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綜合、全方位的復合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一定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堅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 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和最大優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的最高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旗幟鮮明講政治,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歸根結底就是要求全黨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講政治體現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實際行動上,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確保“中國號”巨輪能夠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戰略任務、戰略階段、戰略要求、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這就要求我們,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黨員干部只有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形成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
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就要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奮進新征程,必須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滿懷熱忱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來。億萬人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就一定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好、走得遠。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時代新征程,無論是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美好夢想,還是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我們黨都交出了人民滿意、舉世矚目的答卷。基層黨員干部處于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前線,日常做的大部分是涉及群眾身邊“柴米油鹽”“雞毛蒜皮”之類的瑣細工作,更要深刻認識到,為群眾“做小事”,就是為黨和國家“做大事”,從而主動擔當作為,在做好具體工作中長才干、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寬肩膀。“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面對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只要我們保持做好事不厭其煩、辦實事不憚其微、解難事不畏其艱的細心與恒心,就一定能帶領群眾實現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夢想,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戰略任務落實到位,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
"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破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主要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新時代以來,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動力活力競相迸發;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只有完整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相統一,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科學設定預期目標,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分好蛋糕”,才能不斷鞏固我國經濟社會穩中向好的基礎,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特色。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大幕以來,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推動我國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美征程。經過40多年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了。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需要我們繼續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要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動真格、敢碰硬,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堅決破除一切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
當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向最難處攻堅、向最關鍵處挺進。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已到中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的新形勢,過去曾經行之有效的拼人力、拼資源、拼投入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外部需求萎縮、國內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適度加大宏觀政策力度來推動擴大內需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改革開放解決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問題。要積極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要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加快落實一批支持民營企業的舉措,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把對外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可以相信,推進這些改革,將不斷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