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強 徐靜霞 孫曉彤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份,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文章對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梳理研究發現的問題: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產學研”聯盟合作主要以技術轉讓方式為主,其“產學研”聯盟合作各方資源利用不充分、“產學研”聯盟合作的相關功能不完善等。同時對遼寧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體系并提高其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聯盟 科技成果轉化 合作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123-03
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以高新科技為要素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創新不僅成為了國家和企業長遠發展與增強競爭力的重要動力來源,而且成為了國家和企業經久不衰的重要地基。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價值創造過程中科技研發與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重要橋梁,是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是各個國家和企業關注的焦點。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多個領域,需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個創新主體的參與,因此這三者走向了合作的道路——“產學研”合作的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是實現科技創新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但由于經濟發展的日趨成熟、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為了有效地運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科技資源,“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逐漸走向更高層次的合作方式——“產學研”聯盟。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產學研”聯盟的主要形式,不僅扮演著技術研發與成果產業化之間的關鍵紐帶的角色,更能體現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產學研”聯盟主體之間的科研實力、市場競爭力等。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以及科技創新轉移過程中“產學研”聯盟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比例、風險分攤比例、技術主導地位確認程度等關鍵問題,直接影響著“產學研”聯盟長期合作的意向。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主要地區,是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領頭地區,強化“產學研”聯盟合作對于遼寧省完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計劃、實現構建高層次創新型省份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如何通過對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形成機理的深入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顯然已經成為了遼寧省在構建“創新型省份”和實現“制造強省”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國內““產學研””合作研究現狀
“產學研”聯盟合作在各方參與主體的推動下,其合作方式逐漸得到了完善與發展。目前,國內很多學者開始關注“產學研”合作方式的研究,也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按照交易費用劃分
按照交易費用劃分為內部化方式、半內部化方式和外部化方式三種。內部化方式是指將“產學研”合作活動并入組織內部的方式;外部化方式是指“產學研”合作參與主體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技術交易的方式;半內部化方式是指介于內部化方式和外部化方式之間的一種。
(二)按照政府作用劃分
按照政府作用劃分為政府指令型方式、政府推動型方式和市場引導型方式三種。政府指令型方式是指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種方式,例如我國為大力發展國防科技領域,政府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下指令使其聯合起來合作研究國防科技;政府推動型方式是指政府放寬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要求,對其提供科研經費的支持,對資源分配與合作主體的確立提出指導意見的方式;市場引導型方式是指在市場指導下自發形成的“產學研”聯盟合作的方式。
(三)按照合作契約關系劃分
按照合作契約關系劃分為技術轉讓方式、聯合開發方式和共建實體方式三種。技術轉讓方式是指“產學研”聯盟合作主體在自愿的情況下對創新活動簽訂技術合同的方式;聯合開發方式是指企業通過簽訂合同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研究;共建實體方式是指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不同形式的聯合實體進行“產學研”合作研究。
(四)按照參與主體劃分
按照參與主體劃分為點對點式方式、點對鏈式方式和網絡式方式三種。點對點式方式是指企業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一對一地結成聯盟;點對鏈式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指多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形成的技術鏈與一個該技術鏈上的企業結成聯盟,另外一種是指有實力的單個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與多個產業鏈上的企業結成聯盟;網絡式方式是指某個行業或產業上的多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重大復雜項目的研究而結成聯盟。
本研究以合作契約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形成機制,梳理其“產學研”聯盟合作關系及其特征。
二、“產學研”合作理論依據
(一)概念界定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科技資源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對科技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一般而言,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研究主體通過有效配置研發人才、研發經費等科技資源,獲得由研發成果產生的市場收益和商業價值的過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研發主體分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具備科研能力的組織,各個研發組織之間根據各自擁有的科技信息、科研人才、研發設備、科研基金等科技資源開展系統性的聯合協作、利益分配等形式構成了該階段的“產學研”聯盟合作。
“產學研”聯盟合作關系往往伴隨著“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轉變而發生變化。本研究將“產學研”聯盟的合作方式劃分為3種:技術轉讓方式、聯合開發方式、共建實體方式。在技術轉讓方式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自為戰”,分別依靠各自擁有的科技資源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簽訂合同的方式保障、約束各方的責任、權利和利益,并以合同為依據分配利益與風險,這種方式的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具有內部性。在聯合開發方式中,主要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根據市場生存需求和戰略發展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出研發合作,企業提供市場信息、研發資金等資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人才、前沿科技知識等資源,這種方式是以企業為中心開展“產學研”的合作;在共建實體方式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均是參與主體,“產學研”聯盟是以三方利益為基礎成立的一個具有協同合作性質的技術研發聯盟,該合作方式是“產學研”聯盟合作的最高級、最緊密、最成熟、最有成效的形式,共建實體方式將各自擁有的科技資源共享,即共用知識、資本、科技、人力等資源,同時在參與各方主體共同受益的情況下實現共享資源配置最優化,該方式也是長久合作、三方共贏的最高級別合作方式。聯合開發方式和共建實體方式的高新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具有外部性。
