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昌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也達到了巨大規模,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在產業結構和區域分布上都出現明顯變化。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出現新的問題,對大學生就業工作也產生一定影響,主要問題有大學生擇業觀存在偏差,缺乏數字經濟相關技能,職業生涯規劃未與時俱進。文章從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了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就業指導水平,提供多元化就業服務模式,定向開展專業化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不斷優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促進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數字經濟 大學生就業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013-03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新型經濟形態,它涉及到了很多新興產業和技術,如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中顯示,在寬帶中國,5G及工業互聯網推動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相當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截至2022年,我國已有17個省市區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數字經濟在地區GDP中占比超過50%。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更是預計達到1158萬,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復雜嚴峻,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多問題與挑戰。
一、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90年—2000年)。在這一階段,我國數字經濟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電子商務的興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的數字經濟開始蓬勃發展。
第二階段:發展階段(2000年—2015年)。在這一階段,我國數字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興起。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我國數字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成熟階段(2016年至今)。在這一階段,我國數字經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主要表現為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興起。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不斷涌現,我國數字經濟已經開始走向更高水平。
數字經濟是人類生產函數的一場范式變革,是經濟運行模式的一次形態重構。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持續擴大,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次,我國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數字經濟的結構不斷更新升級。再次,我國數字經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和行業,發展潛力巨大。最后,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新形勢
隨著數字經濟規模快速增長,我國經濟產業表現出新特征,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也出現相應變化,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一)總體結構特征出現新變化
我國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等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互聯網用戶規模和經濟規模指數都位居全球第一。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讓勞動者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信息革命趨向于對腦力勞動的更新,而數字化時代的高新技術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替代了部分流水線操作崗位。對于人們就業具有促進和替代兩個方向的作用。
高新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如信息技術崗位,主要從事數字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維護工作,以及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管理、運營等相關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數字經濟的出現對制造業的沖擊最為明顯,對建筑業、零售業及個人服務業也有一定沖擊,減少了程序性工作崗位。使得大量工作崗位從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二)產業分布特征
產業分布方面,目前高科技產業占比較高。數字化經濟產業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產業領域,如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通信設備等。這些產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是數字化經濟的主要支柱。智聯招聘發布《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25.4%的應屆畢業生選擇IT、通信、電子、互聯網等行業為最佳期望的就業行業。而服務行業也在向數字化進行轉型,數字化經濟正逐漸滲透到傳統服務行業之中,如金融、醫療、教育、旅游等領域。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質量,也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比如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都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新的選擇。直播作為目前最有流量的行業,對畢業生的學歷及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一些高校畢業生會青睞于直播平臺這一新的就業選擇。根據招聘網站數據統計,2022年第三季度直播平臺相關崗位大學生求職人數同比往年增長了將近七成。其中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意向更為強烈,目前,全國范圍內電商產業園規模達到近2000個,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直播產業以一線、新一線城市為主要陣地,直播帶貨需求較高,因此校園招聘活躍度較高。
(三)區域分布呈現不平衡特點
數字經濟的區域分布特征表現出了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西部等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趨勢。珠三角地區是數字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個地區擁有豐富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科技人才資源,是國內最早開展數字化經濟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地區是數字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一。這個地區立足于北京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產業基礎,以及天津和河北的制造業基礎,形成了數字化產業的新優勢。長三角地區是數字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發展區域。這個地區有上海的金融和信息技術產業、江蘇的制造業和浙江的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產業基礎。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較快。這個地區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同時也積極引進和培養數字化人才,數字經濟產業逐漸壯大。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面臨問題
(一)擇業觀存在偏差是面臨的主要問題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大學生受到網絡的影響也在加大,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處于建立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網絡上大量“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盛行。對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產生沖擊,不能正確看待職業分工和付出與回報的關系,因此出現了幻想一步登天,慢就業,觀望心態嚴重的情況。另一方面大學生對電子產品和網絡依賴性較強,大量課余時間荒廢在手機與電腦上,社會實踐經驗匱乏,忽視人際溝通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些大學生受功利化思想影響,片面追求短期看得見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其他能力素質的提升。
(二)缺乏數字經濟相關技能是突出問題
