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絮云 鄧雪



東風拂面,指引航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正像一陣拂面的春風,給一線語文教師教研帶來了思考和教研的契機。
初高中階段古詩文蘊含著大量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但長期以來,學生學習古詩文,更傾向于應考,機械地誦記應考的知識點,未能深刻地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如何打破課時容量限制的僵局,立足語文教學特點,實現跨學科融合學習,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開辟一條新的途徑?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科三位教師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第二課堂的形式。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航行的指南,也為第二課堂的順利開展指明了航向。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
課題成立
在2022—2023年,鄧雪、包絮云兩位老師依托校本課程“傳統文化之衣食住行”,首先進行腳踏實地的教學實踐。2022年3月,“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第二課堂研究”課題組成立。2023年1月,課題形成并申報校本課題,經校推薦,順利通過市級教師發展專項。課題組由尹軍成老師牽頭主持規劃,鄧雪、包絮云授課、梳理、整合、改進、補充。大家分工明確、協調補充、配合默契。
第二課堂作為常規課堂的左右臂,其課程內容設置、授課形式更為靈活。但“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第二課堂研究”作為課題,在計劃擬定、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等細節上更為復雜,更具有挑戰性——甚至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課程。但三位老師克服困難,從無到有——查詢傳統文化書籍,查找不同的學習網站,研讀學生心理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精心準備每張PPT,連字體的設計都反復琢磨,力求處處彰顯“傳統文化”特色。
課堂回放
上好第二課堂選修課,形成模塊化、系列化課程體系,是本課題最重要的一項成果之一。為準備第二課堂內容,老師們認真備課、精心選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具體成果,對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內容中的相關元素進行更上一層樓的深度闡發。2022年上半年,老師們克服困難,在周六開設兩節連堂選修課。2022年下半年,課題成員則對相同的課程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優化,進一步地加強課程宣傳,在學校教學處支持下制作選修課程展板。除了部分原學員以外,課程增添了大量新學員。目前,選修課程人數為三十人,涵蓋初一、初二兩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濃厚,也在課程中發揮著更多的主體性作用。
回顧歷程
在初期選修課教學中,課程內容遴選四個板塊——衣、食、住、行,因為“衣食住行”和學生的生活靠得更近。但在兩期課程后,鄧雪、包絮云又發現了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更為豐厚、繁復,也更有趣。加之報選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漲了兩倍,學生強烈要求補充更多內容。于是,在形成課題后,三位老師決定進一步擴充教學內容。
在課題開展過程中,內容不斷增加,課題組成員搜集了大量傳統文化的資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課程進行需要使用的教具、書籍、紀錄片、實地考察的人文景觀等,在浩如煙海、形式多樣的資料庫中分類整合、精心挑選,制作出能有力呼應第一課堂古詩文的內容。同時,課題組教師在研讀了初中部編版六本教材、高中統編版的必修和選修教材之后,又將資料進行系統化整理,有針對性地完成了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框架預設。三位老師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調整課程計劃。
整個課程從開始到完成,共需十三個板塊,涉及衣、食、住、行、節日歷法、官職典制、科舉教育,等等。從2022年3月到2024年3月,共計兩學年。除了必備的老師上課用書、課件資料外,還有各種經過嚴格挑選的、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視頻、音頻等資料。學生上課要落實筆記,積極參加活動,比如繪畫、表演、小作文等。課后完成學歷案,在期末形成綜合性評價。
攜手共進,碩果累累
資料匯編
為更好地完成課題任務、凝練課題成果,更好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古詩文教學進行融合、滲透,在尹軍成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前人資料積累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初高中階段古詩文內容的匯編和整理。整理的資料不僅包括初中古詩文課內和課外誦讀篇目內容,還包括了每篇的注釋、鑒賞以及部分寫法分析和主題分析。除此之外,還補充了練習題,以增加訓練效能。包絮云負責初一板塊,鄧雪承擔初二、初三板塊。目前該資料已經有十五萬余字,該項資料將進行進一步的精心匯編,反復校訂,裝訂成冊。
課題組成員匯編和整理的初高中階段古詩文內容
在課題進行中,老師除了精心選擇課程內容、設計課程活動、制作相應課件、準備視頻材料以外,為配合第二課堂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課程活動,課程老師還進行學歷案制作。引導學生配合課堂內容完成,習題和課程內容進度保持一致,又稍有遷移變化。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學生一課一得。學歷案制作根據課程內容逐步優化、完善。除了給學生留有任務展示空間,還根據課程任務、課程內容進行形式多樣的設計,如“我穿越了”的學案情境導入、圖文并茂的選擇題、緊扣古詩文內容的常識填空,多樣化激趣。
教學課件資料圖片
部分學歷案內容
學生完成的學歷案任務圖,還原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漢服設計。
學生完成的學歷案任務圖,還原不同中式建筑設計。
鄧雪、包絮云補充課程的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學習情況評價體系,整理、形成了教學課例成果。
引領創新,激活精神
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第二課堂研究”課題實踐已接近尾聲,組員正緊鑼密鼓地將課題實操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經驗收獲撰寫成論文,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次,力求把此課程變為該校選修課的傳統課程、品牌課程。
因為學生的認可,此課程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青睞。探究其原因,首先是學生認為此課程內容豐沛、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古詩文注釋里的文字以更為有趣、好玩的形式呈現出來,加深了他們對古詩文中詞句的理解、內容的認識。其次,學生發現此課程實現跨界學習,打通了語文和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道法,甚至物理、化學等諸多學科的界限,真正實現了大語文教學觀,讓語文學習變得更為生動、可愛。再次,學生發現身邊很多熟悉的事物散發著傳統文化的氣息,比如:從自己的姓名,到家里吃飯的規矩;從服飾打扮,到車馬出行,他們感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深深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育科研對接,為學而研,以研促教,把寶貴的教學收獲提升到一個課程體系,并形成一種切實可行的理念,既能提高教師個人教學素養,又能開辟出一條新的思路,實現課程引領作用。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傳統文化進校園,送來滿園香;一詩一文皆有情,民族自信扎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