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均
摘 要:碳中和由碳中性發展而來,以達到“零”碳排放為目標。能源安全最開始表現為石油安全,涵蓋可獲取性、可使用性、持續供應能力及技術影響四個方面。碳中和視閾下,能源安全面臨的困境包括能源供應的持續性穩定性不足、轉型成本高昂、社會對能源迭代的不適應等。宜通過法治價值引領和法治框架協同,從宏觀上實現碳中和視閾下能源安全體制的優化。應通過加快能源碳結構布局優化、完善自然資源領域的碳匯法律制度、促進能源可持續轉型,為困境紓解提供法律對策。
關鍵詞:碳中和 能源安全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053-02
碳中和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能源安全的標志性舉措[1]。持續推進碳中和,在賦予能源安全以新內涵的同時,也對法律供給提出了新要求。碳中和目標下,如何對能源安全的概念進行詮釋,并從法律層面展開制度化回應,是當前亟待明確的重要議題。
一、碳中和溯源
碳中和是通過采取系列措施,使得在一定時間內個人、機構、社會團體或國家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植樹等碳補償手段,實現與相應碳吸收量相抵消,從而達到“零”碳排放的目的。碳中和首先是一個生態學意義上的概念,歷經演化和傳播,逐漸上升為國家或全球治理目標。
(一)碳中和的前身是與生物碳循環密切相關的碳中性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葡萄糖,并經系列酶促反應,分解形成碳水化合物,歷經食物鏈傳遞,實現各類動物體之間的碳化合物傳遞。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死后微生物對機體內貯存物的分解,促使二氧化碳最終排入大氣,由此實現生物體循環過程中的碳中性。
(二)以市場化提供抵消服務為代表的碳中和理念萌芽
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進行了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并產生出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國際條約,包括但不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碳交易和碳抵消由此應用而生。例如,FFL公司帶種一棵樹需要收取十英鎊,并通過投資設立風能等清潔發展項目,為客戶提供碳抵消服務[2]。
(三)大型賽事助推下碳中和理念在國內的進一步傳播
大型賽事對碳中和理念在國內的傳播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如通過在印度和南非支持清潔能源項目等措施抵消世界杯期間的碳排放[3];購買碳信用以抵消運動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參賽途中乘坐飛機產生的碳排放量;通過建設低碳場館、構筑低碳交通體系等措施,助力實現2022年冬奧會碳中和目標。
二、能源安全的厘清
能源安全最早表現為石油安全,與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密切相關,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獲得價格可接受、發展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從而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能源安全的分類
一是傳統型安全和非傳統型安全。傳統型安全涵蓋能源的供應、需求、貿易、產業鏈安全等;非傳統型安全涉及經濟、金融、網絡等,具有鮮明的動態性和跨國性特征。二是短期能源安全和長期能源安全。短期能源安全從從對能源供應變化的反應速度出發,將能源安全定義為能夠對能源的供需平衡變化迅速做出反應;長期能源安全從提升穩定性的角度,將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掛鉤,旨在回應穩定能源體系的建立[4]。
(二)能源安全的體系
能源安全受地緣政治、市場需求、供給量、生態環境、運輸能力等多重因素影響,為細化對能源安全的認識,擬從能源的可獲取性、可使用性、持續供應能力及技術影響四方面對能源安全展開分析。可獲取性是根據國內外能源供應情況,獲得能源的能力;可使用性是結合富集能力、資源前景等對能源使用用途的配置;持續供應能力強調綜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多維因素考量能源供應的連續性。技術影響是對能用開發、利用情況的判斷,技術在提升開采效率的同時提高使用效率。
三、碳中和視閾下的能源安全困境
以碳中和為視閾,對能源安全進行分析,在意識到其對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明確環境問題解決的時間表路線圖的同時,也應該深刻意識到其對保障能源安全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