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需要掌握數字技能和應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近年來高校雖也開設了一些計算機類必修和選修課程,提供豐富的提高數字經濟技能的資源,但是,由于大數據、信息等技術更新速度快,學習難度大,很多高校針對數字經濟相關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建立還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對數字經濟相關專業技術的探索尚不成熟,教材更新慢和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學生普遍缺乏數字化技能,無法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許多用人單位反饋,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整體數字化素養與技能水平還是表現平平,缺乏實踐歷練,應用能力太弱,遠遠不能滿足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
(三)職業生涯規劃的與時俱進是急需解決問題
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國家發展,社會經濟變化關注度不高,對當下數字經濟時期的就業形勢變化不敏感,同時因為職業規劃未及時調整,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生在相關技能學習和訓練上重視程度不足。一是,大學生存在盲目從眾心理,沒有明確的規劃,對就業市場、就業目標和自我認知方面的認識不夠明確,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在畢業后求職過程中,會因為缺乏相應的專業數字技能而錯失良好的就業機會。二是,當前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職業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就業崗位也在不斷變化和調整,一些新興職業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傳統職業的需求量可能有所下降,職業生涯規劃難度加大也更加復雜。因此,畢業生需要隨時了解就業市場的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數字經濟的興起使得就業方式和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模式,這就要求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思路,不僅要注重傳統行業的發展,還要關注新興行業的機遇。
(四)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針對性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市場洞察力。許多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職業規劃和面試技巧上,缺乏對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的深入了解,導致指導不夠明確和實用。在數字經濟時代,行業發展速度快,崗位變化也較為頻繁,因此僅靠普遍性的職業規劃和面試技巧指導可能難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知識。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個性化服務。每個學生的背景、特長、愛好都不一樣,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以班級或專業為單位進行指導,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對于數字經濟時代的大學生,他們的背景多樣化、自主性強,因此在就業指導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幫助學生自我發掘和定位,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和推薦。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緊密的“產學研”結合。數字經濟是與科技密切相關的新興經濟形態,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高校需要更加注重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市場的就業指導,并幫助學生快速融入行業。
四、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策略
(一)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強化數字化手段是高校提高就業指導水平和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溝通聯系的主要渠道。在就業指導服務中,可以利用各種數字化手段,如智能推薦系統、在線職業咨詢、視頻面試和虛擬招聘會等,為大學生提供更為便捷、快速和高效的服務。同時,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就業市場的潛在機會和趨勢,為大學生提供更加準確、實用的職業指導建議。
(二)提供多元化就業服務模式
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服務模式是滿足不同需求的大學生的重要舉措。要結合大一到大四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內容。不同的大學生擁有不同的職業傾向、專業背景和就業需求,因此就業指導服務需要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以滿足不同需求。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幫助新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盡快確立職業目標,引導其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二三年級同學應側重指導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狀況,宣傳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讓學生明白個人的就業工作和國家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一生一策”,幫助他們完善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針對畢業生,要引導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們擺脫“等、靠、要”的心態,積極求職,學習應聘技巧,增加抗挫折能力訓練,鼓勵他們把握好機會,積極參加各種應聘,積極主動適應社會,完成角色轉變。可以針對大學生的特定需求,提供從就業咨詢、職業規劃、實踐經驗到技能培訓、創業指導、校企合作等全方位的服務。同時,還可以與用人單位、產業園區、科研機構等多個方面進行合作,拓寬就業資源的來源和渠道,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
(三)加強與各行業之間的聯系
加強行業聯系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在數字經濟下,各行各業都深受數字化技術的影響,因此就業指導需要緊密跟蹤并把握各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服務策略和措施。可以邀請行業內專家、從業者和校友來校做演講、或者組織參觀、實習、實踐等活動,讓大學生直接接觸職場,了解行業情況,積累相關經驗和資源。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四)定向開展專業化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
定向開展專業化就業指導和加強心理輔導也是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的必要舉措。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適應職場的挑戰。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和領域,開設針對性強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市場中各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掌握適合自己專業的就業技能和方法。同時,心理健康也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設置心理輔導機構或專家團隊,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支持,幫助大學生充分發揮潛力,應對職業困境。
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策略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以適應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和大學生需求的多樣化。加強數字化手段、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加強行業聯系、定向開展專業化指導和加強心理輔導,以及加強與產業界的聯系,都是提高就業指導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也為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前景。
參考文獻:
[1] 吳海燕.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探究.[J].投資與創業,2022(10):22-24.
[2] 何夢霄.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類型及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2(09)
[3] 周利娜,殷國聰,亓官石.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大學生就業意向視角[J],2019(23):40-45.
[4] 郭琴,李芹.輔導員視角下大學生體驗式就業指導模式探索[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03):102-105.
[5]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1(01)
[6] 段莉敏,馮松寶,鞏舜妹.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探索——以輔導員工作為視角[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1):32-3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