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產業集群形成期,為解決技術創新的市場失靈問題,當地政府建立公共技術組織,直接參與技術研發,引領集群的技術升級和提高。當產業集群逐漸發展,地方公共技術組織轉而為企業提供各類技術創新服務,間接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建立平臺,實現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綜合功能的升級。產業集群進入成熟期,地方公共技術組織需要在組織性質上解決營利性與公益性問題。地方政府要根據產業集群動態發展狀況,對公共技術組織的功能進行適應性調整,推動產業集群創新發展。
關鍵詞:產業集群 地方政府 公共技術組織
中圖分類號:F4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047-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產業集群蓬勃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1]。為支撐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增強集群企業科技力量,各地方政府紛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產業創新平臺、產業科研基地等地方公共技術組織,支持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為此,本文深入探討產業集群環境下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產生與發展,為提升產業集群科技水平、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一、產業集群環境下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建立的客觀需求
在產業集群環境下,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出現的客觀因素是技術創新的市場失靈。在產業集群形成初期,盡管集群中大量中小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微薄,集群企業獨自進行研發創新不但投資成本高、風險大,且創新技術成果很容易流失到其他集群內的競爭企業中。由于技術創新成果的外部性效應很強,產業集群環境下,中小企業的模仿動機遠遠超過其開展技術創新的動機,它們企圖依賴集群區域的技術外溢,在獲取先進技術上免費“搭便車”。如果產業集群中所有企業都惡意模仿他人的創新成果,就會導致技術市場不能開展正常的研發和交易活動,整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將處于低水平狀態,產生市場失靈。
在產業集群環境下,由于地理鄰近,集群企業的創新成果很容易被其他集群企業竊取與復制,會減少創新企業的收益甚至讓其投資成本無法回收;一旦這種現象變成集群區域的常態,任何一家集群企業都不再主動開展技術創新,于是產業集群技術停滯不前、衰落不可避免(Altenburg,1999)[2]。如果不對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行外部干預,技術交易的市場失靈以及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缺乏,產業集群難以實現技術升級,整個集群的發展就會長期鎖定在“低階道路”上,因而需要政府進行行政干預。在技術創新的集體行動困境下,為滿足集群企業強烈的技術需求,地方政府通過創辦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在技術研發上開拓進取,以引領與增強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這成為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產生的客觀原因。
二、產業集群形成期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產生及優勢
產業集群形成的初級階段,地方政府積極扮演“企業家”角色,率先進入私人企業沒有能力和動機主動進入的研發創新領域,建立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幫助集群企業增強提升創新水平。產業集群中產生了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它們推動集群技術進步方面具有以下兩方面突出優勢。第一,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專業化程度高且具有資金實力。公共技術組織專門為集群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和咨詢服務,擁有豐富的產業知識和先進技術,具有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能對機器設備、專利研發和研發人才資源進行巨額投資,因此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第二,地方公共技術組織開展技術創新具有規模效應。在產業集群技術升級過程中,單個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只為本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創新成果嚴格保密且不愿與其他企業分享,知識技術的擴散性與外部性較差,對整個產業集群的技術發展影響較弱。而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研發工作是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并非服務于個別企業,技術成果能在許多集群企業中擴散應用、在產業集群范圍內具有較高的通用性,其研發投資利用率較高、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可見,地方政府所建設的公共技術組織開展技術研發的效率更高,從而降低了集群企業獲取技術的成本。地方政府的介入,使公共技術組織獲得研發創新的規模收益,提升了中小企業生產工藝水平與產品技術含量,從而大大提高了整個產業集群創新效率和技術水平。
三、產業集群發展期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成長與調適
當產業集群步入快速發展期,集群內技術水平、市場環境、機構間網絡等發生了改變,公共技術組織職能必須做出適應性調整和轉變,才能伴隨集群成長而發展,促進集群技術進步。產業集群處于形成初期,集群企業生產能力低下,技術落后,創新能力與資金不足。即使其中某一家集群企業引進或開發技術,這些技術可能只對本企業有利,而對產業集群其他企業來說未必具有通用性。而由地方政府直接購置設備和開展研發,并將技術提供給集群企業,則會以大多數企業需要作為出發點,并且更容易將技術擴散到大多數企業,使之達到規模化。以此,在產業集群早期,我國許多地區的地方政府設立公共技術組織,整合資金、人才、信息等技術資源,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成為集群創新的“領頭羊”。