為實現碳中和而進行的生產生活方式調整,將對傳統能源供應鏈產生沖擊。就當前情況而言:傳統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供應來源,碳中和伴生而來的是傳統化石能源的減少和被替代。而構建新的能源供應體系并非一日之功,在新舊交替的這段時間內可能會出現能源供應短缺或者能源供應不夠穩定的情況。
(二)高昂的能源轉型成本
碳中和實際上確立了排斥化石能源這類高碳能源的預設立場[5],需要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和技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包括但不限于產業升級和改造、設備更新和維護、生產技術迭代和創新。與這一轉型相伴而生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轉型成本尚且難以承擔的情況下,因轉型帶來的對行業的沖擊更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反饋到終端,這筆成本能夠由消費者承擔,如果由消費者去承擔,是否會造成其他的不利影響。
(三)對能源迭代的不適應
碳中和帶來的能源轉型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能源價格上漲、能源產業結構重組等。從理性經紀人角度出發,社會民眾會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差異化選擇。能源轉型可能涉及一定的利益分配,各方利益的協調和保障也是一個挑戰,政府、企業、公眾等不同主體對能源迭代的態度及相應措施至關重要。面臨碳中和視閾下能源安全的特殊性,如何在滿足多元社會主體差異化利益訴求的同時,提出具有現實可用性的舉措。
四、碳中和視閾下能源安全的法治面向
已有多數國家或者地區運用法治手段來推進碳中和[6],運用法治手段保障能源安全更是比比皆是。立足碳中和及能源安全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效能,切實發揮法治效能,需主動而為、趁勢而上。
(一)法治價值引領
法治的實現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性。從規范層面上看,碳中和與能源安全是相對獨立的法律制度體系,為提升適用的科學性,宜實現價值定位的轉變。一是提升價值追求的層次性。立足《能源法》《節約能源法》《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等法律政策,應當從確保能源安全的單向度價值升級為協同實現能源安全和碳中和;從片面強調碳中和或能源安全轉變為同時彰顯二者效能;從注重經濟價值轉化為經濟、社會、生態價值的綜合。二是以碳排放控制與碳匯為引領,推進新能源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與規模應用,實現主次分明、各有側重的傳統能源安全性保留和新型能源穩定性保障。應當明確的是,當多重價值發生沖突時,應結合客觀和理性需要,確保維護能源安全底線[7]。如此一來,既能順應社會結構的整體變遷,又能為制度變遷提供工具性指引,并為細化具體制度提供基本遵循[8]。
(二)法治框架協同
新時代,“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緊密結合[9],碳中和與能源安全從內部連接與外在耦合上統一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協同是合作與協調的升華[10],是治理效能最大化實現的關鍵。以此為基,可以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基礎上優化結構。通過借鑒域內外經驗[11],分層次、分類別、分內容重組優化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致力于搭建以碳中和、能源安全為基本盤,以激發新質生產力為著眼點[12],以強化技術帶動為突破口[13],以耦合碳捕獲、碳利用、碳封存等為發力面[14]的碳中和—能源安全法治框架。
五、碳中和視閾下能源安全的法律對策
拉赫曼認為,資本交易效率的高低就直接決定于包括法律在內的制度設計與安排[15]。能源安全開始于能源的稀缺性和必要性,實現于能源市場的變革,問題在于碳中和視閾下耦合性制度舉措的設定。
(一)加快能源碳結構布局優化的法律制度建設
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事物的未來走向,優化能源碳結構布局是助益規制效能實現的前置性舉措,法律對能源碳結構布局的優化,是其生命力的體現,并深刻影響著法律的生命力。一是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簡歷現代化的資源能源市場體系。二是推動權力與產權的匹配性改革,規避以碳中和為幌子的壟斷,統合績效管理與效率計算,避免或減低產業效能的損失。三是完善碳市場建設,以造就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為載體,通過發展技術競爭型經濟,為市場和產業的養成提供積極地體制制度環境[16]。
(二)完善自然資源領域的碳匯法律制度建設
