訪故事”“育子有方好家長”征文等活動,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引領學生由愛父母延伸到愛老師、愛國家,全方位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應用科學方法,提升育人溫度
魏書生說過,民主像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敞。學校工作和班級工作應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與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和無效勞動。為此,區內學校采用了民主協商的方式,通過學生集體商議和家長合議制定班規,減少了學生對班規的抵觸心理,增強了他們自覺踐行的動力。同時,設置了多種體驗崗位,如小保安、小保潔等,讓學生在不同的崗位上學習踐行習慣養成標準,體驗服務他人的樂趣。此外,鼓勵學生通過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成長足跡,激發他們持續進步的動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習慣養成的持久力,區內學校采取了評價激勵的策略,將好習慣培養與各類活動相結合,通過不斷創新評價方式,強化學生對標準的認同,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內化規范,形成自我認知。同時,在教室的墻上設置“習慣評比區”并開展小組評價,用小組帶動個人,實現共同進步。有些學校還開展了日印章積累、月“習慣之星”評選、“班級評價貨幣”等活動,用實際的獎勵激勵學生努力向上。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房山區將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和完善區域“原色德育”實踐體系,為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杰出人才而努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區域原色德育實踐體系構建研究”(立項編號:CHDB235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