隨著集群企業技術不斷發展進步,集群企業對公共技術組織提出更多的需求,也使公共技術組織的職能更加廣泛。隨著企業生產能力、技術能力、盈利能力不斷增強,許多集群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發部門,因此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職能將必然發生調整與變化。原來單純的技術創新功能已經不能滿足集群企業的需要,集群內部更需要一個公共平臺以服務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因此地方公共技術組織的功能拓展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許多地方公共技術組織會針對集群的產業特點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推廣、人員教育培訓、技術標準制定、產品質量檢測、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咨詢、商業會展、促進“產學研”合作等服務。
四、產業集群成熟期地方公共技術組織運營問題
當產業集群逐步進入成熟階段,地方政府創辦的公共技術組織在建設運營上將面臨營利性的問題。如果把公共技術組織建立成一個公益性的非營利機構,為集群企業提供免費技術服務,雖然有利于降低整個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費用、加速新興技術的傳播擴散,但由于非營利的組織性質,地方政府需要長期投入財政資金來維持組織運營、升級設施設備,這必將增加財政負擔。而且非營利性將導致地方公共技術組織本身缺乏發展動力、市場開發能力不足,無法持續提升技術能力和創新績效,致使產生技術創新的政府失靈。地方公共技術組織非營利性將導致集群企業產生依賴,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集群內所有技術創新主體都缺乏創新動機和持續發展能力,整個產業集群就會失去技術創新活力,必然面臨萎縮或衰敗,這是典型的政府失靈。
如果把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定位于營利性組織,采用市場化、企業化運作模式,成立全資或股份制企業,專門負責引進技術、研發創新,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作為企業的技術公司將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滿足集群企業技術服務需求(丘海雄,2016)[3]。王茤祥(2022)分析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研究所—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產權基金”三元耦合協同創新機制及特色做法[4]。雖然營利動機與市場壓力能促進技術公司持續創新,但完全采用企業化運營,技術公司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再為集群企業提供免費服務,喪失了集群公共組織的性質,弱化了技術傳播擴散的功能,且將同樣遭受技術成果被惡意竊取模仿及“搭便車”的市場失靈問題。可見,未來當產業集群步入成熟期,地方公共技術組織在組織性質上面臨兩難,地方政府需要謹慎平衡營利性和公益性的關系,以更好地服務于集群企業,提升整個集群技術創新效率。
五、總結與建議
在產業集群形成初期,集群企業創新動力與能力普遍較弱,整個集群面臨技術創新的集體行動困境,因此地方政府牽頭開展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實行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政府積極創辦公共技術組織,為集群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對集群早期發展尤為關鍵。產業集群逐漸發展,地方政府應重新調整技術創新的扶持政策,減少對技術創新的直接財政補貼與支持,以實現公共技術組織功能升級與地方政府行政職能的回歸。當產業集群發展到成熟階段,建議地方公共技術組織應逐步退出技術市場的競爭,根據集群企業的需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技術資源,妥善平衡公益性與營利性問題,為集群企業和研發機構自主或合作創新提供相應服務。在產業集群演進和發展過程中,政府在組建地方公共技術組織、設置其職能時充分考慮集群的發展階段和企業的技術水平,建議各地政府依據產業集群所處的不同發揮階段,及時把握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服務需求的變化,對集群企業實施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從而為提升產業科技水平、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
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Altenburg. T., Meyer. Stamer. J. How to Promote Clusters: Policy Experiences from Latin America [J].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9):1693-1731.
[3] 丘海雄,楊玲麗.企業技術創新的線性范式與網絡范式:基于經濟社會學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31(06): 16-26.
[4] 王茤祥,劉楊.科技創新的“專業—產業”耦合范式與實踐——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三元耦合”協同創新機制為例[J].中國軟科學,2022(11):176-180.
[基金項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環境下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模式研究”(編號:20YJCZH243),主持人:鄭彬。2019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產教融合機制研究”(編號:GD19CJY04)主持人:鄭彬。]
[作者簡介:鄭彬(1980—),女,漢族,廣東韶關人,管理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業集群、產學合作。]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