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金庸武俠小說人物與人物原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深入剖析這種聯系在塑造角色性格及推動故事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通過借鑒美國作家維多利亞·林恩·施密特的《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一書,對金庸作品中的眾多人物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大部分角色都與書中列舉的人物原型有著顯著的契合度,無論是在性格特征、內在動力、恐懼心理、他人評價方面,還是在性格發展軌跡方面,都呈現出高度的對應性。這一發現不僅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塑造人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可以為讀者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打開新的視角。
[關 鍵 詞] 原型;人物原型;金庸;武俠小說
一、“原型”理論回顧
“原型”這一術語廣泛應用于各類文學作品、神話傳說、夢幻想象乃至社會禮儀之中,它指的是那些反復出現、易于識別的敘事策略、行為模式、人物類型以及主題和意象。[1]作為創作的模仿工具和套用模板,原型在文學和藝術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從宗教發端到心理學深化,再到文學理論拓展,及至人物原型的轉變,原型的發展歷經了四個階段,逐漸豐富和完善。
在宗教領域,原型的概念最初源于古希臘神話傳說。古希臘學者柏拉圖提出的“理式”說為原型的具體提出奠定了基礎。在《赫爾墨斯文集》中,上帝被喻為“原型之光”,這一形象在古希臘最高法院中多次出現,象征著神的無上權力和獨特個性。每個人物原型都與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對應,從而形成了具體的人物發展弧線和性格特征。
進入心理學領域,榮格在弗洛伊德個人無意識的基礎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2]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無數確定形式的存在,即原型。這些原型可能一直潛藏在我們的無意識深處,但當現實中出現能夠喚起它們的情境時,它們就會蘇醒并發揮作用。[3]榮格的這一理論為原型的研究和應用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文學領域,原型理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英國批評家鮑特金較早地將原型理論引入文學批評實踐之中,而加拿大文藝理論家諾斯洛普·弗萊則進一步將原型理論與文學研究相結合。弗萊認為,原型是一種典型的或重復出現的意象,它有助于統一和整合我們的文學經驗。通過原型,我們可以將一首詩與其他詩作聯系起來,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4]
美國作家維多利亞·林恩·施密特[5]在榮格的心理學和希臘神話的基礎上,對人物原型進行了具體的闡釋和提煉。在著作《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中,她詳細剖析了32個主角原型和13個配角原型的內心世界及其特征,從他們關心的事物、害怕的事物、動力來源以及他人對他們的看法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她還列舉了眾多影視角色、文學形象和歷史人物作為實例,為讀者提供了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二、人物原型理論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獨立運用
在榮格心理學體系中,古希臘諸神被賦予了七種角色原型的象征意義。而維多利亞·林恩·施密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救世主這一具有深刻頓悟內涵的原型。然而,盡管原型是創作者的重要工具,卻常被忽視。在《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一書中,施密特詳盡闡述了原型的運用方法,并通過影視角色、文學形象及歷史人物的實例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更加明晰的角色創作認知框架。
下文將探討這一理論框架在我國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的具體應用。為了進一步揭示創作者筆下人物原型的魅力,將從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出發,采用獨立運用和復合運用兩種方式進行剖析和舉例論證。通過這種分析,期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原型在文學創作中的實際運用和價值體現。
風清揚:隱世劍術的“智者”。智者,通常指擁有卓越智慧的人物,他們有能力引導主角規避困境與陷阱,也是主角想要學習的對象,會把向自己學習的人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智者往往具備與主角相似的經歷,傾向于像隱士般獨居,超脫于紅塵俗世之外。在金庸先生的經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風清揚便是智者的典范。他隱居于華山思過崖的洞穴中,與世隔絕,卻是劍術領域的巔峰人物。風清揚的智慧和劍法,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主人公令狐沖,成為他學習和仰望的楷模。例如,當師傅、師娘等被下藥之后,令狐沖憑借風清揚所傳的獨孤九劍拯救了大家。
