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賀芬



【摘要】目的 探討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對患者血清糖類抗原125(CA125)、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洪湖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9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單藥組(45例)與聯合組(46例)。單藥組患者單獨采用米非司酮治療,聯合組患者在單藥組的基礎上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疼痛數字分級(NRS)、30項子宮內膜異位癥健康量表(EHP-30)、中醫證候評分,以及異位病灶面積、子宮內膜厚度及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結果 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單藥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兩組患者NRS、EHP-30、中醫證候評分及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單藥組;病灶面積均縮小,且聯合組小于單藥組;子宮內膜厚度增厚,且聯合組厚于單藥組(均P<0.05)。結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加用桂枝茯苓膠囊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縮小病灶面積,促進子宮內膜恢復,并能夠降低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抑制異位病灶的生長,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 ; 米非司酮 ; 桂枝茯苓膠囊 ; 糖類抗原125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 前列腺素E2
【中圖分類號】R711.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0.009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3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由于某種因素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生長,這種異位內膜在組織學上不僅有內膜腺體,且有內膜間質圍繞。目前,國內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目標為縮小病灶,控制疼痛,促進生育并預防復發。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抗孕激素,臨床常用于抗早孕、催經止孕、胎死宮內引產等方向,且其作為孕激素抑制劑,可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主要通過降低雌孕激素水平,以抑制子宮內膜生長,使病灶逐漸萎縮,但長期應用患者不良反應明顯,且復發可能性較高[1]。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目前中醫并無針對的明確診斷和病名,通常歸于“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范疇,多是由于心情抑郁、勞傷氣血、房事不節等因素導致沖任受損,胞宮藏瀉功能異常,導致經血雖在經期有所泄,但部分經血不循常而逆行,以致離經之血蓄積于體內,瘀血阻滯不去,新血無以歸經所致;桂枝茯苓膠囊是中藥理血劑,主治婦人瘀血阻絡所致癥塊、經閉、痛經、產后惡露不盡等證,具有活血化瘀消癥之效[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洪湖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9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單藥組(45例)與聯合組(46例)。單藥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31.49±4.37)歲;病程2~8年,平均(5.02±1.43)年;月經周期26~34 d,平均(31.07±1.38) d。聯合組患者年齡24~38歲,平均(31.40±4.16)歲;病程2~7年,平均(4.89±1.37)年;月經周期27~35 d,平均(31.26±1.41)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參照《子宮內膜異位癥長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 [3]中診斷標準;中醫參照《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辨證為寒凝血瘀證,主癥:經期小腹冷痛,質稠有塊,得熱痛減;次癥: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脈:舌苔白,脈沉緊。納入標準:⑴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⑵患者有典型的癥狀,如痛經,月經紊亂、性交疼痛;⑶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⑴具有開腹手術史;⑵合并其他婦科疾病;⑶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本研究經洪湖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后實施,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單藥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片(北京法莫斯達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63,規格:25 mg/片)口服治療,患者于月經來潮第5天起使用,12.5 mg/次,1次/d,持續服用至下次月經來潮。聯合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005,規格:0.31 g/粒)治療,兩種藥物均于月經來潮后第5天起使用,米非司酮用量及用法同單藥組,桂枝茯苓膠囊0.93 g/次,3次/d,持續服用至下次月經來潮。所有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參照《子宮內膜異位癥長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 [3]對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效果進行評估,分為臨床控制:疼痛數字分級(NRS) [5]評分為0分,非經期盆腔痛、痛經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疼痛消失;顯效:NRS得分降低幅度≥50%,相關性疼痛改善明顯;有效:25%≤NRS得分降低幅度<50%,相關性疼痛有改善;無效:NRS得分降低幅度<25%,相關性疼痛未見緩解。總有效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⑵癥狀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采用NR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采用30項子宮內膜異位癥健康量表(EHP-30) [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總分120分,分值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差;采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 [4]中的相關標準,對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估,主癥4個,每個癥狀根據嚴重程度分為0~6分,次癥5個,每個癥狀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0~3分,總分39分,分值越高則相關證候越嚴重。⑶病灶面積、子宮內膜厚度。