(二)“產學研”合作方式形成機制
在技術轉讓方式中,高新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的建立方式往往以參與主體各自內部的技術研發為基礎,技術的研發主要依賴參與主體各自內部現有的技術人員、研究項目資金等,但往往對整個技術研發流程的非核心部分采取了購買科技成果的方式,此時的合作關系通常體現為單純的一次性科學技術交易關系。
在聯合開發方式和共建實體方式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形成機理則以企業末端科技產品的技術研發為主要基礎。而技術研發定價是“產學研”合作可持續性的關鍵問題,一旦技術研發價格過高,無疑會造成企業的市場利潤偏低甚至虧損;相反,如果技術研發價格過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創新積極性,最后同樣變成一次性科學技術交易關系。只有技術研發的價格合理,才有機會形成持續性“產學研”合作關系。
三、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產學研”合作存在問題
(一)“產學研”聯盟各方的資源無法有效利用
“產學研”聯盟合作不僅包括前期技術研發階段,還包括后期利用研發技術階段。前期階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多地關注科研的創新性,如科研和技術的開發、發表文章的質量和數量、專利申請的質量和數量,忽略企業實際需要的技術,形成“產學研”之間信息不對稱,即僅采用集成模式的“產學研”合作方式,致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產學研”聯盟合作中研究方向偏頗,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后期階段,企業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吸收能力差、利用能力差,最終影響科技成果轉化。并且企業經常把這種“產學研”聯盟合作的失敗歸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技術不合適,并最終影響“產學研”聯盟的長久合作。在前期和后期階段,創新主體無法有效利用各自擁有的科技資源,雖然遼寧省在“產學研”聯盟合作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這種現象依然是遼寧省目前普遍存在的關鍵問題。
(二)“產學研”聯盟合作的相關功能不健全
主要表現為“產學研”聯盟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政策不具體、平臺搭建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能滿足需求日益增加、日益復雜的“產學研”聯盟合作,立法的層次較低,如缺乏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各方的利益,產權問題是影響“產學研”聯盟長久發展的關鍵問題。雖然遼寧省在“產學研”聯盟合作政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不少成就,但是相對于發達省份時間較短、相關具體政策仍不明確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鏈條,政策的實施效果不佳,缺少針對“產學研”合作的具體措施。
四、建議與結論
(一)暢通“產學研”聯盟的各個環節,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
前期階段,本文建議遼寧省針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相關人才,推進“產學研”深層次的合作,即將集成模式轉變為聯合模式,如培育技術經紀人可以作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催化劑,以企業為中心,為企業盈利提供技術吸收、應用等保障服務,暢通“產學研”聯盟合作的前期階段,加快“產學研”聯盟合作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另外,為了保護技術經紀人的相關利益,還應該從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對其進行規范,保證其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公平競爭。
后期階段,本文建議遼寧省針對科技資源基礎較好的大企業進行“產學研”聯盟合作宣講、相關研發技術介紹、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介紹等相關方面的普及,暢通企業在后期階段對科技資源的利用。另外,企業還可以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新研發的技術進行技術評估,如果評估合格可以注入資金進行下一步合作;同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在科技成果商業化階段投入適量的原始股作為投資支持,調動“產學研”聯盟各方的積極性。
(二)健全遼寧省相關法律法規、相關政策體系
可以借鑒發達省份與發達國家“產學研”聯盟的相關法律法規、相關政策,制定適合遼寧省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法律法規方面,本文建議遼寧省盡快落地專利法、技術合同法、成果轉化法等與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產學研”聯盟中產權界定問題。同時,在利益分配問題上,通過法律法規去落實合理有效的分配,確保不打消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新企業參與性。
“產學研”政策方面,本文建議遼寧省政府領導要加強頂層設計,以政府部門協同合作為原則,在制定政策時勤溝通勤協作,制定出符合遼寧省作為重要工業基地的區域優勢的政策,推動“產學研”更深層次的合作,使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鏈條完整。另外,遼寧省政府還要注意增強政策的落地性,對存在的問題要有具體的針對性的政策。
(三)結論
時代要進步,經濟要發展,科技要創新,“產學研”聯盟合作是進步、發展和創新的大勢所趨,本文根據“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理論基礎,對遼寧省“產學研”聯盟合作方式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梳理出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產學研”聯盟合作主要以技術轉讓方式為主,并且其“產學研”聯盟合作各方資源利用不充分、“產學研”聯盟合作的相關功能不完善等問題,本文針對梳理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議措施,對促進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遼寧省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寧璟.產學研聯盟模式比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
[2] 牛盼強,謝富紀,董意鳳.基于知識雙螺旋模型的我國產學研合作技術轉移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31(05):43-46,52.
[3] 陳偉.新時期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及其特征研究——基于中關村實地調研資料[J].經濟研究參考,2020(16):38-45.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20.16.005.
[4] 王喜媛,葉明,許權利.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4):91-92.
[5] 田風雪,高楊,張海霞.黑龍江省產學研合作模式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2):94-95.
[6] 劉玉奎.面向自主創新的東北地區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2022年遼寧省科學技術計劃(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產學研”聯盟模式下促進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項目編號:2022JH4/10100100)研究項目論文。]
[作者簡介:尹永強,男,講師,碩士,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軍民融合和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徐靜霞,女,碩士,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技創新與職能管理;孫曉彤:女,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職能管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