段正淳:多情的“婦女之友”。婦女之友,指的是對女性充滿深情且理解她們的男人。他們可能陽剛或溫婉,但都擅長溝通,能夠在眾多女性間游刃有余地處理情感問題,還具有一定的俠義與溫柔。《天龍八部》中的段正淳便是此類人物的代表。身為大理國的重要掌權者,他身懷絕學“一陽指”,威力驚人。然而,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對眾多女子的真摯情感,如刀白鳳、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等,都深得他的真心。段正淳的俠義與溫柔,正是吸引眾多女性傾心的原因。他的最大動力源于愛與歸屬感,最終為救心愛之人不惜犧牲自己。
郭靖:純樸的“男救世主”。男救世主通常在不自覺中被內心驅使去完成重大使命。他們為實現某個精神目標而持續奮斗,這一目標往往影響著無數人的命運。《神雕俠侶》中的郭靖便是典型的男救世主。他率領群雄守護南宋襄陽前線,天性淳樸剛直,重情重義。郭靖的一生都在追求“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用自己巨大的人格力量感染著身邊的人。他勇于為所有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這種精神在保衛襄陽的戰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男救世主的內心力量源源不斷,但也可能因倔強固執而陷入困境。比如,在保護襄陽的戰役中,郭靖為了掩護老百姓入城差點墜落城墻。
周伯通:純真的“愚者”。愚者內心如孩童般純真,無視年齡與社會規范,追求內心的快樂與自由,也喜歡面對各種挑戰,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十足,時常孤身一人,但也會很開心。《神雕俠侶》中的周伯通便是這樣的愚者。他外號“老頑童”,內心拒絕長大,喜歡四處游玩,無拘無束。周伯通在絕情谷與小龍女相遇時,想學習控制蜜蜂的技術,展現了他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愚者害怕失去自由,因此周伯通總是尋找新鮮事物來寄托精神。
李莫愁:憤怒的“蛇發女妖”。蛇發女妖象征著憤怒與危險,當受到傷害時,她會變得極為可怕,甚至會采用極端手段來表達憤怒,不受社會道德約束,男人們對其怒火始料未及。《神雕俠侶》中的李莫愁便是這一類型的代表。她年輕時容貌絕美,卻因愛生恨,性情大變,成為眾人懼怕的女魔頭。李莫愁為報仇而滅陸家滿門,無視社會道德約束,對同門也痛下殺手,最終背叛師門。她的行為極端且不顧后果,我行我素,體現了蛇發女妖的典型特征。
郭芙:無憂且依賴的“少女”。少女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喜歡冒險,依賴他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安全和保障是她最大的動力,在意的主要是和母親的關系。《神雕俠侶》中的郭芙便是這樣的少女。她在父母和外公的庇護下成長,意識不到世界的危險。郭芙與大武、小武一同長大,喜歡讓他們陪伴自己冒險。在砍斷楊過一臂的事件中,她躲在母親身后逃避責任,體現了少女的依賴性和缺乏責任感的特點。
黃蓉:聰慧的“女族長”。女族長是掌握大權的女性角色,足智多謀且善于照顧家庭成員,也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認可與尊重,缺點是把自己的身份和家庭捆綁在一起。《神雕俠侶》中的黃蓉便是典型的女族長。她身為丐幫幫主擁有至高權力,同時又是賢妻良母,照顧家庭無微不至。黃蓉用智慧協調家庭矛盾、支持丈夫事業,展現了女族長的領導能力和家庭責任感。她的身份與家庭緊密相連,將丈夫的形象和事業置于自己之前。
阿紫:難控的“問題少女”。問題少女表現為不受控制、行為不負責任且容易引人注意,沉迷于玩樂、派對、毒品和性,有一種消極攻擊性人格,但是對自己的同伴卻展現出豪邁的義氣。《天龍八部》中的阿紫便是這樣的問題少女。她從小與父母分離,跟隨丁春秋學習毒功,但并非真心學藝,而是想出去闖蕩江湖。阿紫總是闖禍后找喬峰幫忙并用姐姐的囑托威脅他,體現了她的不負責任和難以控制的特點。然而她對自己的同伙講義氣并照顧陪伴自己的人,也顯示出她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謝遜:忠誠的“保護者”。保護者是用身體而非頭腦感受生活的人物,他們熱忱地保護自己所愛的人并可能因小事大動干戈,但同時也可能非常忠誠。《倚天屠龍記》中的謝遜便是典型的保護者形象。他對自己的家庭非常忠誠,當家人被成昆傷害后他殺人無數。他生性多疑,并用武力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謝遜對張無忌的保護也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點,他害怕像未能保護好自己妻子那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因此總是竭盡全力地保護自己所關心的人。
康敏:魅惑的“蛇蝎美人”。蛇蝎美人擅長利用自己的魅力操縱男性,誘使他們違背自己的原則和本質。在《天龍八部》中,康敏就是一個典型的蛇蝎美人。她因喬峰的無視而心生怨恨,決心報復。她利用美貌和魅力作為武器,勾引其他男性為自己所用,甚至不惜謀殺親夫以栽贓喬峰。當她的目的達到后,她會對曾經的情人毫不留情地出手。康敏的形象充分展現了蛇蝎美人的特點:對美貌和權力的執著追求,以及在達到目的過程中的不擇手段和冷酷無情。
三、人物原型理論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復合運用