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P22S)測量兩組患者病灶面積、子宮內膜厚度。⑷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為10 min)后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糖類抗原125(CA125)、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單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NRS、EHP-30、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兩組患者NRS、EHP-30及中醫證候評分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單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病灶面積、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兩組患者病灶面積均縮小,且聯合組小于單藥組;子宮內膜厚度均增厚,且聯合組厚于單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兩組患者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單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異位內膜除了會生長至子宮體以外,還有增生、浸潤及轉移等一系列惡性腫瘤特點。米非司酮可阻止孕激素發揮作用,從而使子宮內膜呈現萎縮狀態,因而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通過萎縮子宮內膜從而抑制異位內膜細胞生長[7]。
中醫理論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病機為氣機不暢,瘀血留結于下腹,影響氣血運行,不通則痛,治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桂枝茯苓膠囊以桂枝為主藥,可溫通經脈,行瘀導滯;輔以桃仁、丹皮、芍藥,以桃仁活血化瘀,以丹皮散血行瘀,以芍藥養血活血,再佐以茯苓消痰利水、滲濕健脾,以助消瘀之力,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單藥組,NRS、EHP-30及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單藥組,這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加用桂枝茯苓膠囊可有效提升其療效,減輕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癥狀。
CA125是一種黏蛋白樣糖蛋白,可分布于間皮細胞組織,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所具有的惡性特征,因而患病后CA125也會有所升高;VEGF是一種促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其水平升高會促進盆腔微血管生長增加,異位內膜更易種植生長;PGE2作為一種作用強烈的擴血管物質,能夠增強組織胺和緩激肽等的炎癥刺激作用,被認為是一種致痛物質,其水平升高,可反映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病情加重[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聯合組患者病灶面積小于單藥組,血清CA125、VEGF、PGE2水平均低于單藥組;子宮內膜厚度均增厚,且聯合組厚于單藥組,這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加用桂枝茯苓膠囊可縮小患者病灶面積,抑制異位病灶的生長,并能夠促進子宮內膜恢復,與王麗先等[10]學者的研究結果近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能夠促使病灶處子宮內膜組織、腺體逐步萎縮;而聯用的桂枝茯苓膠囊中桂枝所含揮發油在促進血管擴張的同時還可抑制巨噬細胞分泌PGE2,從而緩解子宮平滑肌收縮[11];桃仁中所含苦杏仁苷增能夠促進炎癥物質吸收,且其水煎醇沉液可增加靜脈血管流量,以舒張血管,抗炎鎮痛[12]。因此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加用桂枝茯苓膠囊,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抑制異位內膜所造成的炎癥反應,并可促進子宮內膜恢復。
綜上,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加用桂枝茯苓膠囊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縮小病灶面積,促進子宮內膜恢復,并能夠抑制異位病灶的生長,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練鵬穎, 劉枚芳, 徐景利.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16, 27(4): 564-570.
何詠梅, 張惠敏, 謝海燕.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孕三烯酮、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觀察[J]. 北京中醫藥, 2018, 37(10): 986-988.
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專業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 子宮內膜異位癥長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8, 53(12): 836-84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 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39(10): 1169-1176.
張春花. 增損葫蘆巴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療效觀察[J]. 西部中醫藥, 2018, 31(5): 84-86.
徐群群, 盧敏, 曹陽, 等. 清熱化瘀中藥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研究[J]. 河北中醫, 2018, 40(10): 1452-1457.
趙瑾, 楊秀萍.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觀察[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28): 47-49.
曹斐, 任磊.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J/CD].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9, 6(18): 37-38.
李娜, 張永. 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對患者血清Flk-1、COX-2、VEGF、PGE2水平的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2, 30(9): 1977-1982.
王麗先, 劉蕾, 袁明圓, 等. 桂枝茯苓膠囊輔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對內膜厚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3, 31(10): 2317-2321.
李雪, 趙婧含, 吳文軒, 等. 桂枝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醫藥學報, 2023, 51(5): 111-114.
張妍妍, 韋建華, 盧澄生, 等. 桃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標志物的預測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2, 40(1): 234-241.
作者簡介:李娟,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婦科。