首先,面對碳中和與實現能源安全的現實需要,應在《森林法》《草原法》等相關法律中明確濕地保護、森林經營等核減碳排放額的性質,加強對森林保護和修復重要性的關注[17]。其次,通過細化抵消制度,在既有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提升法律制度之間的銜接度。再次,通過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平衡能源轉型的成本和效益。最后,建立健全行政法規、規章中的碳匯項目運行機制,促進濕地保護、空間管理、碳匯審定、項目運行、登記核驗、平臺構建等方面制度的完善。
(三)促進能源可持續轉型的法律制度建設
一是明確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在的目標、提升法律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二是完善可再生能源碳交易制度,細化綠色電力證交易、加強法律對發電企業的的配額要求規制。三是設置綠證調價區間,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全國性交易。四是健全市場化能源儲存服務機制,通過設定相應補償機制,推動儲能系統的碳結構改革。五是通過明確組織規則、強化監督認證,激發企業、公眾等社會群體的節能積極性,如完善《節約能源法》中的能源消費稅、碳排放交易制度。六是根據具體情況合理調整節能或者能效標準,提高節能產品的市場規制韌性[18]。
六、結語
能源在國家安全與地域競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源安全在按期實現碳中和目標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立足既有的結構性、功能性不足,我國不僅應當從宏觀立法出發,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還應該在細分領域,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制度構建。立足兩大國家戰略交匯,挖掘碳中和與能源安全的豐富理論內涵和多重邏輯關聯,離不開深遠布局、精確分析、嚴密論證和有力推進。如何強化制度構建中的“疊加效應”,減少不同制度的對沖,并據此找到一種更為系統協調的方案,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冰強,邸衛佳.環境法視域下的碳中和治理:法理基礎、體系困境與紓解之道[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5):65-75.
[2] 陳迎.碳中和概念再辨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04):1-12.
[3] 于仲波,賀天,王彥斌.通過在印度和南非支持清潔能源項目等措施.碳交易網,http://www.tanjiaoyi.com/,2024.4.20.
[4] 孫傳旺,閔嘉琳.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安全與保障措施[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3(06):71-81.
[5] 張璐.“雙碳”背景下能源安全的理性認知與法律回應[J].政法論叢,2022(05):43-54.
[6] 杜群,李子擎.國外碳中和的法律政策和實施行動[N].中國環境報,2021.4.16(06)
[7] 王中慶.山西能源革命與碳達峰碳中和有效銜接研究[J].經濟問題,2022(09):115-122.
[8] 秦天寶.雙重社會轉型下中國環境法的挑戰與因應[J].中國法學,2024(02):126-143.
[9] 張文顯.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J].法商研究,2020,37(02):3-17.
[10] 李冰強,王楠.論黃河法的立法定位[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128-136.
[11] 張寶.歐盟碳中和立法及其對我國的挑戰和啟示[J].世界社會科學,2023(05):100-117+244.
[12] 徐政,張姣玉,李宗堯.新質生產力賦能碳達峰碳中和:內在邏輯與實踐方略[J].青海社會科學,2023(06):30-39.
[13] 劉平闊,桂俊卿.中國區域碳中和的技術溢出與能源回彈:機理、實證及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23(12):3003-3023.
[14] 葛世榮,王兵,馮豪豪,姜鑫茹,李雪.煤基能源動態碳中和模式及其保供降碳效益評估[J].中國工程科學,2023(05)122-135.
[15] [德]路德維希·拉赫曼.劉紐,譯.資本及其結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44-45.
[16] 肖國興.能源市場革命與能源規制革命的法律維度[J].政法論叢,2024(02):86-98.
[17] 李冰強.碳中和目標下我國森林碳匯功能實現的困境檢視與法治保障[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2):61-72.
[18] 曹明德.社會系統論視角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法律對策[J].中國法學,2023(05):128-148.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