岳不群:權力游戲中的國王與背叛者。國王是一個強大且沒有感情的人,喜歡用力量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重,富有戰略眼光;背叛者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重,把事業視為第一要務,利用別人作為棋子來完成自身事業,總是把錯誤歸咎于別人。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岳不群這一角色深刻體現了國王與背叛者原型的復雜交織。作為華山派的正直掌門,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和遠大的戰略眼光贏得了江湖人士的廣泛尊敬。然而,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入,岳不群的真實面目逐漸暴露:他為了重振華山聲威,不惜修煉邪派武功、背叛師門、利用弟子,甚至犧牲自己的家人。這一切都源于他內心深處對權力和認可的極度渴望。岳不群的悲劇在于,他錯誤地將個人的榮譽和地位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標準,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任我行:復雜性格下的保護者與獨裁者。獨裁者通常以武力讓別人屈服于他,沉迷于掌控別人,不喜歡別人反抗自己。任我行是《笑傲江湖》中另一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既是一個忠誠的保護者,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表現出深厚的關愛,又是一個極端的獨裁者,渴望控制和統治一切。這種復雜的性格特征使得任我行在行為上常常表現出矛盾和沖突。他一方面能夠為了家人的安全不顧一切,另一方面卻又因為對權力的執著而失去了理性和判斷力。任我行的故事告訴我們,權力和控制欲的過度追求會扭曲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
喬峰:英雄本色中的救世主與保護者。在《天龍八部》中,喬峰的形象完美地契合了救世主和保護者的原型。他身為丐幫幫主,不僅武藝高強、智勇雙全,更有著一顆為了民族大義和江湖和平而勇于犧牲的心。喬峰的一生都在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而奮斗:那就是維護遼宋兩國的和平。他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身邊的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實現這一偉大使命。同時,喬峰也是一個深情的保護者,對自己的愛人阿朱呵護備至,即使面臨巨大的困境和誤解,也始終堅守著對她的承諾。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演進,原型這一概念逐漸從神話中脫胎而出,并在文學作品中找到了新的生命。作為人物塑造的基石,人物原型在文學領域的應用尤為顯著。本研究以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例,探討了人物原型在文學創作中的實際應用與價值。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眾多角色都與《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一書中描述的人物原型有著驚人的契合度。這種契合不僅體現在角色的性格特征上,更在于他們的人生軌跡和命運發展。通過一對一和二對一的對比分析發現,這些人物原型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或模板,為金庸塑造角色形象和處理角色發展脈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與《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主要關注國內外電影人物、文學形象和歷史人物不同,本研究將視線擴展到了武俠小說這一獨特的文學領域。在分析金庸作品中的角色時,不僅指出了與人物原型相對應的具體角色,還探討了這些角色是如何在小說中生動展現的。這樣的分析使得人物原型的應用更加具體和明確。
通過將人物原型與金庸武俠小說相結合,本研究引入了一種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然而,這只是對人物原型應用的初步探索。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期待能夠深入挖掘人物原型在更多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應用潛力。例如,在電視劇、紀錄片、動漫以及漫威系列電影等領域,人物原型同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對這些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有望推動人物原型應用的深化與發展,為文學和藝術創作提供更加豐富的靈感和資源。
參考文獻:
[1][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詞典[M].第七版.吳松江,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文集(第五卷):原型與集體無意識[M].徐德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8:5.
[3]陳欽.淺析原型批評理論之發展流變[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31(3):152-153,156.
[4][加拿大]諾斯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5][美]維多利亞·林恩·施密特.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廣傳媒集團 2.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